为什么当年在镇北堡这一带荒凉的地方,不到2 00米的距离竟修建了两座土城堡呢?原来,明朝弘治年间只修筑了我们现在所称的 “旧堡”。旧堡在贺兰山下屹立了2 50年之久,到清朝乾隆三年十一月二十四日(1739年 1月3日),宁夏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从《银川小志》“乾隆兰年十二月(应当为十一月)二十一四日,地大震,数百年来,震灾莫甚于此 ”的记载推测,那次地震可能在里氏7级以上。对这次地震,《银川小志》还有这样一段形象的描述: “是夜更初,太守方一宴客,地忽震,有声在地下如雷,来自西北往东南,地摇荡掀簸,衙署即倾倒。太守顾尔昌,苏州人,全家死焉。宁夏地苦寒,冬夜家设火盆,屋倒火燃,城中如昼 C地多裂,涌出黑水,高丈余。是夜,动不止,城蝶、官* ,(屋宇,无不尽倒。震后继以水火,民死伤十之八九,积尸遍野。暴风作,数十里皆成冰海。宁夏前称 ‘小南京 ’,所谓塞上江南 ’也。民饶富,石坊极多,民屋栉比无隙地,百货俱集,贸易最嫩。自震后,武臣府第,如赵府、马府,俱不存,地多闲旷复向时饶洽之象。”
从以上字里行间,我们可以想像乾隆三年那次地震的惨重。银川居民死伤百分之八九十,这在世界地震史上也是;最高的死亡率。俗称为塞上江南的宁夏,:自那次地震元气大伤,经济文化从此衰落。那次地震的走向是从西北往东南,镇;北堡正好在银川的西北,较靠近震中,所!以遭到毁灭性的破坏,8米厚的城墙连同城门楼及城内所有的建筑物全部坍塌。
宁夏遭到如此大地震的破坏后,清)朝政府当然要进行救灾恢复工作。因为在当时来说宁夏地处边疆,与蒙古接壤,,所以当务之急是修复被地震摧毁的军事要塞,以免外族乘虚而人。于是,在坍塌的镇北堡旁边不到200米长的地方,又修建了一座比原来城堡略大一点的土城:堡,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称的 “新堡”。新!堡大约落成于旧堡被毁的两年之后的乾;隆五年,即1740年。
新堡长宽各 170米,又多建了旧堡所{没有的 “瓮城 ”,而积约30000平方米。旧}堡倒塌后,清朝政府并没有另外找地方,就紧靠在旧堡旁边建筑了新堡,而且比 250年前修建的旧堡还要大一些,可见贺兰山下镇北堡一带在当时军事地理位置:上的重要,也可见这块地力‘在最讲究 “风一水”的时代被人们认为是风水好的地带。
今天,岁月流逝,世事沧桑,镇北堡因为有了西部影城是相当热闹了,尤其在旅游旺季,这里更是车水马龙,一派繁荣景象。平时,因为西部影城门前是一条贯通宁夏南北的沿山公路,交通方‘便,车辆来往不绝,即使深夜也常常有运输卡车呼啸而过。但是,在 l oo年前,这里还是人迹罕至的荒野边塞、边关。《银川小志》上留下许多当时的诗人墨客歌咏此地的篇章,如一首《人口镐军》的五言诗这样写道:
游客可以从诗篇中体会到,此地是“五月不知春”,到了夏季贺兰山还含有 “积雪 ”的旷无人烟的荒凉地带。另一首题为《长城关远眺》的诗更为细腻,写道:
请看,镇北堡在当时的人们看来竟然是另 “一天涯”,是远离文明的蛮荒世界。
明清两朝政府虽然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在边疆修筑了稳固的军事防线,但实际上并没有起什么作用,也许正是因为有这一道坚固的防线吧,所以贺兰山一带自修筑了如此多的要塞后却没有经过一次战争的洗礼。旧的宁夏地方 ‘志上将农民起义或少数民族起义皆称为“贼”,翻阅史料,贺兰山这一带也从未出现过著名的 “贼 ”。也就是说,这里从来没有产生过有名的起义领袖,只有打家劫舍、偷鸡摸狗的正牌小A贼经常在贺兰山麓出没。这样,到了1 9世纪末期,像镇北堡这些土城堡就渐渐失去了军事价值,士兵也渐渐被裁减,没钱回老家的年老士兵或转业士兵,有许多就留在堡内当起了农牧民,一代一代下来。到民国时期,国内民族关系发生变化,中国成了多民族共同组成的统一的主权国家,贺兰山一带再不需要军事要塞了,这些士兵的后代终于彻底将一座座土城堡据为己有。
到了2 0世纪五六十年代,边防要塞的雄姿早已面目全非。镇北堡旧堡城堡上的黑窟窿,就是 1 958年 “大跃进 ”时“大炼钢铁”留下的 “土高炉 ”遗迹。 “新堡”城墙下的大洞,是当时民工掏出的 “宿舍”。农牧民们又只管使用却不管修缮,土城堡在风雨的侵蚀下很快失去往日的威严,成了一堆堆颓垣断壁,有的城堡甚至后来在大地上完全消失了,只留下一个地名。镇北堡,是这些废墟中最幸运的一座。这里建立了西部影城,是新生的开始,不然,它也会被彻底破坏,不复存在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