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瑜琳
小时候,一年中我最喜欢过年,因为在长辈们的疼爱下,我总能收到盼望已久的压岁钱。而令我最兴奋的是,父母给我的压岁钱都是他们平日精心收集和积攒下来的“新票子”。那时,对我来说能看到崭新的纸币是一件很新奇、很兴奋的事,看着手里的新钱,我爱不释手,如获珍宝,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后小心翼翼的藏在自己的枕头里,总也舍不得用,离开房间,总是回头张望,生怕“它”跑了。但因为自己没有更好的方式来“管住”这些钱,过不了几天,在不情愿下还是乖乖地把钱交给父母保管。
那个时候,我总会不禁地想:要是有个地方能替我保管这些钱就好了,这样既不用交给父母,钱也不会跑掉。但我并不知道,我的这个想法真的实现了,而且这个愿望已经实现了20年!
——用布包钱的时代
我家虽不是穷乡僻壤,但父母亲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小的时候,一收完粮食,父母满怀希望的将部分粮食拿到集市上去卖,在熙熙攘攘的集市里通过不断的讨价还价,辛辛苦苦的换回了一些作为一年家用的“钱”。然而,怎样存这些钱成了我家的一个大问题。我记得那时,父母总是很小心的用布将钱包了一层又一层,再放在房檐或床底的某个旮旯处,生怕丢了。尽管这样,这种存放钱的方法也并不那么安全。我清晰地记得有一次,父母细心包好的钱被可恶的老鼠给咬了,我看到父母很心疼,却又无可奈何。我心里也很难过,还咬牙切齿的和父母说:“我要把所有的老鼠打死!”父母亲开怀地笑了。
——记忆中最初的银行
1990年,我6岁,刚上小学,家乡终于有了银行。父母兴冲冲地办了两个存折:一个定期,一个活期。家里再也不用为存钱而发愁了。而我则有了属于自己的“小存折”,我可以将过年的压岁钱和平常节省下来的零花钱存起来,还时不时地向父母和小朋友炫耀一下,那种高兴的心情我至今难以忘怀。
在那个时候,虽然我们全家主要靠每年的粮食收成过日子,但由于父亲有一门做厨的手艺,每逢哪家办喜事,父亲总会被请去做厨师,因此也有些额外的微薄收入。只要手头有些宽裕,父母总会将钱存进银行。就这样慢慢的、一点点的积累,攒了一点小钱,渐渐的家里添了少许家具,“热闹”了好多,所以和父母去银行的日子就成了我最高兴的日子之一。我依稀记得,那时候的存取业务都要在柜台上办理,进门第一件事就是领存取款凭据,之后便是排队。那时人们的观念还很守旧,很少有人将钱用作投资或其他用途,觉得只有把钱放在银行才是最安全的,因此排队的人总是很多。再加上当时银行网点少,从填单子、排队到办理业务,往往要花很长时间才能办理好。如果遇到节假日,等待的时间就更长了。有一年,外婆住院了,急需用钱,于是父亲便揣上存折去了银行。好不容易排队到柜台窗口时,银行工作人员却告知父亲:“没钱了,明天再来吧。” 当时听父亲说起这事,我就想,什么时候到银行可以不用再填单子,不用再排队。
——汇款的烦恼
2002年,我考上了大学。当接到大学的通知书时,我们全家人都乐开了花。毕竟,我是咱家第一个大学生啊!高兴归高兴,但学校要求在入学前要先将部分费用汇到学校。这对于我们一个农村家庭而言,是个巨大的负担。最后,父母亲四处奔走,终于凑够了要交的钱。但新的问题又出现了:怎么汇款呢?面对这个“难题”,我们四处询问,最终乘坐了两个小时的车到县城的农业银行才办好了汇款手续。然而好事多磨,工作人员告诉我们至少要两天后钱才会到学校的账户。于是,全家人在之后的两天生怕钱会出什么问题,一直担心着。直到三天后,我们再次乘车到农业银行打听,得知钱已到账,全家的心才定了下来。可是路途的奔波、时间的消耗让我感到原来“好”东西也是有烦恼的。
——救命稻草一样的助学贷款
进了大学,面对每年的学费、住宿费,再想想家中为了生活而劳苦半生的父母,我心情不由得沉重起来。那时,我是多么想为家中减轻些负担,但却不知道怎么做。幸运的是,当时学校考虑到贫困家庭上大学困难的问题,为我们提供了助学贷款。我像抓住了救命稻草一样,迫不及待的向学院申请了助学贷款。还好,审批顺利通过了,我向工行贷了为期四年,每年4000元的助学贷款。之后,我在心中暗下决心,我一定会用这些钱完成学业,工作后由自己来还。
有了助学贷款,家里的负担减轻了许多,看着父母不再每天为我的学费、生活费操心奔波,我心中安慰了许多,更加深深地感谢这份贷款。是助学贷款,让我完成了大学四年的学业。临近毕业的最后一个学期,助学贷款已经发放结束。而为了办好助学贷款的还款事宜,校方和工行向贷款的同学开出了优惠条件:如果在毕业前能一次还清,不但不用负担这四年的贷款利息,校方还会给予500元的奖励。原来,校方之所以要鼓励我们提前还款,是由于助学贷款有名额的限制,为了让即将入学的新生也能领到助学贷款,学校便采取这种方式让大家尽快还贷腾出名额。我向小姨借钱提前还了贷款,领到了校方奖励的500元现金。
——信用社改变了广大农民的生活
2006年毕业后,我成了北漂一族。2007年春节我从北京回了家。父母见了我很高兴,对我诉说着现在农村变化有多大:信用社的网点遍布到乡镇了;信用社开办了农户小额信用贷款,贷款手续方便,随借随贷;信用社农户补贴发放方便及时……看着父母说得心花怒放,我不禁感慨万千。是啊!想想过去农民存取钱都困难,普通人想要贷款更是天方夜谭。而现在,金融下乡了,农民贷款有了绿色通道,农村人也可以享受到现代化支付的便捷了,而这些在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啊。我从心里为父母感到高兴,为咱们农民感到高兴,更为20年来我国支付体系建设和金融创新、金融服务“三农”取得的累累硕果感到高兴。
2008年,我幸运地成为“信合”大家庭的一员。在这个大家庭中,我加深了对信用工作的认识,并从中了解到了信用社体系建设的发展与变迁。回想起自己从前的种种经历,心中不禁为自己身为“信合”人而自豪。
今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自动柜员机的出现使存取钱可以不用再到柜台排队了;网上缴费业务使交费可以足不出户了;手机银行把银行装进了我们的口袋;实时到账使汇款再也不用苦苦等待几天了;助学贷款使上大学可以不用再为学费担忧;“服务三农”使农民再不用为贷不到款而发愁了……我们尽情享受着信用现代化发展所带来的高效、安全、便捷的服务,更享受着科学发展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巨大便利。而当年我幼稚的愿望,也终于成为了现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