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旅游局原局长 傅迎春
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一带一路”),是党中央、国务院积极应对全球形势深刻变化、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谋划我国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贵州地处“一带一路”结合部,具有重要区位优势。积极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与时俱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是实现“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目标的有效途径和必然选择。
一、回顾发展历程,旅游发展取得新成就
贵州抢抓“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规划实施的历史机遇,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坚持以推进产品业态升级、打造旅游品牌、提高服务管理、发挥带动作用为目标,旅游业取得了显著成绩。一是旅游综合实力大幅提升,带动作用明显增强。2014年,全省接待游客3.21亿人次,是2010年的2.49倍,预计2015年接待游客3.76亿,“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23.8%;2014年旅游收入2895.98亿元,是2010年的2.73倍,预计2015年实现旅游收入347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速26.8%。2014年末,全省星级酒店达356家,客房数31 320间。二是产业发展顶层设计更加清晰。按照国发2号文件关于“文化旅游发展创新区”的战略定位,全省按照一张图、一盘棋、一条心,广泛宣传,形成合力,强力推进《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的全面实施。三是产品建设力度加大。以100个旅游景区建设为平台,坚持“分类指导、分步实施、分级负责、创新发展”的工作原则,开展宣传动员、建立机制、规划编制、项目建设、招商引资、标准制定、建立机制和督促检查等工作,扎实推进100个旅游景区的建设工作。2013年以来,100个旅游景区累计签约项目420个,签约资金1682.58亿元,到位资金549.03亿元,完成投资598.2亿元。截至2014年末,全省5A级旅游景区达3家,4A级旅游景区47家,3A级旅游景区55家,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2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4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6个。四是市场营销推广进一步加强。借“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贵州·香港投资贸易活动周”“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酒博会暨投洽会”,以及贵州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等大型活动举办的契机,着力推广“多彩贵州”形象及系列旅游精品,使旅游推介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效带动了会展商务旅游发展。五是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助推全省旅游发展。我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已成为发展的平台,成为全国有影响力的品牌,成为全国政府主导型推动旅游产业发展的典范,达到了“举办一届旅发大会,打造一个旅游精品,助推一地经济发展”的目标,其经验受到国家旅游局及旅游界的广泛认可。六是信息化建设扎实推进。“智慧旅游云”纳入全省大数据产业“七朵云”重点工程,与天涯、贵旅集团、贵州联通、贵州移动等企业合作,编制《“云上贵州·智慧旅游云”工程总体设计方案》,全面实施智慧旅游云建设工程。推动旅游景区无线宽带网络覆盖,“多彩贵州云上旅游”APP设计开发初步完成,旅游电商服务取得实质性进展,“多彩贵州旅游卡”会员突破50万,淘宝贵州旅游馆入驻旅游产品突破1000种,黄果树智慧旅游电商平台销售额突破7000万元。
二、理清发展思路,描绘旅游发展新蓝图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贵州要走出一条有别于东部、不同于西部其他省份的发展新路”的指示精神和省委、省政府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旅游产业化“四轮驱动”的战略部署,围绕“努力把贵州建设成为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的旅游目的地、休闲度假胜地和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的目标,坚持以生态文明引领,把“保护青山绿水,利用青山绿水,美化青山绿水,建设青山绿水”和“保护一方山水,传承一方文化,造福一方百姓,促进一方经济,推动一方发展”作为贵州旅游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构建适应转型发展的旅游体制机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集聚化、业态多元化、服务规范化、环境优质化,提高旅游业的市场化、产业化、现代化、国际化水平,积极融入“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等国家战略,与时俱进,打造贵州旅游发展升级版。
一是优化旅游发展布局,着力培育旅游产业集群。按照《贵州生态文化旅游创新区产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一个旅游中心、六条旅游走廊、七大旅游区以及八个枢纽节点”空间格局,实现旅游全域化发展。即提升一个旅游中心,以贵阳市为极核,以贵安新区为新增长点,涵盖黔中经济区范围,着力打造休闲、度假、文化、避暑养生和商务会展等旅游产业群,形成全省旅游服务中心枢纽,建成国际化旅游目的地。
二是优化提升产业结构,着力打造贵州旅游业升级版。围绕构建“快旅慢游”服务体系,以“100景区”建设为抓手,加快形成与国家公园省相适应的旅游产品体系。重点开发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休闲农业、特色城镇、观光工业等旅游产品,加快发展避暑休闲、温泉度假、健康养生、户外休闲度假、商务会展、汽车露营、科普探险、修学旅行等旅游新业态。
三是优化旅游市场结构,深入拓展旅游市场。全面发展国内旅游,巩固现有市场,做好周边市场,瞄准高端市场,开发潜在市场。积极发展入境旅游,开拓完善中国港澳台地区、日韩、东南亚、欧洲等入境核心市场,积极争取欧美等高端客源,培育俄罗斯、印度、中东地区等新兴旅游市场。有序发展出境旅游,发挥出境旅游的综合带动功能。
四是加强旅游基础建设,构建旅游发展支撑体系。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改造提升与高速公路、快速铁路和支线机场相联结的景区旅游公路通达条件,按照服务区功能多元化的目标,改善高速公路服务区环境。依托高铁、高速公路网,完善交通沿线服务区、度假酒店、乡村客栈群、旅游公路、购物点、旅游公厕等旅游服务体系,打造“车窗风景线、最美旅游道”。加快世界自然遗产地、旅游度假区等重点旅游景区内部道路系统建设,尽快形成交通环线。通过3年努力,规划建设旅游综合服务区100个以上,汽车露营地80个以上,精品客栈2000个,4A级景区100个左右。
五是加强智慧旅游体系建设,全面推动旅游大数据产业发展。以数据资源为核心、行业需求为导向、旅游景区为主体、应用系统为载体、产业发展为主线、人才资金为保障,牢牢握住智慧旅游云工程建设这个抓手,把培育和开拓旅游大数据市场、推动产业发展作为智慧旅游体系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面向智慧旅游管理、智慧旅游服务和智慧旅游营销三个方面实施智慧旅游建设,进一步强化政府管理手段、改善旅游企业经营环境、提高旅游产品市场竞争力、提升旅游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全省生态、文化、经济和社会的综合价值最大化,实现旅游产业的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
六是着力实施旅游开放型后发赶超战略,全面提升旅游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探索对外开放的新形态,深化与扩展国际组织之间的交流,提升我省旅游业在世界的影响力,加大扶持、提升公共服务投入,促进旅游产业国际化发展。加强与国际旅游组织、企业、非政府组织间的合作与交流,引进一批国际专业人才参与贵州旅游规划设计、管理、旅游商品研发。积极引进和转化国际标准、先进技术、管理经验、服务模式,不断提升贵州省旅游产业的整体素质和国际竞争力。
七是大力推进旅游改革创新,增强旅游发展的动力与活力。理顺旅游景区管理体制,实现统一管理运营。充分吸收借鉴其他省市的好经验好做法,结合我省实际,加快理顺重点景区管理体制。按照所有权、管理权、经营权分离和实行属地化管理的原则,探索成立景区综合性管理机构,将多头的行业管理转变成协调联动的综合管理,尽快解决重点旅游景区条块分割、职能交叉、权责脱节、多头管理等突出问题。
三、明确发展措施,谱写旅游发展新篇章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进一步整合资源,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充分发挥优势,找准定位,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形成各相关行政职能部门共同推进旅游发展的机制和氛围。加强对全局性、长远性重大事项、重大项目、重大政策和重大问题的研究决策、组织协调和向上对接,全面落实各项工作任务。
二是强化产业融合。把“以大数据为引领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大健康为目标的医药养生产业、以绿色有机无公害为标准的现代山地高效农业、以民族和山地为特色的文化旅游业、以节能环保低碳为主导的新型建筑建材业”五大新兴产业、“100个产业园区、100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100个示范小城镇、100个城市综合体、100个旅游景区”5个100工程、“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六项行动计划,以及生态移民、扶贫攻坚等作为旅游生产力的载体,把构建文旅、体旅、商旅、农旅、林旅、茶旅一体化作为产业融合的重点,把一般的资源变成旅游资源,变成产品,变成业态,变成产业链,拓展发展空间,优化产业结构,加快生成一批新业态、新产品。在文旅融合上,积极运用新的理念、手段和形式,挖掘、包装和提升历史人文资源,把底蕴深厚的多彩文化转化为旅游发展的不竭动力,打造新的旅游吸引物和一站式旅游文化消费目的地。
三是强化区域合作。以长江经济带、珠江-西江经济带为桥梁和纽带,依托已经开通的贵广高铁、沪昆高铁(长沙至贵阳段)、沪昆高速和陆续开通的沪昆高铁(贵阳至昆明段)、黔渝快速铁路、成贵高铁等平台,以《长江国际黄金旅游带发展规划》为切入点,突出自身优势,加强与成渝经济区、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的合作,按照“合纵连横、优势互补、深度开发、整体推进”的思路,整合各区域的资源产品,联手开发“一程多站”的精品旅游线路,共同打造一批生态文化特色精品线路,建成一批具有国际吸引力的生态观光、民族文化、休闲度假和健康养生景区。
图4-18 贵州将依托高铁形成全国主要经济区2至7小时经济圈
四是强化市场开拓。借助生态文明贵阳国际论坛、中国(贵州)国际酒类博览会、中国(贵州)国际民族民间工艺品·文化产品博览会等平台,大力推介“国家公园省,多彩贵州风”旅游品牌,加快建设荔波、施秉南方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地、赤水丹霞世界自然遗产地、黄果树、梵净山、织金洞、西江千户苗寨、百里杜鹃等国际精品旅游品牌,积极吸引韩国、瑞士、泰国、新加坡、印尼、越南、俄罗斯等境外游客到贵州旅游。加强与主要入境游口岸城市的联动与合作,加快建设联结泛珠三角区域和东盟的国际旅游大通道,形成广州—桂林—贵阳—昆明—曼谷、贵阳—南宁—河内、贵阳—昆明—内比都—万象等具有丝绸之路特色的国际精品旅游线路。
图4-19 贵州黄果树瀑布
五是强化对外开放。建立入境旅游市场开发激励机制,加大与国际知名旅行商合作力度,积极吸引国际知名旅游企业落户贵州,引进一批国际专业人才参与贵州旅游规划设计、旅游商品研发,组建高层次的国际智囊团,为贵州旅游转型发展提供咨询和技术指导。鼓励旅游企业在境外重点客源市场设立营销窗口,建立区域性旅游营销网络。打造入境游客特色休闲街区。完善符合国际标准的旅游城镇酒店、游客中心、交通节点等旅游接待设施。
六是强化精准扶贫。依托“四在农家·美丽乡村”建设,进一步提升乡村旅游组织化程度和产业化水平。以规划为引领,开发建设、升级改造一批以民族风情、田园风光和休闲农业为重点,以文化体验和休闲避暑养生为特色,环境优美、功能齐全、服务规范、品质优良的乡村旅游点。加快旅游扶贫开发,力争将武陵山区、乌蒙山区、滇桂黔连片石漠化贫困地区纳入国家旅游扶贫示范区。大力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到2017年,全省建成乡村旅游转型升级示范村寨100个以上、重点村寨1000个左右、示范和重点建设经营户10 000个,打造50个左右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实现农民旅游收入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0%以上,让青山绿水、文化内涵转化为老百姓有获得感的“金山银山”,让旅游发展惠及千家万户。
七是强化人才支撑。采取政府资助和企业自我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加强与高等院校和专业培训机构的合作,开展党政机关干部和企业经营管理人员国际化培训,培育一批懂得国际化经营、知晓国际经贸惯例、精通国际法律规则的复合型旅游人才。支持企业以岗位聘用、项目聘用和任务聘用等方式引进跨国经营高层次人才。强化旅游人才智力支撑,实施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十大工程”。
图4-20 贵州梯田风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