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市场进入能力方面。贫困人口进入旅游市场的能力是贫困人口能否从乡村旅游中获利的最直接因素。国际环境和发展协会(IIED)以及海外发展协会(ODI)支持的一项对六个受托发展PPT地区的旅游业开展的研究表明,贫困人口能否进入市场以及怎样进入市场取决于以下四个因素:一是贫困人口所处的位置是否是主要的旅游地或旅游交通要道以及是否具有良好的可进入性。二是处于劣势地位的贫困人口能否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决策制定[16]。三是贫困人口是否拥有有效的物质资产和金融资本。四是对旅游业和旅游者的了解是否达到一定的程度。在尼泊尔案例中,政治力量使得那些有权力的人能根据他们的政治偏好决定是否支持个体或组织。贫困人口由于缺乏与政治力量的联系被忽视,而旅行代理机构和当地政府部门的裙带关系又使得那些同代理商或政府官员有联系的人获得了市场机会、资金支持并将其他人排除在外。在纳米比亚案例中,大部分社区由于没有土地等担保品,不但不能从金融机构获得金融支持,而且缺少资金使社区企业不能达到旅游者和旅游公司要求的水平,这已成为纳米比亚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协会(NACOBTA)实施PPT战略的主要障碍之一。
其次,商业经营能力方面。影响商业可行性的因素主要有产品和服务的吸引力、目的地的吸引力以及市场营销能力。在厄瓜多尔案例中,PPT项目发起组织由于不能完成项目计划中的销售目标,有限的经济能力已成为获取用来提高基础设施、市场进入性和宣传促销手段的资本投资的主要障碍,结果阻碍了社区获取持续充分的旅游收入以及维持组织对偏远社区的责任和义务。此外,由于组织没有满足社区期望,社区对旅游项目的开展势必会失去热情。与此同时,石油公司的趁机扩张也无形中影响了旅游项目的开展。事实上,纳米比亚和乌干达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协会都认为,政治动荡产生的投资者和旅游者对地区旅游安全失去信心、以社区为基础的旅游企业标准低和质量差以及私人投资对其持怀疑和恐惧态度应是影响社区旅游发展和贫困人口获利的三个主要因素。
最后,合作与交流。一些案例研究表明,由于缺乏信息、熟悉感和信任度,以至于在发展正式部门和非正式部门之间的经济联系时,社区、合作者、私人部门、非政府组织、政府部门之间占统治地位的文化的差异性既增加了促进交流和沟通的交易成本以及妨碍了交流的发展,又会限制不同主体之间的合作。
总之,国外在乡村旅游发展与消除贫困问题的研究方面不仅起步早,而且研究视野也相当开阔——从国际、国家、地区、旅游接待地等多个层次中逐层展开。具体研究中,研究人员不但研究国际旅游产业规则、国家旅游政策、地区经济发展和旅游发展对消除贫困的影响,而且还从小范围旅游接待地的角度,分析了非政府组织、政府部门、私人部门、贫困人口本身对消除贫困问题的影响;因此无论是研究的广度还是深度都是有代表性的。
与国外的研究相比较,国内关于旅游扶贫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突出的如蔡雄等人(1999)认为,“乡村旅游业对扶助老少边穷地区脱贫功能显著,乘数效应大;它不但能直接促进贫困地区的经济繁荣,提供广泛的就业机会,加速人民的脱贫致富,而且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和带来一系列经济上的连锁反应,促进社会进步和观念更新”;蔡家成(2004)更进一步认为发展乡村旅游可以平衡地区发展和缩小地区、城乡、工农间的差别并最终实现“人口、资金、劳动力、商品、技术、信息的城乡、区域和不同收入阶层间由高到低的单向流动或双向互动,有力地促进乡村、贫苦落后地区的发展和全国经济社会的城乡、区域平衡发展”。不过,宋振春(2006)等研究者认为,乡村旅游扶贫功能的发挥也需具有一定的条件才有现实可行性[17]。还值得一提的是,与国外研究者的看法一样,国内也有部分学者对乡村旅游的扶贫功能持怀疑态度。例如,1994年,南开大学的申保嘉教授就指出:在旅游业发展过程中,随着地区间联系的紧密,各种发展资源有逐步向发达地区集中的趋势,这样一来,乡村旅游业的发展极有可能会导致弱势的乡村地区在资源方面的更大损失和对发达地区的更多依赖;窦群(1999)更进一步认为:“旅游业的确可以在落后地区优先发展,但只能是局部规模的发展,不可能形成很大的产业规模。”总之,国内旅游扶贫研究侧重对特定地区旅游扶贫开发进行研究,主要从地方政府部门的角度分析旅游扶贫开发中出现的问题,认为旅游扶贫开发应该走政府主导模式。很少有学者对非政府组织、私人部门等相关利益主体对旅游扶贫的影响和作用进行分析。此外,国内的旅游扶贫研究对象也不够明确并常常沦为“经济欠发达地区的旅游开发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是影响经济欠发达地区旅游业发展的因素以及如何克服这些因素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而不是如何使贫困人口获得最大的发展,从而使得旅游开发过程中的“帮富不扶贫”现象严重,贫富差距无形中进一步扩大。由于贫困是多种因素引起的,旅游又属开放性的产业,因此,在乡村旅游发展与反贫困的研究中,通过旅游发展理论和贫困理论相结合以及多角度的综合分析和有针对性的具体分析相结合,有利于更好地指导旅游扶贫开发活动和充分发挥出旅游在消除贫困方面的潜力。今后,我国乡村旅游扶贫研究和扶贫开发实践有必要拓宽视野并更多地关注贫困人口是否以及怎样从乡村旅游扶贫开发过程中改变自身的贫困面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