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乡村旅游的内涵及其开发方式选择方面的研究

乡村旅游的内涵及其开发方式选择方面的研究

时间:2023-02-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培植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欧盟特别制定和执行了一项名为“LEADER”的发展计划。还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通常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紧密相连,因而在解释和定义乡村旅游内涵的时候往往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要求。此外,王继庆结合中国黑龙江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乡村旅游的内涵及其开发方式选择方面的研究_基于区域扶贫开发视野的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乡村旅游”很早就出现在国外的研究学界,其对应的英文是rural tourism,近义的英文还包括agro-tourism和farm tourism等,它们都可以译成“乡村旅游”,只是前者偏重乡村风情,后者则与农场或庄园中的农事活动紧密相关。乡村旅游活动尽管开展的时间很早,但对其内涵的清晰解释却是20世纪80年代的事。在研究乡村旅游的学者中,坎农(Cannon,1998)的定义是比较具有代表性的:乡村旅游是指由农民及乡村人士为吸引旅游者而提供的一系列活动、服务和设施,不仅包括大多数人所理解的农庄旅游及农业旅游,且还涉及在乡村地区进行的特种旅游、度假旅游及除膳食之外的其他服务[18],其目的在于获得额外收益。与此同时,学者莱恩(Bernard Lane,1999)进一步指出,乡村旅游必定是发生在乡村地区的,同时还须充分反映乡村环境、乡村经济、乡村历史以及乡村地理位置等方面的独特性,因此实践中如果相关旅游活动没有乡村组织的参与或者没有使用当地的人力和物力等方面的资源,那么,这样的一些旅游活动就不能算作是乡村旅游。世界旅游组织认为,乡村旅游指的是旅游者在乡村(通常是偏远地区的传统乡村)及其附近逗留、学习、体验乡村生活的活动;由于偏远的乡村与外界交往较少,相对而言其风土人情保持得较为完整,旅游者到此才会有较深的乡村生活体验。为培植和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欧盟特别制定和执行了一项名为“LEADER”的发展计划。在该计划中,欧盟认为乡村文化是乡村旅游最为关键性的内容,农业旅游、绿色旅游、美食旅游、狩猎旅游等均属乡村旅游的子领域;实践中判断一种旅游活动是否属于乡村旅游,关键在于该产品是否能为旅游者提供与乡村的自然和人文环境的亲密接触及是否能使旅游者参与到乡村本土的各种活动和生活中去[19]。还值得一提的是,国外对乡村旅游的研究通常还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紧密相连,因而在解释和定义乡村旅游内涵的时候往往还要考虑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要求。例如,泰国曼谷农业大学的学者在《乡村旅游对泰国乡村地区造成的影响》一文中即提出:乡村旅游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旅游业,其既可以利用乡村地区的资源来提高当地的生产能力、增加就业、调整财富分配、保护乡村的环境与文化、提高当地村民的参与度,又不会给当地带来太多的负面影响。至于乡村旅游的开发方式选择问题,国外学者的观点比较一致,他们基本上都认为,一方面乡村旅游项目的开发与方式的选择应走综合型的道路,另一方面在开发过程中要充分发挥所在地的村民、基层政府或相关组织以及国家相关部门的作用;同时,在乡村旅游的开发与发展过程中,注重资源与环境保护及科学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对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相关内涵问题进行了广泛研究并取得了相当多的研究成果。从总体上看,杜江、向萍(1999)、马波(1996)、王兵(1999)、肖佑兴等(1999)、隋春花(2000)、贺小荣(2001)、何景明等(2002)都在各自的研究中探讨了乡村旅游的内涵问题,他们都认为乡村性应该是界定乡村旅游的最重要的标志,如果对乡村旅游概念中“乡村性”这个特性缺乏足够的认识,不但可能导致乡村旅游概念的模糊,不利于构建乡村旅游研究的理论体系,而且可能降低乡村旅游本身的丰富性。考虑到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功能情况对旅游者具有的重要影响,魏小安认为(2004),大城市近郊的农家乐、高科技农业观光园、农业新村、得到有效开发的古村落以及农业的绝景和胜景[20]均可作为重要的乡村旅游目的物来打造。此外,考虑到乡村旅游开发和规划是乡村旅游研究的重点,除杨旭(1992)、匡林(1999)和熊凯(1999)对中国的乡村旅游规划提出了具体意见,段致辉等(2000)、方增福(2000)、隋春花(2000)、尹少华等(2002)、肖晓(2003)、王莉(2003)、张利民(2006)也都对乡村旅游规划的基本原则与方法有所论述。陈文君(2003)对我国现代乡村旅游深层次开发进行了探讨。不仅如此,国内许多学者结合案例情况对乡村旅游进行实证研究的也有不少。突出的如:李太平(2003)、徐勤飞(2003)、杨雁(2002)、傅志军(2001、2002)、王培先(2005)、肖佑兴(2007)、李左人(2007)等在对南京、青岛、重庆、宝鸡市渭滨区燃灯寺村、陕西省岐山县北郭村、上海、云南、四川的乡村旅游的研究中都取得了不少成果。另外,胡巍(2005)对乡村旅游开发中的旅游资源评价进行了实证研究并以浙江水口乡开发乡村旅游为例,详细分析了乡村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资源评价的各个环节以及资源评价对乡村旅游规划的重要意义;熊元斌(2006)分析了乡村旅游市场开发与营销策略,探讨了六种不同类型乡村旅游产品的市场开发及具体营销策略;吕连琴(2003)初步探讨了乡村旅游需求的高级化趋势并重点论述了乡村旅游高级化产品设计的五个导向性意见和建议;杨劲松(1999)提出上海应开发都市型的乡村旅游产品;韩林(2005)论述了互联网对乡村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指出互联网是沟通旅游者与乡村旅游地之间的联系和进行市场营销的重要途径,同时还对乡村旅游网站的开发与建设进行了探讨。此外,王继庆(2008)结合中国黑龙江乡村旅游的发展情况对中国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广泛探讨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