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富饶的渤海是我国的内海,受陆地气候和水文影响较大,具有季风明显、浪小潮弱、结冰严重的特点。
渤海风向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春秋为过渡季节。海上风速一般大于陆上,且离岸愈远,风速愈大。年平均风速,沿岸一般5~6米/秒,秦皇岛最小,为4米/秒左右;近海海面较大,为7米/秒左右。6级以上的大风日数,渤海湾平均每年50~60天,辽东湾、莱州湾为60~80天,海峡最多,可达100天左右,秦皇岛最少,只有14天左右。海上大风主要出现于冬春季,多为西北或东北风,平均每月2~4次,一次持续2~5天,海峡最长的一次曾持续了13天。海峡风速一般为6~8级,大的可达10级以上,龙口、北隍城、岔尖一带都出现过12级的大风。夏季大风较少,大风往往由雷雨或台风所造成,出现突然,风力强大,风向骤变。
渤海风暴潮
渤海风与浪关系很大。渤海以风浪为主,各季浪向的变化基本与风向相同,春、夏季东南浪最多,秋、冬季偏北浪最多。海峡夏季涌浪多于风浪。由于近岸海浪还受海岸线走向的影响,所以不同地点的浪向差异较大,如秦皇岛以北全年西南向浪最多,渤海湾内东南、东向浪最多,海峡则以偏北浪最多。渤海浪的大小与风向有密切关系,东北、东南风风浪最大。由寒潮或台风带来的东北风,可造成高达十几米的大浪。当地民谚说“东北风,浪汹汹”。如北隍城岛最大浪高13.9米,塘沽6.5米,都是东北风产生的;西—西北风的浪也很大,6级西北风可造成1米以上的风浪;南—西南风的浪最小。
渤海风对潮汐与潮流还有影响。由于受风的影响,每次潮水涨落的时间相差很大,偏东风潮涨得快,落得慢;偏西风则涨得慢,落得快。如果遇到强烈持续的大风,还可能使潮位出现骤涨骤落或几天不涨不落的现象。如秦皇岛受强西风影响,会有两三天不涨潮,持续吹东南风,则潮位猛涨;强西北风持续一天以上,各河口可出现大低潮。潮流的流向流速和潮流大小、风向风速有直接关系,小潮时,潮流流向随风向而定。大风还可能引起风暴潮,夏季一般由台风造成,其他季节多为寒潮或冷空气入侵时的东北大风下产生的。1965年11月7日,歧口、赵家堡遭到了8级东北大风造成的风暴潮袭击,歧口水位高5.5米,海水上岸十几里,淹了20多个村庄,冲毁100多里长的海挡和大部分桥梁,断绝交通。
渤海沿岸平均每年有10天左右的大雾,多为陆上辐射雾到海上的,主要出现在冬、春季,一般日出前生成,日落后逐渐消散,影响范围不大;中部海面和海峡每年有20~50天大雾,主要是夏季平流雾,多产生于下半夜和拂晓前,一般维持5~7小时,有时终日或连续数日不消,此种雾浓度大,变化小。此外还有降水雾,多出现在春、秋季微风小雨的天气,维持时间也较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