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东湖风景名胜区除了前述八大景区、二十四景和97个景源类型外,还有由著名的文化、医疗设施,桥梁,烈士陵园,名人墓葬和纪念亭,宗教活动场所,名校,著名科研院所,大型娱乐设施,著名园林建筑和放鹰台遗址9类富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数百个人文景观。
1.著名文化、医疗设施
东湖风景名胜区风景秀丽,气象万千。众多著名文化、医疗设施在这里依山傍水建设,主要有湖北省博物馆、湖北美术馆、楚天传媒大厦、知音传媒集团大楼、武汉东湖医院、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梨园医院等。
湖北省博物馆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东湖侧畔)156号,是湖北省唯一的省级综合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重要的文物收藏、研究和展示机构,是国家旅游局AAAA级旅游景区(点)。其前身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建立的湖北省人民科学馆,1963年1月正式更名为湖北省博物馆,主要承担着湖北省文物收藏、保管、保护、陈列展览及藏品研究工作。2012年,湖北省博物馆总占地面积达81 909平方米,建筑面积49 611平方米,展厅面积13 427平方米,馆藏文物20万余件(套)。其中一级文物近1 000余件(套),有中国规模最大的古乐器陈列馆。主要陈列楚国出土文物(包括相关时期越王勾践剑、吴王夫差矛等)、郧县人文物、屈家岭文物、盘龙城文物、曾侯乙墓文物(尤其是青铜编钟,音域宽广,音色优美,可以演奏中外各种乐曲,被誉为世界音乐史上一大奇迹)、九连墩文物、秦汉简牍、秦汉漆器、明梁庄王墓文物以及荆楚百年英杰文物、史料和图片。
湖北美术馆 位于武汉市武昌东湖路三官殿1号,与湖北省博物馆相毗邻。占地面积15 318平方米,主体建筑地上4层,地下1层,建筑面积25 000平方米,总投资1.4亿元。馆内有10个展厅,展区面积约5 000平方米,展线总长度1 200多米,可同时或分别举办不同类型、不同题材的展览。还有现代化的典藏画库、多功能学术报告厅、贵宾厅、艺术家工作室、艺术培训中心、电影厅、中西餐厅、咖啡厅等先进配套服务设施,是集展览、收藏、研究、教育、交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高品位造型艺术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
楚天传媒大厦 位于武汉市东湖路181号,2007年11月建成使用。为湖北日报传媒集团投资兴建的新闻文化设施,总建筑面积6.9万平方米,楼高25层,地下2层,总投资约2.6亿元。该集团旗下的《湖北日报》《楚天都市报》《楚天金报》《农村新报》《体育周报》《三峡晚报》6种报纸,《特别关注》《前卫》《可乐》《爱你》《城市情报》《大武汉》《新闻前哨》《家庭保健》《党员生活》9种杂志及荆楚网、湖北省政府门户网站、腾讯大楚网3个网站均落户在此。
知音传媒集团大楼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东湖路169号。其前身是知音杂志社,1985年1月创办,2000年1月成立湖北知音期刊出版实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6年8月经中宣部同意、新闻出版总署批准组建“湖北知音传媒集团”。下属9刊2报,多次被评为全国读者最喜爱的十大名刊、双十佳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高期刊”,三次荣获中国期刊最高奖——全国优秀社科期刊奖和国家期刊奖。
武汉东湖医院 位于东湖路17号,是湖北省卫生厅批准的一所集老年预防、医疗、保健、康复于一体的老年病专科三甲医院。占地面积25公顷,拥有床位366张,医务中级职称以上人员181人。医院前身为1910年由俄、法、德、英四国工部局联合组建的万国医院。1950年成立武汉市第一家干部疗养院。1973年更名为武汉市东湖医院,成为收治以老年疾病为主的综合性医疗机构。
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武汉总医院 位于洪山脚下,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急救为一体的大型综合性军队医院,先后被评为三级甲等医院、爱婴医院、全国百佳医院、全军为部队服务先进医院,是湖北省(武汉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湖北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省级定点医院、中国红十字基金会天使阳光基金定点医院、中华慈善总会“微笑列车”全国定点医院。共设有48个科室、73个专业,在颅脑疾病及创伤救治、颅内血管性疾病的研究及血管内治疗技术方面,居国内领先水平。
梨园医院 位于武汉市武昌区沿湖大道39号,东湖之滨。1979年始建,是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康复、预防保健为一体的具有老年医学特色的卫生部直管综合医院、国家三级甲等医院。占地15.34公顷,现有总建筑面积8.45万平方米。绿化率达70%,常年绿树成荫,鸟语花香,堪称花园式医院。
2.桥梁
东湖水域广阔,桥梁众多,古老的有明代石桥,现代的有钢梁大桥,更有各式各样的景观桥,如石板桥、吊索桥、水泥板桥、拱桥、平板桥、长桥、短桥等,堪称桥梁博物馆。
清河桥 相传建于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段传奇故事叫做“请和桥”,后来因谐音变成清河桥。该桥不知哪个年代垮塌水中。现在的清河桥系2003年7月重建新桥。位于东湖风景区磨山景区和落雁景区之间的湖面上,是落雁景区主要的标志性建筑。
清河桥
清河桥主要特点是采用具有楚文化特征的随州擂鼓墩楚墓出土的镇墓兽的下部结构,此为中国建筑的精髓部件——斗拱的最早实物形态,用于桥的平台及主桥墩处。桥头矗立着楚国神射手养由基的青铜雕像。其强有力的举势,犹如巨人双臂在千顷水面中擎起一道彩虹,在全国古典桥梁建设方面实为首创。桥体中间为一大型独立的仿真汉白玉,其图案为随州曾侯乙墓出土文物放大玉器双龙玉佩。桥栏杆为仿真汉白玉,其图案为荆州出土楚文物放大的龙凤图案。主要的,还在于采用连拱形式,正桥部分为五孔连续两铰空腹拱桥,两侧引桥均为五孔连续两铰实腹拱桥,主桥桥台设四座观景平台,斜对称布置两座雕塑。全桥总长150米,15个涵洞,桥宽9米。其中,车行道宽7米,两侧人行道各1米。清河桥是东湖风景区内部各景区连接的一条最便捷陆地通道,使落雁景区至磨山景区旅程缩短约7千米;落雁至听涛景区的路程缩短约8千米。该桥是传统建桥工艺与现代桥梁科技创造性结合的结晶。
站在清河桥上可观赏东湖24景中的7景:近睹有芦洲落雁、天台晨曦、烟波渔歌;远眺有楚天极目、双峰夹镜、空山悠笛、龙舟竞渡。桥台提供一个极佳水面观景台,使东湖的秀水青山在这里展现无遗。
落羽桥 位于东湖听涛风景区内。相传唐贞观年间,回纥特使缅佑高首次向唐朝进贡,特意挑选一只白天鹅送给唐太宗李世民。途经一片美丽的湖泊,他放下竹笼歇息,双手捧起清澈的湖水洗尘解渴,白天鹅见此“嘎嘎”直叫,缅佑高小心翼翼地打开笼门,为天鹅抚摸洗尘。不料,天鹅“扑”的一声飞向湖心。缅佑高不知所措,慌乱间只抓得几根鹅毛。他无可奈何将鹅毛用绸缎包好,赶赴京城,向唐太宗表明途中遭遇。唐太宗当即表示“千里送鹅毛,礼轻情义重”,并高兴地收下礼物。从此这句话在民间广泛流传。而当初缅佑高经过的湖泊就是东湖,因此,后人就在这儿修建了“落羽桥”。
落羽桥
北洋桥 位于东湖白马景区,桥下之水直通东湖。北洋桥又称白杨桥。从桥头立存的三块石碑来看,北洋桥兴自唐代,明弘治年间(1488—1506年)重建。明万历年间和1915年曾两次维修。是武汉市区内现存最早的一座桥。全长12米,宽6.86米,为石拱桥。有史料记载,此地乃是东南郭郑湖和西北余家湖的两湖交汇之处,曾为淮扬荆襄沔黄蕲诸路客商往来必经之地。该桥在建成后的500多年间经过多次损坏重修,依然保持着完好的使用功能,堪称中国建桥史上一个奇迹。1988年被武汉市政府定为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重新装饰,桥头饰以石狮,桥身采用深红包红砂石,使古老的北洋桥焕发新的活力,继续发挥渡人行的作用。绿树碧水之间的北洋桥以优美的拱形曲线,代表着中国古老的建桥艺术,是武汉市作为水乡桥城的历史见证。最令人称奇的是,10余米宽的桥面竟然在两侧还贯通阶梯形成人车分流,不仅显现楚地先民的勤劳智慧,还隐约可见古人人本思想的遗泽。
北洋桥
鹊桥 位于东湖落雁景区。牛郎与织女(雕塑)在桥的两端深情相对。全桥为石雕的云彩图托起,长达77米,桥身和桥面由999只喜鹊织成云鹊图,再现喜鹊搭桥盛况,桥中桷亭为牛郎织女相会之地。桥东边,牛郎带着两个孩子正在追赶织女;西边,织女盼望全家团聚,正从天上飞向人间。
鹊 桥
九女墩桥 位于东湖环湖路上,1967年建成,桥长36米,宽7米,为单跨双曲拱桥结构,下部结构为钻孔桩基础。桥型是20世纪60年代比较新颖的双曲拱桥形式,是在中国传统拱桥结构形式上的创新,不仅具有较好的使用功能,更为东湖湖光山色增添了美感。
二十三孔景桥 位于东湖湖心亭东雁中嘴地段, 1992年建成,是东湖风景区一座仿古园林式景桥。全桥长186.88米,宽8.5米,为钢筋混凝土实腹式拱桥,共23孔,跨径3~7.4米。其中跨径3~5米的12孔为预制,跨径5.4~7.4米的11孔为现浇。该桥在宽阔的湖面上如长虹饮涧,由23个拱券构成的波伏线,富有强烈的节奏感和韵律感,使水面空间层次分明,深远无限。整座桥优雅秀美,为美丽的东湖风景区增添了一道新奇景观。
光谷大桥 由庙湖段和八一湖段组成,总长1.65千米,宽26.5米,是武汉市重点工程八一路延长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桥外形轻巧、视觉通透、富有新意,与东湖风景区周边景致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雁州索桥 位于东湖落雁景区,为两岸水阙连接并固定6根高强度拉索而构成的三跨式悬索桥,桥长120米,宽2米,主跨70米。该桥主跨弧形中心的玄底距湖面距离为1米,丰水期则不到1米。
雁州索桥是根据民间吊桥和四川都江堰上的过江索桥而创意设计,桥墩是采取出土汉代砖上的图案而建水阙。雁州索桥也叫“连心锁桥”,为众多有情人上桥连心,并在此地特制了一批连心铜锁,凡有情者可购买连心锁,上面刻有双方名字、时间,将锁锁在桥链上,表示连锁连心,永结同心,留作永恒的纪念。
此外,还有霜虹桥、磨山桥、青年桥、湖心亭桥、菱角湖桥、荷风桥、双湖桥等20多座桥梁。
3.烈士陵园、名人墓葬和纪念亭
历史文化名城武汉,风云际会,名人荟萃,东湖名胜区内,在洪山、伏虎山、九峰等地有多处烈士陵园及名人墓葬。其中,不少属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和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主要有九女墩、施洋烈士陵园、李汉俊烈士墓、郝梦龄烈士墓、蓝天蔚墓、刘静庵墓、孙武墓、吴兆麟墓、蔡济民墓、黎元洪墓、刘公墓、马铨墓、蛮王冢等。
蛮王冢 位于武昌来王山(今名南望山)南麓。据《后汉书.南蛮传》载:“建武二十三年(47年)南郡蛮雷迁等始反叛,武威将军刘尚将万余人讨破之,徙其种人七千余口置江夏界中,今沔中蛮是也。”和帝永元十三年(101年),巫蛮许圣等以郡收税不均,怀怨恨,遂屯聚反叛。后遭东汉统治者镇压,并将巫蛮复徙江夏。因此江夏蛮的人数不断增加。光和三年(180年),江夏蛮再次起事,“与庐江黄穰相联结十余万人,攻没四县”,最后又被镇压。江夏蛮反抗斗争前后历时130多年。墓为并列三冢,约为东汉建武二十三年至光和三年江夏蛮王的陵墓。现仅剩一冢。1983年,蛮王冢被武汉市人民政府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九女墩 位于东湖西北小山丘上,相传太平天国占领武昌时不少妇女参军,后清军攻陷城池大肆屠杀,有女兵九人,壮烈牺牲。乡人仰慕她们的英烈,将其遗骨合葬于此,因避清廷迫害,故不称坟而称墩。1952年,武汉市政府在此建墓立碑,碑为花岗石砌成,高8余米,顶端悬挂着6个铜铃,碑的正面和侧面有董必武、宋庆龄、郭沫若、何香凝、张难先等人写的碑文。现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庚子革命烈士墓 位于洪山北麓,是孙中山为纪念唐才常、傅慈祥等七位革命烈士而建立的烈士墓。唐才常(1867-1900年),湖南浏阳人,字黻丞,后改佛尘。贡生出身。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与谭嗣同创办南学会、群萌学会和《湘报》,宣传资产阶级民主、民权思想及君主立宪制度。9月,应谭嗣同电召,欲赴北京,参与新政,甫抵汉口,政变猝起,遂出亡日本,发愤“树大节、倡大难,行大改革”。他一方面与康有为、梁启超保持联系,一方面同孙中山、陈少白等革命党人接触,研讨救国方略,并通过兴中会会员毕永年等广泛联络哥老会组织。1899年与康有为、梁启超商定在长江两岸各省起兵“勤王”。是年冬,与林圭回国。1900年(庚子年)在上海组织正气会,作为策动起事机关。未几,易名自立会,筹组自立军,自任总干事,宣布“保全中国自立之权,创造新自立国”,拥护光绪皇帝当政。拟在武汉发动“勤王讨贼”。因等待康有为汇款接济,屡推义期。8月9日,秦力山统领的自立军前军在安徽大通如期起义,战斗三天失败。21日晚,湖广总督张之洞勾结英国领事包围起义机关,唐才常在焚烧名册、文函后被捕。22日就义于武昌紫阳湖畔。1912年4月,孙中山来武汉,决定在洪山建立庚子烈士陵园,将自立军总司令唐才常、中军司令傅慈祥等七位烈士的遗骨迁葬园内,立“铁血精神庚子之墓”石碑。1929年扩建陵园。1935年在墓前建立纪念堂。新中国成立后,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施洋烈士陵园 施洋(1889-1923年),著名律师,1923年二七大罢工领导人之一。名吉超,字伯高,湖北竹山人。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3年参加领导京汉铁路大罢工。“二七”惨案发生的当天晚上被捕。2月15日凌晨在洪山英勇就义。1953年修建的施洋烈士陵园,将烈士墓由洪山南麓山脚下迁至山腰,建立纪念碑和半身塑像(1995年改塑为全身像),碑上刻有施洋烈士事略,塑像底座刻有董必武为施洋烈士题写的诗。该陵园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独立团北伐攻城阵亡官兵诸烈士墓 位于洪山南麓。北伐战争中,叶挺独立团在1926年秋攻打武昌城的战役中,牺牲官兵191名(一说194名)。1927年春,将诸烈士合葬于此,墓前立有碑记,碑上镌有“先烈之血”“主义之花”“无产阶级的牺牲者”和一营营长曹渊等191位阵亡官兵的英名。198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在陵园内修建一座纪念碑和牌坊。牌坊匾额上有邓小平题写的“独立团烈士陵园”七个大字;纪念碑上刻有徐向前题字 “北伐战争中牺牲的革命先烈永垂不朽”。该墓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李汉俊墓 位于伏虎山西坡,卓刀泉古寺后面。墓坐东朝西,为长方形,长4.5米,宽3米,圆顶,冢上嵌有烈士子女的敬辞。墓碑通高2.6米,碑座长1.3米,宽1.1米,呈宝塔形,下面镌“李汉俊烈士之墓”,陵墓占地约60平方米,后又将陵园面积扩大约240平方米,四周砌筑了约1米高的围院,在园院的入口处,龛刻有省级文物保护标志和烈士事迹介绍,墓四周翠柏环绕。
李汉俊(1890-1927年),湖北潜江人。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启蒙者之一。1920年在上海与陈独秀、李达、俞秀松等七人组建上海共产主义小组,并起草了《中国共产党党章》。为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1923年参加并领导了“二七”大罢工。1927年遭反动派缉捕杀害。1952年8月,毛泽东主席为李汉俊亲笔签发“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证”:“查李汉俊同志在革命斗争中光荣牺牲,丰功伟绩永垂不朽”,并追认为革命烈士。
郝梦龄墓 坐落于卓刀泉伏虎山西北侧的山腰间,坐东南、朝西北,墓的四周砌有0.8米高的砖沙水泥结构的围墙,占地面积约80平方米。前面有一宽2.5米的墓门,门前有宽1米的33级阶梯。墓分为墓身、墓碑两部分,墓身高0.8米,宽2米,长3米,呈椭圆形。墓碑高为3米,宽1.1米,厚0.75米,用水泥、砖、沙砌成的小塔,表层为水磨石,呈灰黑色,颇具民族风格。塔嵌着一高2米、宽0.5米的花岗石墓碑,墓的正中镌刻着“郝梦龄烈士之墓”七个大字。
郝梦龄(1898-1937年),字锡九,河北藁城县庄合村人。早年投奔奉军。北伐战争中任师长。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国共二次合作,他请缨率部北上抗日,是年10月,奉命率第九军驰援山西忻口,参加太原保卫战,在忻口战役中,郝亲临前线,不幸中弹殉国。
1937年10月底,郝梦龄将军灵柩由太原护送武汉,武汉各界隆重公祭,后以国葬仪式安葬于卓刀泉伏虎山。
“六一”惨案纪念亭 在武汉大学保卫处(原校车站)对面。亭高约7米,上部攒尖顶为木质结构,下部红圆柱用水泥铸成。亭中立有一块石碑,碑高1.46米,宽0.58米。环亭四周,冬青围护,亭后民族样式的教四楼作为背衬,二者在建筑风格和整体布局上协调一致,融为一体,突现出纪念亭质朴、肃穆的氛围。亭为六角,柱为六根,寓意六月的意思。
1947年6月1日,国民党军警1 000余人突然包围武汉大学,搜捕进步教授和学生,并开枪打死王志德、陈如丰、黄鸣岗三名学生,制造了震惊全国的“六一惨案”。 6月4日,武汉大学“六一惨案”善后委员会召开联席会议,决定在校内建一座纪念亭,将3名同学的殉难经过刻成碑文,并烧制瓷像,以作永久之纪念。
4.宗教活动场所
宝通禅寺 又名东山寺、弥陀寺、崇宁万寿禅寺、宝通寺,位于洪山南麓。相传南朝刘宋时(420-480年)始建东山寺,至唐贞观年间(627-649年)鄂国公尉迟敬德监制铁佛,扩建殿宇,更名为弥陀寺。宋端平年间(1234-1236年)为避兵乱,荆湖制置使孟珙和都统张顺将随州大洪山之幽济禅院及慈忍大师佛足迁来此地,就原弥陀寺基础加以扩建修整,朝廷赐名“崇宁万寿禅寺”,改东山为洪山。元代,元世祖忽必烈提倡佛教,礼僧敬佛。忽必烈敕令慈忍佛足进京,复赐洪山建寺供奉。至元十七年(1280年),崇宁万寿禅寺寺僧四处化缘,募修灵济塔(俗称洪山宝塔),以纪念开山祖师灵济慈忍大师。崇宁万寿禅寺于至顺三年(1332年)与元统二年(1334年)又经枯木禅师苦心经营,大力拓置,先后兴建大雄宝殿9间,再建万佛楼、演法堂、钟楼、天书阁、藏经楼、讲经台等建筑。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禅寺毁于反元起义战火,再次荒草杂芜。明洪武十五年(1382年),楚昭王朱桢曾经奉旨重修寺院殿宇。以后楚靖王朱均化于天顺初(1457年)又大修大雄宝殿等建筑。明宪宗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宪宗敕崇宁万寿禅寺为宝通寺,沿用至今。明代还于弘治、正德、嘉靖、万历年间陆续进行过修葺。万历三十七年(1609年)曾遭火灾,部分建筑被毁,不久修复。明末,遭兵燹,寺内殿宇建筑绝大部分被毁,仅存殿三间。清康熙年间,逐步恢复并扩建寺内各殿宇,规模较前更宏丽,誉为“江南第一”。乾隆五十七年(1793年)再次修葺。咸丰初年,又毁于战火。现存寺内建筑为清同治四年(1865年)至光绪五年(1897年)先后重建。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党人蒋翊武出任战时总司令,设司令部于宝通禅寺,并在此整编部队,调集力量,拟定阻击计划。革命军严密把守城头及各要地,使清军不能渡江,武昌城保住了,宝通禅寺也幸存下来。1932年,夏斗寅出任湖北省政府主席,宝通禅寺方丈问贤法师与夏斗寅同乡,出于乡情,夏斗寅给予宝通禅寺各方面的支持和援助,收回寺中失去的全部房产,使该寺兴旺起来。寺庙的范围,东至陆军医院(现广州军区总医院),西濒施洋烈士墓边,南临钵盂山(原武汉锅炉厂),北到洪山北麓,山门设于岳王太(现傅家坡附近)。全寺共有田地2.33公顷,分布于嘉鱼县法泗洲、武昌县纸坊镇、豹懈镇、流芳岭、燕湖,青菱石嘴、九峰上梁庄、下梁庄,武昌龙神庙、田家园、兰州巷、刘家湾、邓家岭等十多处。此外,在武昌过街楼(今保安门)还开设四个店铺,在龙神庙(今古楼洞民主路东打火机厂)设立下院(宝通寺的行馆),专供上街僧人食宿。至此,宝通禅寺规模宏伟,香火旺盛。每逢清明,寺内全体僧众一行60余人列队出外采界(周游辖地)。其庙产巨大,成为当时武昌县的三大财主(即黎元洪、陈南、宝通寺)之一。1938年,日军入侵武汉,宝通寺殿堂被毁。日军投降后,国民党部队常驻寺中,毁坏许多设施。1949年后,政府先后多次拨款修葺寺庙,使寺中游人络绎不绝,宝通禅寺又一次兴盛起来。西藏和平解放后,班禅两次来到宝通禅寺,高度赞扬寺中僧众自食其力的精神,宝通禅寺驰名中外。
寺内建筑依山就势,自上而下有山门、放生池、圣僧桥、接引殿、大雄宝殿、祖师殿、藏经楼;左有禅堂、右有方丈室,登山有万佛殿、玉佛殿,再上为华严洞、华严亭、法界宫和宝通塔。原有铁佛殿等少数建筑现已被毁,原有从武昌城古铁佛寺迁来的唐代天宝年间铸造的三尊大铁佛,亦在“文化大革命”中被砸毁。尚存建筑大部分被损严重。寺内尚保存有大铁钟两口,其一为南宋嘉熙年间钵盂所铸,是从古铁华寺迁来之物。在接引殿前还保存有明代初年的石雕大狮一对。寺内曾有名泉数处,以白龙泉最为著名,惜已湮没。寺后山多古树,最著名的为“岳松”,相传为岳飞当年在此驻军时所植,故得名。这些树在明末枯萎或被砍伐无存。清同治年间在原地又植松树多株,长成后仍称“岳松”,现存八株。2010—2013年,寺内建筑逐渐修复。1992年,宝通禅寺被列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卓刀泉寺 也称御泉寺,位于武昌伏虎山西南麓。因卓刀泉而得名。汉蜀消亡后,关羽的“忠义仁勇”被人们世代传诵。宋朝朝廷为纪念关羽,在此兴建“御泉寺”。因“关公文化”在民间广为流传,寺内香火鼎盛,游人如织,一时间,御泉寺名扬中原。明朝时,御泉寺更是盛极一时,朱元璋之子楚昭王朱桢游览至此,仰关公之名,命人打井水畅饮。泉水入口,甘甜无比,令朱桢欣喜不已。于是,他令人为此泉筑井台,修石栏,建造井亭,并亲书“卓刀泉”三字,刻于石栏之上。清初,古寺毁于战火,咸丰八年(1858年)重建,1916年重修。重修后的山门上刻有“卓刀泉”三字,院落中央为古泉井,左侧为桃园阁,供奉桃园三结义之刘备、关羽、张飞的塑像;左右两厢为禅堂。正殿供关羽塑像。寺内有“三宝”:一是华中地区最大的关公青铜神像;二是楚昭王朱桢题字的“卓刀泉”;三是男身观音像。
大道观 原在汉口利济路171~199号。清道光年间(1821—1851年)始修,名玉皇阁。1885年改名为大道观。有庙宇10多栋、大殿3间、场院2处,占地300平方米。武汉沦陷时期,大道观部分观址让做路基,殿宇被拆毁。武昌长春观监院侯永德发起募化,并派知客裴至德重建,大道观始得恢复。重建后的大道观规模更大,有殿宇、客、寮、堂、库共7栋,山门灵官殿和玉皇阁均为2层,另有临街9个铺面,占地总面积1 632平方米,建筑面积有2 461平方米。武汉光复后,经忏活动逐年减少。1949年7月大道观住持裴至德由商人集资支持,兴办道生德织布厂。1960年,大道观房产全部交给硚口区房管部门经租。1985年1月房管部门又将其产权和经营权交还给武汉市道教协会经营管理。90年代,大道观被政府征用。2004年冬,经武汉市道教协会商议决定,武汉大道观迁至武汉东湖生态旅游区磨山郊天坛,并邀请全国著名高功任宗权道长担任监院。
5.名 校
武汉大学 位于东湖之滨的珞珈山下,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大学”。为国家教育部直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985工程”和“211工程”重点建设高校。前身为1893年清末湖广总督张之洞奏请清政府创办的自强学堂,1928年定名为国立武汉大学,是近代中国第一批国立大学。1946年,学校形成文、法、理、工、农、医六大学院并驾齐驱的办学格局。2000年与武汉水利电力大学、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湖北医科大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大学。2011年进入英国《泰晤士报》世界大学排名400强。
武汉大学全景
华中科技大学 位于东湖之滨、喻家山下。为教育部直属全国重点大学。其前身为1953年成立的华中工学院,1988年更名为华中理工大学,2000年与同济医科大学(1907年始建)和武汉城市建设学院(1898年始建)三校合并,并更名为华中科技大学。是全国首批“211工程”“985工程”“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建设的综合性大学,国家“2011计划”重点建设的一流名牌大学,全国首批国家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千人计划基地)著名高校之一。喻家山高149.5米,面积1.89平方千米,是武汉市中心城区最高峰,属大别山余脉,是华中科技大学的一种标志,华中科技大学也被称为喻园。
华中科技大学全景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位于东湖侧畔,南望山下。占地面积约1.13平方千米。是教育部直属的全国重点大学,国家“211工程”建设项目、教育部优势学科创新平台建设项目资助的大学,是国家批准设立研究生院的大学。拥有地质学和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两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以地球科学为主要特色,是理、工、文、管、经、法、教、体、哲协调发展的多科性大学。学校拥有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逸夫科技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校门一瞥
武汉体育学院 原名中南体育学院,是新中国首批独立设置的全日制普通高等体育院校之一。1953年成立于江西省南昌市,1955年迁至湖北省武汉市,位于东湖南侧。1956年更名为武汉体育学院。2001年前为国家体育总局直属院校,2001年9月改为国家体育总局与湖北省人民政府共建院校。1988—2013年,学校培养输送和在籍的学生运动员先后在世界三大赛(奥运会、世锦赛、世界杯)获得金牌129枚;亚洲三大赛(亚运会、亚锦赛、亚洲杯)获金牌83枚。
武汉体育学院全景
6.著名科研院所
湖北省社会科学院 位于武汉市东湖路165号。1978年6月建院。其前身为1958年成立的中国科学院武汉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2012年,设有11个研究所,2个科辅单位,7个职能处室,1个直属中心。拥有首届荆楚社科名家1人,中组部直接联系的专家1人,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6人,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专家12人,湖北省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6人。1978年以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55项、省社科基金项目105项、省科技攻关项目32项,出版著作758部,发表学术论文、调研报告、理论文章共计15 400余篇。科研成果获省部级以上奖励141项。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 位于武汉市武昌东湖南路7号, 是从事内陆水体生命过程、生态环境保护与生物资源利用研究的综合性学术研究机构。其前身为1930年1月在南京成立的国立中央研究院自然历史博物馆,1934年7月更名为中央研究院动植物研究所,1944年5月又分设动物研究所和植物研究所。中国科学院成立以后,于1950年2月将原中央研究院动物所的主体、植物研究所和山东大学的藻类学研究部分以及北平研究院的部分研究人员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所址上海,1954年9月迁至武汉。2012年,在职职工357人。其中,科技人员275人,进入知识创新工程人员198人,中国科学院院士6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2人,研究员60人。设有水生生物多样性与资源保护研究中心、淡水生态学研究中心、鱼类生物学及渔业生物技术研究中心、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水环境与人类健康研究中心、藻类生物学及应用研究中心、公共技术研发与服务部,在华东地区设立淮安研究中心。拥有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淡水渔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东湖湖泊生态系统开放试验站、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多样性与保护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水体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武汉市水环境工程研究中心。拥有亚洲最大的淡水鱼类博物馆、白鳍豚馆。淡水生态与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连续三次被评为优秀,东湖生态站被纳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系列。
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 位于东湖之滨的武汉邮电科学研究院(简称邮科院)是中国光通信发源地,也是国内唯一集光通信三大战略技术(通信系统、光纤光缆、光电器件)的研究、开发、生产和销售于一体的科研与产业实体,是中国电子信息百强和软件百强企业。经国家批准为新一代光纤通信技术和网络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光纤通信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国家光电子工艺中心(武汉分部)、国家高新技术研究发展计划成果产业化基地、亚太电信联盟培训中心和创新型企业试点等。
2012年,邮科院有员工1万余人,本科以上学历者占全部员工的75%。其中硕士、博士占25%。拥有多家上市公司、控股公司、全资公司与合资公司,产品市场覆盖国家信息基建、电信、联通、移动、铁通、广电、电力、石油、军队等各个部门,并已打开国际市场,产品销往美国、德国、英国、加拿大及东南亚各国。
武汉植物园 原名武汉植物研究所。位于东湖之滨、磨山南麓。1956年筹建,1958年11月正式成立。2003年10月,武汉植物研究所更名为武汉植物园。拥有植物学、生态学、园林植物与观赏园艺、生物工程、环境工程共5个硕士学位培养点,植物学、生态学博士学位培养点,生物学博士后流动站;建有国家猕猴桃种质资源圃、中国科学院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植物种质创新与特色农业重点实验室、湖北省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重点实验室、中科院绿色农业技术集成与发展中心果蔬花卉分中心、湖南省园林植物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三建委“三峡库区消落区生态环境监测重点站”及6个迁地保护基地、4个所级野外台站等较完善的科学研究平台体系。收集保育植物资源1万余种,建成世界上涵盖遗传资源最广的猕猴桃专类园、世界最大的水生植物资源圃、华中最大的野生林特果遗传资源专类园、华中古老孑遗和特有珍稀植物资源专类园、华中药用植物专类园等15个特色专类园。
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位于东湖西岸徐东大街340号。1957年成立,是中国在大地测量领域最早的研究机构,也是中国科学院唯一从事大地测量学研究的研究所。主要从事大地测量学、地球物理学与环境科学相关重要科学问题研究。拥有院动力大地测量学重点实验室和湖北省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重点实验室,动力大地测量中心实验站和江汉平原小港湿地生态站;与20多个欧、美和亚洲地区国家的研究所或大学建立密切合作关系。承担“863”、“973”、自然科学基金等国家大型科学工程,以及中科院、国家其他部委和地方大量科研项目,获得71项省、部级以上科技成果奖。
7.大型娱乐设施
武汉东湖海洋世界 位于武汉市武昌东湖梨园广场左侧(原楚人狂欢岛内),由福建龙川集团及亚讯科技(香港)集团联合投资2.5亿元兴建,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整个展馆由八个展区组成:热带雨林馆、海底隧道、海洋生物馆、长江鱼馆、海洋剧场、企鹅馆、科普电教馆、标本馆、精品馆等,是独具特色、国内一流的大型海洋动感世界之一。
欢乐谷 位于东湖北岸,占地约35万平方米,2012年4月29日开园迎宾。由梦想大道、卡通工厂、欢乐时光、极速世界、渔光岛、羽落天堂、飓风湾、 欢乐江城八大主题区域组成,100多项娱乐体验项目,包括30多项游乐体验设备、40多处生态人文景观、10多台文化演艺精品和20多项主题娱乐游戏,精彩诠释多元欢乐。
欢乐谷
8.著名园林建筑
赵氏花园 广东人赵宗涛于民国初年修建,位于今东湖落雁景区乌龙嘴半岛。建筑面积2 000平方米,建筑外形多半是中西合璧,室内大多是中式结构,青砖黑瓦木质地板。花园整个格局主要分为别墅、来鹄山庄、膳食堂三部分。
别墅主体占地面积70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结构。其中包括客厅、厢房、主卧室、侧卧室、书斋、阳台等配套设施。客厅正中悬挂一幅中堂国画,画面是一只上山猛虎,猛虎右侧有三两株苍松,苍松脚下是几块巨大山石,山石脚下流淌着悠然溪水,溪水边缘点缀着一些疏密有致的兰草。中堂两边对称挂一副对联。上联是:卧听松涛坐听雨;下联是:静观山色动观云。
书斋名曰搏浪斋。斋房上方摆设一方古红色书案,案上设有文房四宝,书案后方及左侧墙壁设有两组书柜,柜中排列着一些经商书籍古典诗词名著;书案对面及右侧,布置两组米色沙发。
来鹄山庄占地面积1 000平方米。建筑格局分两组。两组各分上下两层。两组建筑与花园别墅呈掎角之势,并有亭廊水榭穿连相接,彼此之间互为映衬,错落有致。其间园路曲径通幽,虽有花墙分割,却又彼此回环畅通。园中绿树成荫,花木茂盛,山石自然成趣,小桥流水,苍痕点染,诗情画意,引人入胜。
膳食堂占地面积300平方米,是赵氏家人和来客进餐之处。建筑格局分为大饭厅、雅客厅和仓库、备案房、火房、厨师休息室、管家佣人居住处。常年菜谱有“三鲜鳜鱼”“青椒菱禾”“清蒸鲈鱼”“玉指空心”“蟾蜍折桂”“野鹤惊春”“渔舟唱晚”“沉鱼落雁”“月点波心”“玉笋香飘”“野芹炒白干”“荇菜氽汤圆”等。
此外,配套及相关设施还有泊船码头、垂钓观鱼池、古水井、花园牌坊及院墙、雁栖亭廊、蒲团养禽岛等。
1949年后,赵氏花园改为中南军政委员会农林部直属苗圃。“文化大革命”期间,赵氏花园内的别墅等全被拆毁。保留下来的赵氏花园牌楼是东湖早期牌楼中仅存的一座。
夏家花园 离落雁岛不远处的东湖湖心原来有一湖心岛,原名牛尾岛。东湖有两“尾”,一是老鼠尾,其大致方位在东湖西岸的南侧;一是老牛尾,其大致方位在东湖二苗圃和湖心亭所在地之间。湖心岛在老牛尾岛的最尾端,也就是现在湖心亭所在地位置。20世纪60年代初期前,老牛尾岛上常有野水牛出没,东湖风景区管理处曾专门派来一名职工住在湖心岛上驱赶水牛,以免野水牛上岛毁伤树木。在今东湖湖心亭一带的夏家花园,系夏斗寅在鄂主事期间修建。园中有一亭,是夏斗寅1931年为纪念蒋介石寿辰而建,原名“中正亭”,后改名“湖心亭”,亦名湖光阁。据说,1938年,蒋介石曾登临牛尾岛。
曹家花园(种因别墅) 位于珞珈山南麓、东湖之滨,面积222~333平方米。依山傍水,幽静雅致。1932年动工,1935年建成。为武汉民族工商业家曹琴萱的花园,也称“种因别墅”。
曹家花园内建有一座小楼和一座三层三开间大楼,由曹琴萱自己设计,麻石料由河南运来。花园北边是一个湖塘,靠湖有一半岛,岛上建一琉璃瓦亭子。沿塘栽垂柳,塘内养鹅群。靠南是一二层楼房,旁边是勤杂工住宅。楼房东边有假山和球场,球场西北方就是小楼。二层楼前有花坛,四季花香,遍植灌木,因季节不同换植各种莳花。曹家雇有花工专门培植菊花、茉莉、白兰等花卉和盆景。他们种的菊花又多又大,有数百品种,其中有名贵的绿菊和墨菊。盆景以罗汉松盆景最大,高者达2米多。曹家花园还有藕塘,产藕出售。
1951年,曹家将整个别墅和土地折价2亿元旧台币(合计新币2万元)出售给中南军区。原花园建设基本保存,只是球场改为橘园,小茅亭已拆。琉璃瓦亭子周围装上玻璃门窗。湖塘更美,树木更靓。
9.放鹰台遗址
位于武昌水果湖南岸和东湖南端的西岸湖滨。遗址东、北两面环水,系一湖滨土丘。遗址全貌为一南北向近椭圆形丘状台地,面积1万余平方米。台地中心与东南部较平,是遗址最高处,海拔为32米;遗址中部偏北渐向北平缓,北部为一大片逐渐平缓坡地,坡脚断壁矮陡直临湖水,高出水果湖南岸水面1米左右;遗址东缘濒临东湖南端西岸,断壁高而斜陡,高出水面8米左右,坡脚底部已夷为一条平坦小路;遗址南部为一斜平面坡地,斜坡的坡脚较高;遗址西面是一坡面较大的长缓坡地。紧邻坡地是湖北省委各部办公大楼。遗址周围环境,东面是东湖风景区,东南面是武汉大学,南面是洪山礼堂,遗址东北角为水果湖与东湖之间的双湖桥。遗址主要部位(中心区)因早年挖坑植树及遗址南面盖猪舍挖基槽,西面修水渠等人为活动,均给文化层以局部扰乱。1956年,开挖水渠两侧断面时,发现有许多红烧土、灰烬层和大量陶片等遗迹、遗物。从地面采集的遗物初步了解到,遗址上有西周和新石器时代两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当时,因首次在汉水下游与长江交汇处发现类同汉水流域中上游地区的屈家岭文化早期(即屈家岭下层文化)文化遗存和周畿以外的西周时期文化遗存,当即引起考古界与史学界关注。1959年,被公布为武汉市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被公布为湖北省文物保护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