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凤凰山百年话沧桑》文史图片展激起的民情火花
2012年4月29 日,凤凰山公园举办了一次题为《凤凰山百年话沧桑》的文史图片展。经过凤凰山公园近年来的努力和唐山各界热心人士的大力支持,此次展览成功举行。尽管场地所限,有些照片未能展出,一些珍贵老照片未能特别放大,但还是受到了唐山百姓的热烈欢迎。开幕式后,观众如潮,在全市引起了轰动效应,同时也引来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这毕竟是第一次展出凤凰山自1882年至2012年130年间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史图片;也是第一次向观众系统地介绍凤凰山的历史。尤其是当人们看到了当年铁菩萨的照片后,更是百感交集。
青少年人感到惊奇:“这是我们唐山的历史吗?”他们不敢相信。
中老年人感到惊喜:“久违了铁菩萨,我们终于又见到了你。”因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这尊铁菩萨还记忆犹新。那是当时这座城市和人们心目中的制高点。
更多的人感到惊诧:“太珍贵了!当年还真有人拍下了这些照片,而且保存的这样完好,真不简单!”
人们不停地拍照、询问、索要相关文字和材料,一些“老唐山们”还眉飞色舞地向后生们讲述他们的“想当年……”。媒体更是竞相报道,筹备组应邀走进了直播间,消息登上了报纸,发到了网络。
在筹办此次展览之前,筹备小组面向社会发出了征集凤凰山文史图片的征稿启事,随之,来自唐山广大民众对凤凰山公园的火热情怀便扑面而来,使筹备小组的成员们一边工作着,一边感动着。
▲ 记者亚坤和凤凰山公园主任高明、展览策划者唐建文应邀做客唐山广播电视台新闻综合广播直播间。
■ 唐山市冀东民俗艺术博物馆馆长李晓阳先生抛砖引玉
李晓阳,唐山冀东民俗艺术博物馆馆长,其父李耀东先生是我市老一辈摄影艺术家,他们父子二人均是凤凰山公园的老朋友。2005年春天,李晓阳给凤凰山公园送来了一张双凤山“民国”三十七年(1945年)的老照片(见上图)。看了这张照片后,公园领导深受启发。随之,在园内和山坡上又发现了好多散落的石质构件,经与照片上的铁菩萨庙比照,可以确定这些文物就是古庙坍塌后遗留下来的石柱和柱础。
这些发现引起了公园领导的高度重视,深刻意识到:凤凰山厚重的历史文化不能埋没,我们有责任最大限度地还原这一历史,让人们了解过去的凤凰山,了解唐山市的发展史。从那时起公园领导就萌生了举办“凤凰山公园历史文化展”的念头,并把这一想法告诉了李耀东先生。先生听罢兴奋不已,并表示“只要我这里有的,就无条件地给你们使用”。有了李耀东老先生的热情帮助,更加坚定了我们举办这一展览的决心。那天,在耀东先生那里得到了很多珍贵资料。后来又在社会各界有识之士大力支持下,通过各种渠道收集了一大部分凤凰山老照片,为本次展览做了充分的准备工作。
▲ 图为2012年5月《凤凰山百年话沧桑》文史图片展展出期间所发的宣传画册
▲ 王安,1958年生于河北唐山书画世家。行草隶篆均有所宗,尤对汉隶、狂草独具情怀。1986年就读于中央美院,在吴广老师的指导下专业从事书画创作。作品多次参加国内外大型展览并获奖,在各种书报刊发表大量作品。现为河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唐山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 古庙遗石碑文由王安书写
▲ 收集起散落在山上的石质构件,做成景观“古庙遗石”供人们观赏和研究。
■ 民间收藏家黄志强先生为展览奔走呼吁、牵线搭桥
黄志强先生:中国民俗学会理事、开滦博物馆荣誉馆员、唐山市历史学会会员、唐山市政协文史研究会研究员、唐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唐山陶瓷百科网站的创始人、主编,民间收藏家……。然而,黄志强却单独喜欢这些称谓以外的 “民间收藏家”这个“头衔”,他说:“这个称谓非常接地气,我最大的愿望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让更多的人热爱唐山、了解唐山、收藏唐山、宣传唐山。”
2015年10月,黄志强荣获了中共河北省委宣传部授予的“燕赵文化之星”荣誉称号。还被唐山文化名人、著名音乐家韩溪老师赞誉并书题为“唐山民间收藏第一人”。
举办这次展览,没有一个筹备组以外的热心团队大力相助是不可能获得成功的,这个团队在黄志强先生的呼唤下悄然形成。黄志强先生不但为展览提供了翔实的史料和实物,还为展览筹备组推举和引见了诸多专家、学者。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参与,才使得展览的内容和档次得到了丰富和提高。
▲ 民间收藏家黄志强先生
▲ 经黄志强先生引见,展览筹备组人员在开滦博物馆与杨磊先生、刘志民先生和郑临晓相识,大家一起观赏最新得到的凤凰山老照片。
▲ 民间收藏家黄志强和文史爱好者王凤岭在展览现场相遇
▲ 开滦博物馆资深史学家杨磊先生把珍贵的凤凰山老照片交给展览筹备组
▲ 杨磊先生、黄志强先生与展览筹备组人员在研究手机纪录的照片。
▲ 黄志强先生为展览带来的实物——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未唐山窑出品的彩绘瓷盘,葵口椭圆形,长径约28厘米,画面略有伤彩,整体保存完好。瓷盘画面由骏马和女骑手组成,背景是双凤山,下方有“唐山市赛马会制”的款识。瓷盘上绘画的枣红色骏马和摩登女骑手颇具清代中国宫廷西洋画的风韵,画工精细,瓷盘边沿装饰的绿彩,是采用来自日本的陶瓷喷彩装饰工艺。通过这个瓷盘可以反映出当时西方文化对唐山城市文化以及陶瓷装饰艺术的影响,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一件当年双凤山马场圈的历史遗物,是唐山城市文化发展的历史见证和陶瓷艺术珍品。
▲ 观众兴致盎然地观赏黄志强先生收藏的彩绘瓷盘展品
▲ 唐山文化名人、著名音乐家韩溪先生为黄志强先生题字。
▲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双凤山下马场圈,后改为工人文化宫,现为凤凰山公园一部分。
▲ 杨磊,中国煤炭史志委员会委员、中国煤炭博物馆客座研究员、唐山历史学会理事、开滦博物馆资深文史研究员。
■ 开滦博物馆资深史学家杨磊先生鼎力相助
凤凰山的历史与百年开滦息息相关,为了得到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在筹办展览初期,展览筹备组成员在民间收藏家黄志强先生的引见下,登门拜访了开滦博物馆杨磊先生。交谈中,杨磊先生一席话,振聋发聩,耐人寻味,他说:“唐山本土学者、专家研究凤凰山历史方兴未艾。凤凰山确实值得研究,因为它是开滦煤矿和唐山百年工业城市的发祥地,是唐山这座城市最重要的地标。研究凤凰山的历史文化,不要仅仅局限于山上的庙、观、洞、碑,还要研究山下的历史,它有更广泛的历史文化积淀,对凤凰山的历史价值要给予充分评价。”面对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杨磊先生一片直言,瞬间把我们的思路拓展开来。随即,杨磊先生又对展览伸来援助之手,关于凤凰山清末年间的一些珍贵的老照片大部分都是杨磊先生提供的,而且是无私的援助。他为凤凰山的历史研究、为唐山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
■ 双凤山下曾经的开滦“洋房子”
凤凰山南麗位置最好的房子起初是总矿师的住宅,金达、杜克如、马克飞、魏肫等都曾在此生活过。
1949年,刘少奇来开滦视察时也曾住在这里,并在此召开矿工座谈会及接见资方代表。后来,这里被改造成唐山地委的接待处,俗称交际处。
▲ 这张图片的前身是开滦洋房子,后来是市委招待处,看后面那座尚未建成的凤凰亭,此片应拍摄于1966年以后,不然在山顶可以看到铁菩萨的身影。
▲ 地震前的交际处后边凤凰山顶的凤凰亭上半部还没有建起来
▲ 从最近发现的照片看,双凤山下周边区域是唐廷枢、金达等人生活居住和休闲健身的地方。唐廷枢给外籍员司盖的是欧式风格的洋房子,在洋房子附近建有网球场,金达的夫人从国外来到唐山后,就在此地和矿务局的洋人们打网球健身。住在双凤山下的金达等人,也把登双凤山作为一项健身锻炼活动。
在双凤山下开滦洋房子的东面有一块空地,后来这里发展成为洋人们骑马、赛马的“马场圈”。
这块地占地150亩,1908年后开始赛马、赌马,每圈1500米。大洋是银质的钱币,而马票是纸质的票券,如果中奖可得100块大洋。到了1927年,开滦矿务局地亩处迁至马家沟,赛马活动即告终止。这个地方也是当初洋人和开滦高级员司们打高尔夫球的地方。唐山解放后这里改成了唐山市工人文化宫,现为凤凰山公园扩建的绿地。
(图文来自杨磊《凤凰山轶事》)
▲ 双凤山下马场圈
▲ 双凤山顶铁菩萨庙旁的大铁钟
位于双凤山顶铁菩萨庙旁边的这口大铁钟毁于1958年大炼钢铁,据园林局老工人王绍祥老先生回忆,那时唐山市区比较空旷,这钟声一响可以传至周边三四十里地,而且这钟上铸有文字,由于当时拆除铁菩萨庙的残垣断壁时悬挂大铁钟的石质构件断裂,致使此钟坠落,此时正值1958年大炼钢铁,于是此钟从东边陡峭山崖推下,送进了炼钢炉。不然的话在李国明先生拍摄铁菩萨照片时,这件文物一定会入镜,遗憾的是古钟上镌刻的铭文至今无人知晓。
■ 略谈金达
金达,克劳德·威廉·金达,1852年出生于英国爱尔兰,他的父亲托马斯·金达是一位从事铁路设备制造业的商人,是首批来开平矿务局工作的外籍工程师之一。他在中国铁路任职30余年,对中国早期铁路建设作出了一定的贡献。金达14岁时,随同父亲来到中国香港,在香港生活了三年时间,1872年底去了日本。在日本的铁路部门得到了一个助理工程师的工作,从事从神户到大阪之间的铁路建设工作。1877年,由于日本爆发了因明治维新而引起的西南战争,金达被日本铁路部门解雇。
1877年11月,金达离开日本来到上海,在这里,他遇到了准备到唐山开发新矿业项目的两位英国工程师。通过这两位工程师,他与受朝廷之命在唐山勘察矿脉的唐廷枢相识。1878年7月,金达来到唐山,在唐廷枢主管的时称开平矿务局担任工程师。1883年,唐廷枢任命金达为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
1881年,开平矿务局正式投产。为了解决运煤的问题,开平矿务局决定修建一条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唐廷枢聘请金达任修建唐胥铁路的工程师。金达在任开平矿务局工作期间,亲自设计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图纸,指导开平矿务局修车厂的中国工人利用矿山废旧材料制造了中国第一台蒸汽机车——“龙号机车”,开创了中国铁路自制蒸汽机车的先河。后来,开平矿务局修车厂发展成为中国第一个铁路机车企业(唐山机车车辆厂的前身)。
▲ 金达本人的照片
▲ 金达的塑像
▲ 金达设计并主持建造的龙号机车
▲ 原双凤山顶铁菩萨庙全景
新发现的一张照片中,金达身穿乳白色西服,头戴白色遮阳帽,双手叉腰站在殿门阶石下的左侧,眼睛朝向的方向应该是他在山下的住宅。在殿门右侧和下方分别坐着两个随从,眼睛朝向摄影者。这张照片的中心位置是一口悬吊的大铁钟,从人物比例来判断,这口钟的高度应在1.5米左右。这张照片上的殿廊六棱楹柱上面手摸包浆处及下面的石盘清晰可见,现在,这些六棱柱和柱础被展示在山脚下。这张照片的年代是1890年5月重修双凤山之后拍的,而在此之前的照片显示,楹柱之间没有横匾,大殿之下还没有用石板铺平。
另一张显示双凤山顶全景的照片,应该是1882年左右拍摄的。当时山顶建有一座十层宝塔,宝塔玲珑小巧,高10米左右。紧挨宝塔的东面就是壮观的神庙大殿,两个建筑比例失调,风格不协调,应该不是同时期所建。大殿前面悬挂的大铁钟上铸有花纹和姓名。这张照片最重要的信息是穿坎肩坐着的年轻人,颇像在开平矿务局工作的留美幼童唐国安。唐国安是在开平矿务局工作的8名留美幼童之一,是唐廷枢的侄子,深受唐廷枢的器重。
随着开平煤矿的发展,双凤山及周围区域越来越红火。双凤山下建有开滦酒店,里面有酒吧和电影厅、舞厅、台球室,外面有游泳池。双凤山下的洋房子里住着中外高级管理人员。山下的西南方还专门辟有一块洋人墓地,俗称“外国坟”。1945年的双凤山全景照片说明,那时的古塔古庙尚未被破坏,建筑完整。山下有汽车、马车、黄包车等着接送前来游玩和上香的游客。(上图片均由杨磊先生提供,部分文字摘自杨磊先生《凤凰山轶事》)
▲ 金达身穿乳白色西服,头戴白色遮阳帽,双手叉腰站在殿门阶石下的左侧,眼睛朝向的方向应该是他在山下的住宅。
▲ 左为唐廷枢的侄子唐国安
■ 李国明先生五十多年前拍下的铁菩萨
这张铁菩萨照片最清晰、最有研究价值。此片拍于1966年2月,同年9月16号,铁菩萨被红卫兵推到,卖了废铁,给唐山市的文物和历史造成了不可弥补的损失。通过这张照片让我们清楚地看到20世纪60年代铁菩萨西侧缓建的凤凰亭,根据这座亭子的高度,大约可以测量出铁菩萨的高度和重量。
▲ 李国明,唐山人,1944年出生,就读于唐山一中,后来入伍在北京空军司令部通信站。从部队转业后在铁路古冶电务段(后称唐山电务段)工作。历任铁路通信枝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等职。2004年12月退休,现为唐山政协文史研究会研究员。1966年2月底,他首次从北京部队回唐山探家期间拍下了此片。
▲ 李国明先生1966年2月拍摄的凤凰山顶的铁菩萨
▲ 尹方先生拍摄的铁菩萨的照片
▲ 当年铁菩萨的八角莲花底座
■ 当我们需要时,恰好有人敲门
在筹备《凤凰山百年话沧桑》文史图片展征稿期间,我们总感觉铁菩萨的图片太少了。有一天大家在一起边清点照片边议论:这要是再有一张早些时候的铁菩萨照片该多好啊。话音刚落,就听四合院外面有人敲门,开门看时,外面来了一位和蔼可亲的老大爷,见了我们就说:“我看了你们的征稿启事了,知道你们要搞凤凰山历史文化展览。我这里有一张1958年铁菩萨的照片,这是我朋友润石送给我的,你们看看能用吗?”我们紧紧地握住了大爷的手:“太好了!这正是我们急需的呀!”他就是唐山老人——李双占。
▲ 李双占先生提供的1958年铁菩萨照片,虽说是人们与佛像的合影,但铁菩萨的主题还是很突出。
■ 马建军的“菩萨情怀”
▲ 马建军(右)与中央美院雕塑系主任隋建国(左)。在他们身后就是那件隋建国创作、马建军制作的生铁雕塑“中山装”。
▲ 马建军与凤凰山公园工作人员与铁菩萨石膏模型合影
马建军,原在唐山轻工业机械厂铸造分厂工作。说是铸造工人,但他们的团队的铸造水平有的几乎达到了专家等级,他们的铸造范围早已不是单纯的铸造机器零部件,而是不断地探寻研究铸造工艺的发展历史,向着铸造雕塑艺术领域进军。近年来,他与中央美院雕塑系教授隋建国先生,密切合作,数次联手,为其完成了许多雕塑精品,得到了隋建国先生的高度赏识。其中经典之作生铁铸造“中山装”在国际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自从2012年参观了凤凰山公园举办的《凤凰山百年话沧桑》展览后,马建军对凤凰山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对铁菩萨的研究更是达到了痴迷的程度。立志要为弘扬唐山本土传统文化,再现凤凰山铁菩萨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他曾说“唐山有这个历史文化底蕴,我还有这个手艺,能够在我的有生之年为唐山百姓还原铁菩萨的历史原貌,这对我的一生来讲是一个特别有意义的事情。”为此他大量搜集铁菩萨的图文资料,细心研究古代生铁铸造工艺,并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隋建国先生。马建军的真诚和质朴感动了隋教授,凭着他们多年业务之间的交往和感情上相互之间的信任,两个人爽快地达成了共识。马建军也曾羞涩地对隋教授说:“我,没有那么多钱哪。”隋教授一摆手:“这不是钱的事,我们不要钱,是你的精神感动了我,我也要为你家乡的历史文化做点事情。”经过将近两年的艰苦努力,隋教授的团队按照四比一的比例,为马建军创作出了铁菩萨的石膏模型。而且经过对凤凰山铁菩萨老照片的研究对比,与明朝初年遗留下来的观音菩萨雕像风格相近,这也与史书记载相吻合。
马建军的“菩萨情怀”也是唐山百姓的夙愿,更是恢复唐山历史文化的迫切之需。那么人们心目中的铁菩萨还能不能恢复,什么时间能够恢复,以什么方式恢复,还有很多不确定因素。不过,马建军毕竟代表着唐山百姓的心愿,在弘扬唐山本土文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如果有一天铁菩萨重见天日,人们会记起马建军的名字。
经马建军等文史爱好者们测量,铁菩萨的身高约为4.5至4.6米左右。这一数据与史料记载1丈5尺高最为接近。再有,铁菩萨为生铁铸造,而马建军又精于铸造工艺,他推算的重量与铁道学院专家的考证结果相当吻合:铁菩萨的重量约为2.5至3吨左右。一个多年来悬而未解的铁菩萨多高多重之谜,被马建军的团队揭开。
▲ 马建军为重塑铁菩萨搜集整理了大量的图文资料
▲ 按照马建军提供的资料隋建国教授团队按4∶1尺寸制作的铁菩萨石膏模型
▲ 原来山上铁菩萨不知何故没有双手,隋教授根据菩萨像的形态做了一副这样的手势,寓意为“无谓”和“与愿”。
▲ 马建军根据李国明先生提供的铁菩萨老照片在测量当年铁菩萨塑像的高度
■ 刘玉斌——把自己得之不易的双凤山照片无私奉献给唐山百姓
刘玉斌是唐山市青年收藏家,这几张双凤山老照片是他从英国市场淘来,非常珍贵,爱不释手。每逢观赏这些照片的时候,总要戴上手套,用镊子把照片夹出来看。起初我们想用他这些照片的时候,他是有条件的,但没有讲出来。可后来出乎我们意料的是,他竟然把照片毫无条件的交给了我们,着实让我们喜出望外。原来是他的至交黄志强先生在私下做通了他的工作。当他同意把照片让我们复制的时候,也是恋恋不舍,这种心情凡是搞收藏的都能理解几分。他说的那几句话,至今还深深地印在我们的脑海之中,并一直感动着我们,他说:“这几张照片得来不易,对我来讲就跟宝贝一样啊。黄老师把我说服了,啥条件也不提了,你们用吧,让唐山市的人民都能了解我们唐山的历史,比我自己赏玩有意义得多……记得千万不要给我弄坏了啊。”那神情和语气就像在嘱咐自己的孩子。可惜的是这位年轻的收藏家英年早逝,把这种高尚的奉献精神深深地印在了我们的心中。更要感谢黄志强先生为本次展览做出的辛勤的奉献。因为这次展览自始至终都贯穿着他忙碌的身影。
▲ 杨磊与刘玉斌在展览现场研究老照片
▲ 1901年双凤山照片
▲ 1963年李国明先生拍摄的凤凰山公园西大门
▲ 1970年凤凰山公园西大门
▲ 公园老职工薛英1963年在公园内广场的留影
▲ 时隔二十年,(1983年)老薛又在此处留影,那时公园正在复建,文革中建造的那尊毛主席塑像已经拆除。
■ 原工人文化宫的前身是20世纪20年代开滦矿务局在双凤山下东南方向修建的赛马场,俗称“马场圈”,紧邻金达等外国员司们住的洋房子,解放后改成工人文化宫,而“马场圈”这一俗称被老百姓一直叫到文革前,如今这里又还原给了凤凰山公园。
▲ 1949年的凤凰山
这是一位九旬老人(原开滦退休工程师程关利先生)送来的照片,片中主人公是老人的妻子,背景的双凤山、山顶的铁菩萨庙、山下的洋房子(后来是市委交际处)依稀可辨。从照片中的备注文字上看“1949年西山口马场圈,解放后改文化宫。”是很普通的一张照片,折射出了好几个历史信息,也证明铁菩萨庙那时依然存在。
唐山解放前夕,因多年战乱,加之年久失修,双凤山顶的铁菩萨庙几近凋敝,险象环生,局部时有坍塌。从1882年铁菩萨庙的照片可以看出,在庙墙的西侧用石头堆砌了一堵扶墙,现在看来就是为了防止庙墙坍塌所做。1953年前后将几近坍塌的庙宇拆除,庙前的大铁钟在1958年大炼钢铁时拆走销毁,唯有庙中的铁菩萨孑然一身挺立于山顶,成为一尊露天大佛。也正因为如此,“铁菩萨山儿”这一俗称在百姓心中留下了深深的烙印。
▲ 1955年马场圈门口,后改为工人文化宫,为现在的公园的东南门。
▲ 1959年文化宫大门,现为凤凰山公园东南门。
▲ 1955年文化宫内的草亭,现在为凤凰山公园“凤凰舞会。
▲ 文革期间唐山市工人文化宫大门
▲ 2007年唐山市工人文化宫大门
▲唐山市工人文化宫大门在 2007年拆除之后,里面的爱心亭保留下来。
▲ 右图为原唐山市工人文化宫影剧院,如今这里已经成为凤凰山公园扩建范围内的一片休闲绿地(见下图)。
▲ 1968年凤凰山公园大门口的毛主席塑像,地震复建时拆除。
▲ 1968年在凤凰山东麓唐山博物馆广场建造的毛主席塑像,至今保留下来。
▲ 1972年航拍——远处的凤凰山
▲ 1968年凤凰山公园东南侧的露天剧场,现为公园绿地。
▲ 1974年航拍的凤凰山公园全景
■ 活动版块征集到平凡而感人的百姓照片。
在这次展览面向社会征稿启示中,我们设计了一个“百姓情怀”活动版块。继而,我们收到了一封退休教师郑群英的来信和一组她与儿子在凤凰山公园的照片。大地震时郑老师身怀六甲,孩子在地震后平安降生。从孩子一岁时每年都要在凤凰山照一张照片,一直照了十年。孩子十八岁那年,一家三口又来到了孩子一岁时照相的地方。还是那个地方、还是那个台阶,只是物是人非,孩子长大了,父母渐渐地老去。凤凰山是他们的最爱,凤凰山见证了孩子的成长,见证了一家人火热的亲情,见证了伟大的母爱在这里延伸。
▲ 小贾锟5岁时和父母在凤凰山牡丹亭的留影
▲ 小贾锟1岁时和父母在山顶凤凰亭台阶前的留影
▲ 小贾锟2岁时在山顶的留影
▲ 小贾锟3岁时在山顶的留影
▲ 小贾锟4岁时在凤凰山游乐场的留影
▲ 小贾锟6岁半时和父母、奶奶在凤凰山山顶的留影
▲ 小贾锟7岁时凤凰山大门口的留影
▲ 小贾锟8岁和父母、奶奶在凤凰山游乐场大飞机前的留影。
▲ 小贾锟9岁时和母亲郑群英在凤凰山藤萝架前的留影
▲ 小贾锟10岁时在凤凰山藤萝架前的留影
▲ 小贾锟18岁那一年,一家三口又来到了当初他们合影的地方。还是那个台阶,但孩子已长大成人,凤凰山是他的见证!
▲ 贾锟的母亲是特别孝顺的儿媳,经常领着80岁高龄的婆婆来凤凰山公园游园。
▲ 照片中前排是贾锟夫妇,中间为贾锟的奶奶,后排是贾锟的父母和他的儿子。
浓浓的亲情,绵绵的爱恋,美美的童年,青青的岁月在这里凝聚。
▲ 杨磊的儿子杨卫华1岁时在凤凰山公园游乐场时的留影。身后那大象滑梯定能勾起成年人的儿时回忆。
▲ 小卫华好像一头小狮子,雄居石墩之上。这个石墩可能是古时留下来的,上面还有雕刻的印迹。
▲ 杨磊抱着他的小儿子——小卫华在凤凰亭前的留影。
▲ 杨磊的儿子婚后生了一对双胞胎,一个起名杨佳霖,一个起名杨佳润。老杨和小杨每人抱着一个,祖孙三代在凤凰山前留影。尽享天伦之乐。
▲ 20世纪60年代,季静新和刘惠萍谈恋爱时在凤凰山前的留影。
▲ 20世纪60年代,刘惠萍结婚当天在凤凰山公园主席像前的留影。
▲ 20世纪60年代,刘惠萍在凤凰山公园西门主席像前的留影。
▲ 20世纪60年代,刘惠萍和季静新在文化宫院内露天舞池前的留影。
▲ 20世纪80年代初,游客在凤凰山公园大门口前留影。
▲ 20世纪80年代初,游客在凤凰山公园动物区观赏动物。
▲ 黄志强的女儿1992年春天在凤凰山公园牡丹亭前的留影。透过小姑娘那清秀可爱的身影,依稀可见她身后牡丹亭上的一副对联。
上联是:三春国色朝酣酒
下联是:一品天香夜染衣
此联由著名书法家经纬先生所书。
毕庭伍先生收藏的门票。票价从五分到一毛,从两毛到五毛,又从五毛到一块,这些看来不起眼的门票凝聚了他对凤凰山公园的关注和爱戴,更勾起了人们对各个时期凤凰山公园的变化及各种活动的记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