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28日,上海航天“长征六号”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报告会前,一支年轻的团队受到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等领导的接见。
2015年9月20日,“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成功将20颗卫星准确送入预定轨道,开创了我国一箭多星发射新纪录,并为2016年6月25日“长征七号”运载火箭在海南的成功发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上海航天长征六号团队历时七年,完成90项关键技术攻关。“一箭20星”完美首秀的背后,是上海航天人孜孜不倦的努力。在这个科技团队中,崇明籍的施金花是长征六号的副主任设计师,也是航天战线的一位传奇人物。
长征六号副主任设计师——施金花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星箭对接
施金花在这次长征六号团队事迹报告会上做了题为《为了20颗卫星在太空精准入轨》的精彩演讲,赢得了800名与会者雷鸣般的掌声。
长相清秀,说话轻声细语。走在街头,或许没有人会想到她的职业和“造火箭”相关。但就是这么一位气质年轻美女,和她团队的50多人(成立初期平均年龄不满30岁),主要负责长征六号运载火箭控制系统的研制。控制系统是火箭五大系统中最重要的系统之一。施金花很形象地比喻说:如果把火箭比作人体,那么,控制系统就是人体的‘眼睛’和‘大脑’,指挥火箭按预定轨道飞行,将卫星送入相应轨道。
为了保证卫星更“精”更“准”入轨,施金花的团队给长征六号的“眼睛”——导航系统戴上“放大镜”。而且两只眼睛——激光惯组和光纤惯组与GPS导航组合使用,让火箭的精度可以由千米级达到米级。同时,为了保障准确控制,施金花采用了新型最优控制理论,让“大脑”反应更智慧、更迅速,也就是实时调整方位把卫星从一个地点“直线”运送到下一个投放地点。
施金花说:“2015年9月20日7:01,是一个难忘的时刻。在长征六号发射现场,当太原卫星发射中心屏幕显示实际弹道与理论弹道几近重合时,大家才舒了一口气,紧缩的眉头渐渐舒展开了。为了实现这一梦想,在7年的研制过程中,我们有过艰辛,有过欢笑。蓦然回首,一路走过的点点滴滴历历在目。”
由市委宣传部、市经济和信息化工作党委主办的上海航天长征六号团队先进事迹报告会
那是2013年,在一次模拟火箭飞行测试中,设计师桂亮发现决定火箭飞行稳定的重要产品——陀螺,试验数据出现了突跳。
“不能带任何隐患上天。”于是,大家进行排查,每次试验就能收集近2万条通信数据。
记得那时有一天正好是施金花爱人出差,母亲需要照顾住院的父亲。早上出门时,孩子叮嘱施金花:“今天早点下班来接我。”
施金花做试验都是封闭式的,手机是不允许带在身边的。当她做完试验已经晚上8点多了,从保密柜取出手机发现有几十个未接来电,这才想起来儿子忘在幼儿园了,连忙回电话过去,只听电话里传来儿子的哭声:“妈妈,你什么时候来接我啊,我好饿啊。”那一刻,施金花心里满是亏欠,不禁流下了眼泪:“孩子,妈妈欠你太多了,但是长征六号是妈妈和大家的孩子,更需要大家的照顾。”
“长六”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卫东(右)与同事施金花(左二)等讨论工作
长征六号运载火箭
“长六”团队成员在基地对火箭进行测试。长征六号副主任设计师施金花(后排右一)
经过整整两个星期的实验室奋战,最后终于彻底解决了隐患。
在新一代火箭高可靠、低成本、无污染的大趋势下,施金花的团队率先研制了大功率直接引流式电液伺服系统,其工作压力相当于350个大气压,工作介质为煤油,易燃易爆,试验具有危险性,所以实验室建在山谷里。
在一次技术攻关中,施金花的团队前前后后已经做了2个多月试验,那天终于有所突破,正当施金花准备关闭设备时,突然听到隔壁房间的油液管路有异常的响声,看到设备上一块盖板连同几个螺钉飞了出来,施金花心中一惊:“设备要爆裂了!”她条件反射地准备拉闸,但看到同事还在拷数据。“如果我拉闸,那么试验数据全没了;但如果不拉闸,设备爆裂,怎么办?”施金花看着进度条慢慢地移动,当最后一个数据拷完了,她立即拉上闸,带着数据,和同事一起冲出了试验室,只听背后传来噼里啪啦的声音。当大伙跑到山脚下时,施金花觉得自己今天做了最正确的选择。
就这样,电动伺服系统的研制,最后取得试验成功,施金花与全体队员欢呼雀跃,脸上挂满了喜悦的泪水。一切为了成功写在浩瀚无垠的太空,他们不愧为航天英雄。
胡锦涛盛赞“崇明农家乐”
身处烦扰喧嚣的大都市,来体验一场崇明“农家乐”旅游,如今越来越受都市人的青睐。崇明“农家乐”已成为很多人心中的理想休憩地。那里绿荫环绕、空气怡人;阡陌旷野,良田因绿木相连;纵横水道,美湖由清溪相通;风光旎旖,有着田园般的诗意。
前卫古村
崇明绿港村农家游
1999年,崇明中北部的上海生态第一村——竖新镇前卫村率先推出“农家乐”旅游项目,开创了上海“农家乐”旅游的先河。
2004年7月27日,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上海时,其中一站就是考察前卫村,做客农家。在浦文兰的农家小院里,胡锦涛总书记与浦家人围坐在桌边话家常。浦文兰的丈夫乐呵呵地告诉总书记,现在“农家乐”旅游项目很受都市人的欢迎,前卫村“农家乐”享誉海内外,每年接待游客一万多人次。游客如潮,农民增收,大家生活过得红红火火。仅他们一户每年光旅游项目收入,就有1.5万元以上;每逢“黄金周”假期,家家都爆满。
胡锦涛总书记听后十分高兴:“现在大家生活水平提高了,希望到农家乐旅游度假的人会越来越多。”他盛赞“崇明农家乐”,并指出,“农家乐”旅游前途无量。
这是个从一片滩涂中围垦崛起的村庄,这里,深得“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生活意境。可劳作,推磨、纺纱、织布;可玩耍,推独轮车、甩陀螺、推铁环;可休憩,在农家小院,伴窗外虫吟蛙鸣,做一个恬淡暖暖的梦……
前卫村太阳能设施
顺应潮流开展崇明“农家乐”旅游的还有陈家镇瀛东村和绿华镇绿港村等。
从前卫村一路东南,就是地处东滩的崇明陈家镇瀛东村,这里的“渔家乐”,也值得体验一次。瀛东村的导游小陈介绍说:城里人最爱玩的,莫过于“浑水摸鱼”这个游戏了。脱掉鞋子,挽起裤脚,踏进及膝盖的水中,徒手抓鱼,过一把渔夫的瘾,岂不快哉。事实上,这个只有20年历史、围海造田形成的渔村风景很是秀美,茂林修竹,青草常绿,可充分享受大自然旎丽风光和休闲乐趣。当然,新鲜的渔家宴也无论如何不能错过。
采橘子、喂兔子、摘蔬菜,看水稻生长、玩树叶贴画……在地处崇明的西南端、南望浩渺长江的绿华镇绿港村,一家名叫“桔香园”的“农家乐”小有名气,每逢节假日,所有的房间总是被预订一空;更有许多一家三口从市区赶来“度假”,看中的就是这里能够体验到在“农家乐”里“找乐子”。
这也是80后创办者陆慧慧的初衷。虽然由陆慧慧一手创办的桔香园“农家乐”已成为同行里的佼佼者,但她从事旅游行业却是“半路出家”。2010年,在县里亚通股份有限公司做客运主任的她,做出了一个令父老乡亲震惊的决定,年薪10万元的她要辞职回乡办“农家乐”。当时,崇明岛上“农家乐”刚刚兴起,竖新镇前卫村率先“吃螃蟹”,不少农户开办了“农家乐”。考了兼职导游证的她,带游客来村参观旅游途中,嗅到了商机。于是,陆慧慧下定决心要开办一个有特色的“农家乐”,让游客吃得放心、玩得开心。
崇明油菜花香
凭着勇气与热情,陆慧慧如今的生意越做越大,手里拥有上千名客户,每年还带动数十名周边农户就业,并拉动了周边“农家乐”的生意。谈及未来,她说,想把桔香园“农家乐”打造成为有一定影响力的旅游休闲度假地,并带动更多热爱农田的年轻人回归,投入到新农人的角色里来。
绿港村紧倚苍茫美丽的西沙湿地,又倚波光潋滟的明珠湖,有崇明水系最宏伟的西口大水闸,更有万亩橘园平添果农之乐。内湖泊纵横,野趣横生。数千亩蟹塘,十里江堤,可充分享受大自然旎丽风光和休闲乐趣。这里是融休闲、旅游、娱乐、会展于一体的桃源水乡;融蟋蟀交易、蟋蟀竞技、蟋蟀文化展于一体的促织苑。目前已推出蟋蟀竞技、大堤览胜、野湖垂钓、劈蚌取珠、赏桔采桔、水上运动等一系列休闲娱乐项目。
崇明传统“农家乐”,也在升级换代。崇明前卫村、瀛东村和绿港村的“农家乐”名气渐响,帮助2016年崇明接待游客49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10.9亿元。
“农家乐”已不算稀奇,但是在崇明岛,一大批青年人才的回归,他们的经营模式,不再局限于“吃农家饭、住农家屋”。他们在用心做旅游,引导人们参与农事活动,在游玩中观赏和参与,增加趣味性,更把旅游与“互联网+”相结合,使得付出有了收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