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情怀,牵动着在台湾的崇明同乡游子的心。虽然,空间拉开了他们与故土的距离。但是,又怎能剪断那份浓浓的故乡情……
他们大部分是20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生在上海崇明岛,后辗转去台湾的。1949年前崇明岛约有2000人赴台湾岛扎根,目前在台后裔有近万人。
2010年6月,台湾崇明同乡会来崇
纪念台北市崇明同乡会成立44周年座谈会
游子情怀,唯桑唯梓
1962年成立的台北市崇明同乡会,迄今已有半个多世纪的历史。在该会会刊《乡情报导》上,曾刊载过不少崇明同乡思乡怀故的诗文。台北市崇明同乡会原理事长龚式谷在《乡情报导》发刊词中写道:“我的故乡在崇明岛,没有山,但河川纵横,十分秀丽,金色的童年,完全在这美丽的岛国中孕育和成长。来台后,时隔数十年,故乡景色与亲友,往往出现在梦境中,毕竟血比水浓。美不美,家乡水;亲不亲,故乡人。水因乡而美,人因乡而亲。乡情与乡谊,可以说是以乡土之恋为唯一的源头。《乡情报导》篇幅虽小,但作为同乡联系、互慰思乡之念,也是富有意义的事。”
在台的崇明同乡黄逸华在《乡曲》一文中写道:“在远方的海天握手处,尽是一片冷冷的苍茫,我引领,我遥望,为何不见乡土,我可爱的故乡。我像是海鸥,在夜风的狂啸中,展着双翼奋力地低飞,固执地前进。乡情,是那一股乡情冲击着我,我要飞到海的那端,拾回一把故乡的泥土,咀嚼那乡土的馥郁。”
这些文字,真切地表达了在台的崇明同乡浓郁难忘的乡愁,以及对故乡的无限思念。
旅台人士黄士馨、陈光第回崇明与故乡文友合影
寻亲访友觅乡情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宣布开放民众赴大陆探亲后,两岸开始了交流活动,暌违家园的游子终于回到了故乡的怀抱,天伦团圆,悲喜交集。
一架客机在上海虹桥机场降落,最后走下机舱的是一位持手杖的老人。当迎接他的3个儿子拥上前,喊他“爸爸”的时候,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这位76岁的老人叫顾士昌,1948年随军去台湾,退役后在台北遭车祸受伤,在荣民村过着凄凉苦楚的生活。1988年3月,他才打听到崇明老家的信息:老伴早年过世,3个儿子都已成家立业;9个孙子孙女中,除了2个还在上学外,都已工作。
当轿车把顾家父子送到老家的时候,天色已晚,老人在儿子的搀扶下走进一幢新楼房,明亮的灯光下,老人看到了亲友们一张张喜悦的笑脸,听到了一声声浓浓的乡音和亲切的问候。他又一次激动地流下眼泪,不由自主地回想起40多年前,背井离乡,忍痛抛下妻儿的凄凉情景。短短10多天的探亲时间里,老人亲眼看见了家乡的巨大变化,也真切地感受到家乡亲人对他的深情厚谊……
旅台人员徐学俭与故乡亲朋好友合影
据统计,从1984年到2015的31年间,在台的崇明同乡先后返乡探亲4000多人次,回乡定居20多人。另外,台北市崇明同乡会热心帮助在台人员寻找大陆的亲人,也帮助大陆亲属寻找在台人员。但是分隔半个多世纪,人事变迁,找寻并没有那么顺利,常常无功而返,留有遗憾。海峡浅,可以飞跃;但时空远,很多人和事已再无可能。
对故乡无法割舍的情
2014年11月9日,台北市崇明同乡会“故乡优秀青年奖学金”暨“黄亚雄兄弟慈母恩母奖学金”发放仪式在崇明举行,来自崇明3所中学的45名优秀学子获得本年度台北市崇明同乡会奖学金资助。
在台的崇明同胞情系家乡,1990年7月9日,首次返乡的台北市崇明同乡会原理事长黄汉文率先提出倡议,并在家乡设立“故乡优秀青年奖学金”“黄亚申船长纪念奖学金”“黄亚雄慈母恩母奖学金”三项奖学金。从1991年至今的26年间,共资助863名家乡优秀学生,奖学金发放总数达54.4万元,为鼓励家乡学子、培养家乡人才作出了贡献。
1999年4月,时任崇明县县长的顾国林等一行,参加上海市农村经济考察团赴台考察期间,台湾农友种苗公司总顾问、园艺学家郁宗雄,自费选购台湾13个种类31种优良蔬菜种子,请考察团带回家乡种植繁育。2000年春天,郁宗雄馈赠给家乡的蔬菜种子,全部下种定植,长势良好。白秋金瓜和崇明金瓜杂交新品种“崇金1号”,在2008年还获得崇明县科技进步一等奖……
为崇明故乡捐款捐物的善行举不胜举,不仅代表无数游子的善心,也以此慰藉无数游子的情怀。
旅台人员徐学俭与故乡亲朋好友合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