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牡丹亭”轰动大上海

“牡丹亭”轰动大上海

时间:2023-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牡丹亭”是崇明一种丝竹加锣鼓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演奏形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为崇明民间艺人、“瀛洲古调派琵琶”大师王东阳所创。于是,将“旱船乐”易名为“牡丹亭”。“牡丹亭”,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如今,崇明向化文广站组建的“牡丹亭”演奏队风风光光、漂洋过海,昂首阔步走进大上海参加演出。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独具特色的崇明“牡丹亭”已经作为上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民间音乐演奏形式被保护起来。
“牡丹亭”轰动大上海_东海瀛洲

“牡丹亭”是崇明一种丝竹加锣鼓的独特的民间音乐演奏形式,起源于清代道光年间,相传为崇明民间艺人、“瀛洲古调派琵琶”大师王东阳所创。“牡丹亭”风格独具,曾在崇明盛极一时。

“牡丹亭”里飞出“苏扬桥”

早年,“牡丹亭”的创始人是崇明民间艺人、“瀛洲古调派琵琶”王东阳,他仿效当时流行于南京秦淮河上的灯船曲艺样式,把秦淮水船改成崇明旱船,船首扎彩亭,丝竹和鼓乐手排行于间,船随鼓乐游行,吹吹打打五彩缤纷。这种演奏形式被王东阳称为“旱船乐”。后来有一友人送王东阳一幅题为《国色天香数花魁》的牡丹图,王东阳想牡丹华贵、国色天香,被人们誉之为花王、花魁,“旱船乐”为别处所无,难道不是乐中魁首吗,再联想到明朝汤显祖写的《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那脍炙人口的爱情故事,曾倾倒过不少人。于是,将“旱船乐”易名为“牡丹亭”。

“牡丹亭”用竹竿分格由10人撑起,乐队由16人组成,弹拨、吹打着丝竹乐器“八细”——琵琶、三弦、京胡、二胡、笛,箫、笙及管子和打击乐器“八粗”——板鼓、大锣、小锣、镗锣、铙钹、小钹、大钹及星(碰铃)。根据唐宫廷乐中“软从琵琶曲,健从鼓乐舞”的传统,琵琶和板鼓分别置于丝竹乐器和打击乐器的首位。乐手们聚在参照江南水乡富家园林中常见的亭子扎成的亭样牌楼后的布篷长廊内,一边吹奏、一边徐徐缓行,“苏扬桥”的乐曲从“牡丹亭”里飞出。

民间艺人在表演牡丹亭

所谓“苏扬桥”,就是以崇明锣鼓乐曲作《桥梁》,将苏州民间乐曲《苏合》与扬州民间乐曲“扬合”,汇集连贯起来的一种乐曲,曲调抒情,优美动听;既有江南丝竹的婉转轻柔,又有打击乐器的铿锵雄劲。该曲曾先后参加20世纪80年代“上海之春”和2004年10月1日上海襄阳公园庆祝国庆55周年游园竞艺活动的演出。乐曲上半段缓慢、抒情,称《苏桥》,下半段热烈、欢快,称《扬桥》,把江南水乡如诗如画的美景与苏北大地粗犷朴实的民风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曲调由舒缓——激越、激越——舒缓、舒缓——激越交替出现,似起伏的波浪,把人们引入一个舒畅、亢奋的境界。这种演奏形式可称江南一绝。在兴“牡丹亭”行街演出时,在持续70分钟的行进演奏中,每到一处,观众都报以热烈的掌声。人们感慨地说:“真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啊!”

民间艺人在列队表演

“牡丹亭”重现崇明岛

2008年9月11日傍晚,崇明港西镇的高家庄园内,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集中展示活动的开始,向化镇的牡丹亭演奏队伍缓缓驶入了游园人士之中,立刻吸引了众人的目光。古朴的旋律环绕耳边,给人听觉上的美妙享受。

“牡丹亭”,迄今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这种独特的民间音乐演奏方式在崇明保存了下来。现在,也只有向化镇文广站组织的一支牡丹亭演奏队在活动。

演奏队的主心骨黄企康,也就是崇明“牡丹亭”民间音乐演奏的唯一传承人,已步入耄耋之年。80岁的高龄还依然执着地参与每一场表演活动,对艺术的热爱及对民间音乐演奏形式的保护、传承之心,令人着实佩服。

老艺人黄企康说:“我的父亲是位民间艺人,从小受父亲影响,我对民间艺术表演情有独钟。简单地说就是因为喜欢,所以我要一代代传下去。”这种对艺术纯粹的热爱,正积极地推动着中华优良传统文化发扬的步伐。

如今,崇明向化文广站组建的“牡丹亭”演奏队风风光光、漂洋过海,昂首阔步走进大上海参加演出。2005年又参加了浙江省嘉兴市江南文化节“吴风越韵”民间文艺行街表演并夺得金奖。

令人感到欣慰的是,独具特色的崇明“牡丹亭”已经作为上海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民间音乐演奏形式被保护起来。道具布篷上的“五谷丰登,六畜兴旺;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16个字,预示着中华传统文化——民间艺术,只有在社会和谐、人民生活富裕的前提下,才能健康地发展下去。这不仅仅是每位崇明人的心声,更是每位中国人的心声。

有一首歌谣赞颂“牡丹亭”重出江湖:“崇明岛上一枝花,民间乐队‘牡丹亭’。奏出改革兴旺曲,乡村面貌日日新。”

崇明森林公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