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有一种“高大上”的益智玩具,叫做“益智图”,也可被称作“十五巧板”,起源于清代,由崇明人童叶庚在七巧板等民间益智游戏的基础上发明,曾经风靡一时,在清宫和民间都广为流传;同时,传到了西方,在英、德皇室和王公贵族中流行。另外,连周恩来、鲁迅等历史伟人也对其极感兴趣。
2009年,童叶庚的曾外孙、加拿大华裔科学家刘慈俊将家传的“原刻初印”《益智图》《益智图千字文》等珍贵资料刻录成光盘捐赠给崇明县台办、档案馆和文化馆
匠心独具的“益智图”说起童叶庚发明的“益智图”,还有一段不寻常的故事。童叶庚有一天路过一家店铺门口,偶尔见到有两个小姑娘在玩一种“挑花绷”的游戏:先由一人把细细的绳线撑在两手的各个指间,然后由另一人“翻过”到自己的手指上,来来回回,变化无穷,煞是好看。两人玩得十分尽心,童叶庚在一旁看了多时,不由受到启发:“既然事物可以变幻转换关系,自己何不动动脑筋,在喜爱的玩具上搞一些花头,创造一些新玩法?”于是,童叶庚回到家里就动开了脑筋。
童叶庚像
恭亲王奕訢亲笔题字“操觚新格”
2012年,崇明益智图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其时,七巧板在民间很流行,童叶庚虽然玩过多次,但总觉得它尚显简单,且限于块数,能够编排出的花样比较少。他几经考虑,决定在七巧板的基础上进行再创作。说时容易,做时难啊!他日夜思索,在方寸之间,他用精确的数学比例,一次次尝试着切割各种几何形状块,最终选择出15块的这种,将这15块板排列组合,竟然能拼出各种造型,摆出各种各样的图样和文字。在友人中演示赏玩后,大家一致将其命名为“益智十五巧板”。
“益智十五巧板”设计制成后,童叶庚曾率其五个儿子天天在一起拼排耍玩。经过几年的努力,童叶庚竟用他拼出了数以千计的文字。后来经过整理,由其幼子童大年逐笔勾画,编创出《益智图千字文》。书中详细描述了“益智图”引人入胜的精妙玩法。当时的文人学士一致认为“益智图”构思巧妙、启发心智,在清宫和民间都广为流传。1893年,清朝道光皇帝第六个儿子清恭亲王奕訢为童叶庚出版的《益智图千字文》亲笔题了“操觚新格”4个字。
十五巧板十二生肖
鲁迅先生也爱玩益智图
鲁迅先生也爱玩益智图
“益智图”发明后,曾经风靡一时,19世纪末,“益智图”传到了西方,在英、德皇室和王公贵族中流行。20世纪初,有位美国作家写的《中国的男孩和女孩》一书,在集中介绍中国古代游戏时,就有关于十五巧板的明确记述,“崇明益智图”在当时的美国也曾盛行一时。
鲁迅一生非常珍惜时间,但与此同时,他却从不把进行各种有益的文化活动,培养多方面的爱好和情趣看作是浪费时间。恰恰相反,他以此丰富生活,增长知识,拓宽视野,养护身心。鲁迅先生对“益智图”也极感兴趣,他曾在一篇日记中写道:“晚托三弟往西泠印社代买《益智图》《续图》《字图》及《燕几图》共六本。”
益智图也成功进入到崇明东门中学的校园内——崇明益智图传承人施仲君给老师和学生定期上课指导,学校则组织崇明益智图社团,每周开设活动
鲁迅在《风筝》一文中说:“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写作之余,鲁迅常用它作为休息时的一种娱乐。鲁迅说,玩“益智图”这种智力游戏的时候,可以打破定势,转换思维,展开想象,对写作有益。
周恩来总理小时候喜欢玩“益智图”。据周恩来故居的工作人员介绍,这种玩具对推动他后来的事业起了作用。
末代皇帝溥仪也爱玩“益智图”,故宫还存有他的拼图用具。另外,孟森、瞿秋白、张恨生等著名人物,在他们的著作中曾都提到过“益智图”“益智图千字文”。
由于种种原因,“益智图”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淡出了人们的视野。直到2009年,童叶庚的曾外孙、加拿大华裔科学家刘慈俊将家传的“原刻初印”《益智图》《益智图千字文》等珍贵资料刻录成光盘捐赠给崇明县台办、档案馆和文化馆。2012年,“益智图”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借此“东风”,“益智图”也成功进入到崇明东门中学的校园内——“益智图”传承人施仲君给师生们定期上课指导,学校则组织崇明“益智图”社团,每周开设活动。
施仲君说,在刚刚接触“益智图”时,孩子们的完成速度差距不大,这说明孩子的智力水平基本都在一个起跑线上。但在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有的孩子不仅玩“益智图”的水平突飞猛进,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提高。
近四年来,崇明东门中学的师生尝试帮助崇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分中心分类归纳“益智图”图文,拼接、分解部分“益智图”图案,累计完成了上百幅图案和几百个汉字的拼搭和分解。学校指导老师和学生们共同讨论和创作,形成了不少可以推广的新作品。比如,24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学生们就可以用手中的15块塑料板熟练地进行拼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