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教入东山,西式学堂开风气;
侨资购荒地,龟岗地产旺羊城。
在越秀区东山地段的龟岗大马路及龟岗一、二、三、四马路一带,是东山最早开发的闹市区,也是华侨最早在广州组织房地产公司开发的商业区。说龟岗的开发先要从西式学堂入东山说起。
20世纪初,“西风东渐”已成不可逆转的潮流。早在1889年,基督教会的华人教徒、开明人士廖德山等人在广州秉政街(今属中山四路)创办培正书塾,逐渐吸引年轻学子。1907年,改名培正学堂,迁至东山烟墩岗附近(今培正路2号)。而1888年教会创办于五仙门的培道女学堂也于1907年迁到培正学堂附近。这些西式学堂更吸引侨眷学生就读,而进一步吸引侨眷在学堂附近建房居住。
在20世纪之前,东山只是广州城大东门外三华里的荒郊,在烟墩岗、龟岗、木棉岗、松岗、七星岗等几个小山丘周围,都是稻田、菜地、鱼塘、竹林,山丘上还有不少山坟。这里分属寺右乡、山河乡。
自从培正学堂搬到烟墩岗附近,一些思想开放的华侨便萌生在此建房的想法。1909年,美国侨眷钟树荣用父亲给的侨汇,与鹤山同乡、美国华侨郭乃伦、包华、黄启有、何茂均等合资,以郭群益堂的名义向寺右乡乡民购买了今烟墩新街的整块地皮,平整土地后于1911年划分为六块出售。钟树荣先在西边建房,其后他的侄子钟玉波从美国回来,也在东边地段建起两座洋房。接着,檀香山华侨江茂德、江顺德两兄弟在中段建起两幢洋房。但是,这些数量不多的洋房只是作为住宅,这一带尚未形成闹市。
龟岗大马路
1915年,祖籍开平的美国华侨黄夔石组织名为“大业堂”的实体(相当于开发公司),在龟岗购得官方荒地18亩。此地原是山丘,因形如龟背,故名龟岗。大业堂在平整土地后,划分出四条马路分段出售给同乡建房。由于这里附近有名校,聚居前景被一些开平人看好,遂有黄宝善堂、黄三多堂、黄维善堂、黄协秀堂等乡中宗族组织购下所有地皮,建起房屋。龟岗大马路及龟岗一至四马路便是形成于此时。华侨或侨眷陆续在这一带开设商铺,如归侨梅彰、梅显开办的玉波酒楼,美国华侨开办的文苑饼家,梁明开办的春园茶居,甄德明开的新昌文具店,还有甄沾开办的甄沾记椰子糖店等。这些商铺带旺了东山,在龟岗大马路一带形成东山商业区。而这一带房地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20世纪20年代广州侨资房地产业的发展。
20世纪20年代广州东山别墅群
1919年,归侨集资成立了以储蓄和置业为主要业务的嘉南堂置业公司,投资开辟了庙前西街和龟岗五马路的房地产业,使这一带更为热闹。1922年,嘉南堂和南货置业公司联合成立了嘉华储蓄银行,随后在广州西濠口投资建起南华第一楼(今新亚大酒店)、嘉南堂南楼(今新华大酒店)等大厦。此后,又有华侨集资组织民星置业公司,在广州开发民星新街、侨星新街、侨兴新街等房地产。归侨还在东山开办德祥、德信、汇华、广昌等小型银号,使东山也有了金融业。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初,西方爆发金融危机,不少华侨把资金带回广州。而东山以其环境优美、地价便宜,又有几间西式学校的优势,吸引了不少华侨在此建房。于是恤孤院路、烟墩路、培正路、新河浦、启明路等地,建起一幢幢中西合璧的楼房,形成东山华侨建筑群。至今日,这一带建筑成为了越秀区十大美景之一的“河浦红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