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横水渡巷侃“水城”

横水渡巷侃“水城”

时间:2023-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看这首清代广州名士黄子高的《花洲渡口》诗,“一声欸乃曲”,教人想起古代广州的水上交通工具——横水渡,又想起越秀区德政南路的横水渡巷。横水渡巷东起湛塘路,西至德政南路,西端与珠光路隔马路相对。自宋代至明代,广州城内多濠涌,如今越秀区内的老街巷名除横水渡巷外,还有水母湾、南关海傍街、潮音街、观澜街、永胜上沙等,皆是当时水道纵横的证明。1950年12月统计时,广州仍有258艘横水渡,分六条航线往来于珠江两岸。
横水渡巷侃“水城”_广州越秀古街巷.第3集

晚雾散芳墅,初日朦胧处。寒气潮欲上,行觉渔人语。一声欸乃曲,茫茫自来去。

看这首清代广州名士黄子高的《花洲渡口》诗,“一声欸乃曲”,教人想起古代广州的水上交通工具——横水渡,又想起越秀区德政南路的横水渡巷(因拆迁建楼,现已不存)。

横水渡巷东起湛塘路,西至德政南路,西端与珠光路隔马路相对。此巷之名乃因为这里曾经是云集横水渡的渡头。

什么叫横水渡?当代中青年恐怕已不知道。那是明清时代广州常见的载人渡河小艇,长约4米,宽约1米半,中间是有竹篷的船舱,最多可坐8—10人。船尾有固定双桨,当船家摇桨,船行进时,坐在渡船中看两岸景色,想想“欸乃一声山水绿”那句古诗,当真惬意。怪不得清代广州的文人雅士,留下不少坐船过河南旅游的诗篇。什么是“欸乃”?这是船家摇桨时发出的声响,别有一番韵致。

自宋代至明代,广州城内多濠涌,如今越秀区内的老街巷名除横水渡巷外,还有水母湾、南关海傍街、潮音街、观澜街、永胜上沙等,皆是当时水道纵横的证明。明代东西向的玉带濠乃繁华之地;南北向的濠涌,则东有东濠,西有西濠,中有南濠、东澳。还有宋代建成的六脉渠,有诗云“六脉皆通海,青山半入城”,乃当时广州城的写照。北宋诗人唐庚登上越秀山望广州城中,写下文句云:“南临小溪,横浦、牂牁之水,辐辏于其下。顾瞻,则越中诸山不招自立;却立延望,则海外诸国盖可仿佛于溟蒙杳霭之间。”哗,整个广州城好像在水中漂浮。南宋羊城八景之一的“菊湖云影”,指的是越秀山南面的风景秀丽的菊湖。还有原称西湖的白莲池,也是风景秀丽的旅游胜地。古代广州城中的桥也多不胜数,单文溪上就有状元、文溪、狮子三座桥,有年代可考的古桥就多达62座,不知名者便更多了。桥下清水涟涟,妇女们一边洗衣服一边笑闹,桥上卖花担子来来去去,濠涌上横水渡穿梭来往,艇上姑娘还唱着咸水歌,好一片水城风光!

明初,横水渡巷东西一线还是珠江河边,不少人在这里候船、登舟、过河。那时江边还有不少渡头。到清代,珠江北岸已向南移数百米,仍有靖海门(今靖海路北端)、油栏门(今海珠南路)、谷埠怡和大街(今西濠二马路)、其昌街等地往河南(今海珠区)的渡头,那时也俗称渡头为“横水渡”(见清代的《番禺县志》、《广东通志》等书)。即使1922年5月开始有过江电船(内燃机为动力的机动船)、1933年有了海珠桥之后,过江横水渡仍未消失。1950年12月统计时,广州仍有258艘横水渡,分六条航线往来于珠江两岸。后来航线上都用上电船(过江轮渡),横水渡才逐渐被淘汰。

当然,明清时广州水上交通并非只有横水渡。小的还有没篷的沙艇,来往于珠江上摇摇晃晃,坐上去得有胆量。还有更大、可容数十人的“紫洞艇”,能供客人在艇上摆宴,还有歌妓陪酒。艇上装饰华丽,舱门两边有雕花装饰,舱内摆设红木台椅,并可作长途旅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