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执信路追忆朱执信

执信路追忆朱执信

时间:2023-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越秀区有条执信路,是为纪念民主革命理论家朱执信而名。半年多后,武昌起义捷报传来,朱执信积极发动新军与珠江三角洲一带民军响应,宣布支持起义,对广州形成包围之势,促成广东政界上层宣布脱离清廷,广东遂和平光复。1917年7月,朱执信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之职。朱执信逝世后葬于广州东沙马路的驷马岗。因此,朱执信墓是有两座的。
执信路追忆朱执信_广州越秀古街巷.第3集

不惧临危,剪袍争起义;

挺身平乱,流弹夺忠魂。

越秀区有条执信路,是为纪念民主革命理论家朱执信而名。上引挽朱执信的对联,突出了其英勇,却未反映其才华。早期共产党领袖陈独秀挽朱执信的对联则突出了朱的重要地位,联云:

失一执信,得一广东,得不偿失;

生为人敬,死为人思,死犹如生!

朱执信是民主革命派中文武全才的杰出人物。他抓过枪,周旋于军队之间;他写过新诗、白话小说,更写过不少政论文。如果要举出生与成长于古越秀地区的代表性名人,明代有黄佐,清代有陈澧,那么民国时则应数朱执信。朱执信(1885—1920),原名大符,字执信。他出生于豪贤街(今越秀区豪贤路)的“汪氏随山馆”内。朱家为世代名儒,他的父亲朱启连精于诗词,更迷于古琴,有“琴王”之誉,母亲汪若昭出身于番禺书香门第。他少年时打下国学基础,酷爱文学。光绪二十八年(1902),他入新式学校教忠学堂(今广州市十三中前身)读书,接触西方文化与自然科学。其间与胡汉民、古应芬及大他两岁的舅父汪精卫等人组织“群智社”,研讨介绍新思想的书籍,立志改变专制、腐败的现状。光绪三十年(1904),他应广东省留日考试,名列第一,以官费东渡日本留学,进入东京法政大学速成科读书。他在勤奋学习的同时,结识了孙中山及一批有志的留学生。1905年加入中国同盟会,担任同盟会机关刊物《民报》的主要撰稿人。次年1月,他在《德意志社会革命家小传》一文中,介绍了马克思、恩格斯的活动与《资本论》、《共产党宣言》的片段。1907年,他毕业回国后先后在广东高等学堂与两广方言学堂(相当于外国语学校)任教,以此身份掩护革命活动。1908年11月,他与赵声等人策动广州起义,因消息泄漏而未果。1910年的广州新军起义,他负责发动顺德一带的民军支援。他多次参加武装行动前均给家人留诀别书,可见其义无反顾的决心。宣统三年(1911)三月廿九的广州起义(后称黄花岗起义)时,他担负联络民军响应的任务。总指挥黄兴率选锋队(敢死队)即将行动时,他刚来到小东营的指挥部,坚决要求参加,并立即用剪刀剪去长衫的下半截,手持两枚炸弹,与黄兴率众攻向两广总督署(今越华路省民政厅所在地)。炸弹用完后,又从牺牲的战友身上拿起短枪继续战斗。选锋队攻入衙署后发现总督已逃,遂火烧衙署,撤出后遇清兵援军,双方交战。朱执信在激战中受伤,折入横巷后绕至双门底(今北京路)附近的林氏书塾时,得其学生林云陔掩护,避过清军搜查,后乘船至香港。

半年多后,武昌起义捷报传来,朱执信积极发动新军与珠江三角洲一带民军响应,宣布支持起义,对广州形成包围之势,促成广东政界上层宣布脱离清廷,广东遂和平光复。1911年11月9日,广东军政府成立,胡汉民就任广东都督。当时局势仍乱,朱执信率民军进城维护秩序,旋任军政府总参议,编练军队准备北伐。南北和议达成后,他任核计院院长等职,任内廉洁执法。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他与廖仲恺前往日本,协助孙中山策划反袁斗争。1914年奉命到新加坡、马来亚等地筹款支持反袁斗争。次年正式加入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受命为中华革命军广东司令长官,积极开展讨袁活动。其间他仍坚持理论宣传活动,为《民国》杂志写下一批捍卫共和、反对袁世凯专制的文章。1917年7月,朱执信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军事联络及掌管机要文书之职。次年孙中山辞职后,他随孙到上海协助办理海外侨胞捐款事宜,并担负与陈炯明粤军、李福林福军联络的任务。他还协助孙中山撰写《建国方略》。在上海创办《民国日报》副刊《星期评论》以及《建设》杂志时,他发表一批宣传民主革命、发动农工救国、赞扬俄国十月革命的文章。

1920年6月下旬,朱执信奉孙中山之命到福建漳州,敦促粤军总司令陈炯明率军回广东驱逐桂系军阀。旋不避艰险回广州,联络国民党旧部与民军,呼应讨伐桂系军阀的行动。在他的策动和民军纷起的压力下,虎门要塞司令丘渭南宣布独立。9月20日,虎门驻军与东莞民军发生冲突。次日,为革命忠心耿耿的朱执信,不顾个人安危,前往虎门调停。怎料在调停时被流弹夺去生命,时年仅36岁。

先烈中路驷马岗朱执信墓

执信中学内的朱执信墓

孙中山闻此噩耗,悲痛地呼喊:“虽尽歼桂贼,不足以偿也!”以后每言及此皆叹息不已,曾说:“执信是革命中的圣人!”1923年,经孙中山提议,在广州建立执信中学以纪念之。中学初在越秀山麓,1928年迁到现址,门前的泥路改成马路,遂称执信路。

朱执信逝世后葬于广州东沙马路(今先烈中路)的驷马岗。1936年,因墓地发现白蚁,朱的遗骨遂迁到执信中学安葬,校中建起墓园。原来驷马岗的墓园仍然保留作衣冠冢。因此,朱执信墓是有两座的。1995年,番禺市(今番禺区)建成博物馆,朱执信后人委托亲属向博物馆捐赠朱执信生前用过的衣柜、座椅等家具,成为馆藏珍品。

朱执信留下的论著达六十多万字,涉及政治、军事、经济、哲学、宗教、历史、文学,从中可见这位革命家视野开阔、学识渊博、思路敏捷。他的著作集自1921年起出版过几种版本,以1962年出版的《朱执信集》最为齐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