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有郑仙,汉有安仙,史传强区分,终以龙门为信笔;
生于东海,游于南海,烟霞遍踪迹,独居羊石辟清都。
这是清代诗人方浚颐为越秀山麓郑仙祠写的对联。羊石即羊城,这位神仙是广州“土产”,成仙处是白云山。广州城中有好几所郑仙祠。今应元路东段的“郑仙祠道”小巷便是郑仙祠前的通道,上述对联乃是此祠的门联。此祠虽早已不存,但街名仍让人们记起那位为百姓献身的方士。
上述对联概括了“郑仙”的来历。秦代称他为郑仙,汉代称他为安期生,民间传说则称之为郑安期。传说他是山东人,初在东海边上行医,秦始皇东游患病,得他治愈,与他谈了三天三夜,十分佩服,遂请他留在身边为自己炼长生不老药,并赐他大批金银珠宝,但郑安期什么也不要,只说“千年之后到蓬莱山下见我”,便扬长而去。后来,他到了广州白云山一带行医,为贫苦百姓解除疾苦。一次,他为救一个热毒攻心的垂危病人,在白云山蒲涧旁的悬崖采到九节菖蒲,救活了病人。秦始皇知道后,派人让郑安期采集九节菖蒲进贡。在官兵威逼下,郑安期只好再次攀上悬崖,忽然脚下一滑,跌落悬崖。就在官兵惊叫之际,云外飞来一只仙鹤,把郑安期托起,瞬间飞得无影无踪,于是人们都说这是郑安期白日飞升成仙了。这天是农历七月二十四日,故定此日为郑仙诞。后来,人们在白云山建起郑仙祠,每逢诞期便登山拜祭,并在蒲涧中沐浴。也有不少人在七月二十三日晚便上山露宿,希望能沾些仙气,乃至想得道成仙。1928年中山大学出版的第38期《民俗》杂志《游白云》一文记:“据说郑仙每年都在这个时候现形,要普度五百人成仙。”其实,拜郑仙的信众大抵有三种人:曾经阔气已破落而想重拾辉煌的,正在阔气又想维持现状乃至更好的,未曾阔气而想转运过上好生活的。总的来说还是希望幸福美满。当然,也有人只想欣赏蒲涧飞泉的美景,倾听满山呼啸的松涛,还有摆卖风车、食品的小贩则想赚回几个钱改善生活而已。
信众渐多,广州城里便也建起郑仙祠,今郑仙祠道附近的郑仙祠便是其中之一。郑仙祠与白云山的郑仙岩相互呼应,让人们纪念这位为百姓消除疾苦的神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