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昔日王府成梵宫

昔日王府成梵宫

时间:2023-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雍正即位后,改为行宫。因为一座宫殿出了两位皇帝,所以雍和宫又被称为“龙潜福地”,清朝皇室对此地有着特殊的感情。雍和宫的门匾中有很多乾隆的御笔,可谓一大特色。殿中供桌上还有一对古铜熏炉,据说它们是乾隆年间皇家御用的物件。为了表示感谢之意,太后就把这两只熏炉赐给了雍和宫的喇嘛,供他们取暖。眼前的雍和宫由王府辟为喇嘛庙,即是一个明证。
昔日王府成梵宫_中华古都文化之旅

温煦的日光似乎也格外光顾雍和宫,这座巨大的宫殿上铺满了金色的阳光,琉璃黄瓦熠熠生辉,全然不像已经走过了600年光阴。

沿着香气扑鼻的商铺缓缓而行,便来到香客盈门的雍和宫大门。门上匾额写着“十地圆通”四个大字,经过了数百年,这牌楼依然华丽醒目。甬道漫长,两旁的银杏安然挺拔,树上挂满了金黄。深秋的银杏已经泛着金色,和宫墙的红色、琉璃瓦的黄色相互辉映。在这里,连放置的垃圾桶,也是盘龙琉璃所做。每走一步,都会感到言说不尽的奢华。这条甬道,名为“昭泰门辇道”。

雍和宫的正门上有乾隆御笔“昭泰门”三个满汉大字,蓝底金字在红墙黄瓦的映衬下格外醒目。

雍和宫曾经是亲王府。康熙皇帝建造此府,赐给四子即后来的雍正皇帝,作为贝勒府,后来的乾隆皇帝也是在这里出生的。雍正即位后,改为行宫。因为一座宫殿出了两位皇帝,所以雍和宫又被称为“龙潜福地”,清朝皇室对此地有着特殊的感情。雍正驾崩后,其灵柩曾也停放于此。为了表明清室对佛教的尊崇,也为了表达对西藏和黄教的抚慰,乾隆特意把雍和宫改为喇嘛庙。雍和宫的门匾中有很多乾隆的御笔,可谓一大特色。

昭泰门内有钟楼、鼓楼各一座,雕梁画栋,清一色金黄琉璃瓦,十分气派。鼓楼旁边是一口重达8吨的大铜锅,据说当年是熬腊八粥时用的,逢年过节也会熬粥接济饥民。再往北走,是座八角碑亭,梁枋中间枋心内是铭文,是用金字写成的梵文咒语,里面有乾隆御制碑文,叙述雍和宫的历史渊源和改为喇嘛庙的来龙去脉。

两碑亭之间就是雍和门。雍和门虽然被命名为门,其实是一个大殿。大殿前面的青铜狮子头顶上的卷毛清晰有序,雄姿英武,大张着嘴,腿前面镶嵌有护身铠甲,整体造型十分生动。

袒胸露腹、笑容可掬的弥勒菩萨塑像端坐在殿内正中的金漆雕龙的宝座上。殿中高悬着康熙亲提的“现妙明心”御笔匾额,还有“乾隆玉笔之宝”的印章。大殿两边的东西方向,泥金彩塑的四大天王相对而立,脚下踏着鬼怪,形象十分威猛。

这些雕塑中最吸引人的,是弥勒塑像后面有具木雕的护法神将,名叫“韦陀”。他的右手抱着金刚杵,左手在胸前做合十礼。他气度非凡,脚踏浮云,身形十分魁梧,头盔铠甲也雕琢得十分逼真细致。

殿中供桌上还有一对古铜熏炉,据说它们是乾隆年间皇家御用的物件。传说,有一年乾隆的母亲染了重病,在雍和宫东书院安养。一天夜里,雍和宫内的诵经声、鼓乐声传来,乾隆的母亲被吓出了一身冷汗,但第二天,病却好了。为了表示感谢之意,太后就把这两只熏炉赐给了雍和宫的喇嘛,供他们取暖。这以后,清室来雍和宫拜佛,都使用这个香炉进香。

从殿后面走出,就来到了雍和宫大殿。院中有一口铜鼎,下面是汉白玉石座,炉座是圆形莲花,炉身纹饰十分精细,炉顶重檐和天坛祈年殿顶部的造型十分相似。砖砌通道的后面,就是御碑亭,其内容是乾隆皇帝写的“喇嘛说”。碑刻极尽为文之能事,语露锋芒,波澜起伏,显现了康乾盛世的威严。可以说,《喇嘛说》碑刻是权威而且永恒不朽的证据,它的保存,证明了西藏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神圣而不可分割的领土。大殿的正前方,保存着青铜制造的须弥山。这个造像,完全依托佛教的教义,形象地表现了佛教的世界观。完整地表述了天堂、人间、地狱的生活,形象非常细腻,刻画十分生动。这个大殿曾经是臣工拜见雍亲王的所在,雍和宫改为喇嘛庙后,就发挥了寺庙的主殿功能。

密宗殿还供奉着真人一般大小的欢喜佛。我特意走过密宗殿,来看看听说已久的神奇。 日光斜斜地穿进三交六椀的棱花窗,整个大殿弥漫着霞红色,充盈着一种神秘色彩。整个密宗殿由红地毯铺就,供桌上也铺着红布。

雍和宫大殿后面的永佑殿曾经是雍亲王的书房和寝殿。雍正皇帝驾崩后曾在此停放过灵柩,更加凸显了雍和宫和清室的渊源。正殿里,一尊两米多高的白檀木佛像安放在莲花宝座之上。白度母和绿度母的画像分别悬挂在东西墙上,尤其是西墙上的堆绫绣唐卡《绿度母》,乃传世孤品。这幅画大概长两米,宽一米多,由乾隆的母亲带着后宫绣女一起绣制而成。这幅唐卡用蓝缎表现宇宙天空,上面烈日、皎月、祥云和海浪无不精致,又有天、地、海三层物像。飞天和长寿佛是天界,绿度母为地界,护法佛母和聚宝盆是海界。这幅唐卡层次有序,色彩十分艳丽,用了7000多块色泽不同、大小不等的锦缎绸绢绣制而成,包罗万象,寓意丰富,做工十分精湛。

幽冥的永佑殿一过,便进入法轮殿。院中苍松翠绿,十分雅静,后面是庄严的法轮殿。法轮殿是汉藏文化的艺术结晶,面阔足有七间,主体的殿顶都是黄琉璃覆盖,殿顶还建了五座仿照西藏风格的镏金宝塔。

法轮殿正脊上开有小巧的阁楼天窗,还叠置了蓝琉璃塔瓶的喇嘛小塔,塔的周边都挂有铜铃,轻风吹过,铃声阵阵入耳,让人心旷神怡。抬脚迈进大殿, 目测高有6米的铜镏金宗喀巴大师像被供奉在大法坛上的铜镏金莲台上。据说,大师的造像是分部铸造而成的,但仔细察看,整个造像浑然一体,根本看不出拼接的痕迹。

出了法轮殿,走进绥成楼院,这是雍和宫最后一进小院了,同时也是这个宏大的建筑诗篇的最后收官杰作。院落分上下两层,计14间。楼院东西两侧还有14间为楼房,分别为东、西顺山楼。

300多年间,这座盛大的王府里不仅养育龙凤,还供奉着佛祖、收藏着不可胜数的奇珍异宝,成为举世闻名的藏密巨刹。

清朝政府对如何治理这个古老的文明古国有着甚至比汉人还要高远的见识。从秦汉乃至明朝,汉人主政的中原王朝开始,为了防患异族的入侵,就热衷于在边境大修长城,企图以固体的砖石阻挡异族的铁蹄。但历史无情地证明,一切器物层面的修补预防,都是徒劳的。从汉朝的委屈和亲、西晋贵族的南渡到徽钦二帝被掳,面对汉文明的屈辱,万里长城也只能徒唤奈何。

但清朝政府一改汉人积习,决定以怀柔的文明来征服和固守边疆,而不是劳民伤财,加固长城以止患。康熙帝曾为此赋诗云:“万里经营到海涯,纷纷调发逐浮夸。当时费尽生民力,天下何曾属尔家。”清朝统治者利用宗教信仰,用思想统治的办法代替了浩大的长城工程,通过拉拢蒙、藏各族上层王公贵族以实现“四海一家”。康熙、乾隆王朝在承德大兴避暑山庄和浩瀚的喇嘛庙宇,而此种性质的喇嘛庙和政治活动在北京、内蒙等地又比比皆是。眼前的雍和宫由王府辟为喇嘛庙,即是一个明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