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婴(hán yīng)(前200—前130),西汉涿郡鄚(今河北省任丘市)人,一说为西汉燕(今北京)人。著名儒学学者,今文诗学“韩诗学”的开创者。他讲学授徒,有很多著作,其中有《韩故》《韩诗内传》《韩诗外传》《韩说》等。
韩婴对西汉三帝的重要影响
韩婴生活在西汉初期。此前,由于秦始皇“焚书坑儒”,造成我国历史上思想、文化方面的空前窒息。西汉统治者总结秦速亡的教训,比较注重倡导思想解放、言论自由。儒家学派逐渐活跃起来,他们以秦的速亡为借鉴,改造并大力宣扬儒家思想,纷纷上书论治乱之道,受到了皇帝的重视。
在汉初的博士官中,有很大一批是儒生,韩婴就是其中比较著名的儒生之一。他曾在西汉的文、景、武三朝为官。文帝时为博士,在社会上很有名望,在思想上对皇帝有直接影响。汉景帝时,韩婴迁升为常山王太傅,故世人又称他为“韩太傅”。汉武帝时,几次召举贤良方正,策问古今治世之道。韩婴曾和儒家代表董仲舒在武帝面前进行过一次辩论,史称“其人精悍,处事分明,仲舒不能难也”。
选自《韩诗外传》中的名言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成行。
剑虽利,不厉不断;材虽美,不学不高。
贤母使子贤也。
君子不以私害公。
韩诗外传
出自《韩诗外传》中的成语
千里之足 以己度人
名过其实登高必赋
以私害公疏不间亲
故事屋
乾隆改“沙村”村名为“思贤”,以纪念韩婴
乾隆二十七年正月,乾隆皇帝南巡,首次驻跸沙村行宫。一天,他信步出行宫游览,领略了当地风光民情。他见有西汉名儒韩婴的“太傅祠”,想起古代先贤韩婴,问:“这是什么村?”大臣回答:“这是沙村。”乾隆认为村名不雅,改名“思贤”,并写了《驻跸(bì)思贤村题句》诗一首。前四句为“汉家太傅有遗祠,行馆于旁朴且宜。两字思贤易新号,千秋稽古籍先资”。乾隆住了几天,启程时仍对韩婴的学问念念不忘,便吩咐知县修一座授经台,并作诗文刻在石上,传播韩婴的学问,表达自己的思贤之情。
过了三年,乾隆再下江南,又驻跸思贤行宫。在夕阳的余晖中,看到授经台重新筑起,又挥笔写下了《夕》诗一首,重申了赐“思贤”村名的深意,诗的前四句是“村名易思贤,所思因授经。汉室重儒术,遗学赖用明”。
汉代大儒注《诗经》
韩婴在学术上的重要贡献,是注释《诗经》。“推诗人之意而作内外传数万言”,自创“韩诗”一家,与齐人辕(yuán)固所传的“齐诗”、鲁人申培所传的“鲁诗”被后人并称为“三家诗”,同属今文诗学。司马迁在《史记·儒林列传》中对韩婴注释传授《诗经》的贡献也有很高评价。
君园
故事屋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
《韩诗外传》中有这样一个故事:一次,孔子见到一个人坐在路边哭得很伤心,便赶紧问他为什么这么悲伤。那人说:“因为有三件事让我特别遗憾:我年轻时一直忙着四处求学,没有好好照顾父母; 自命清高,做事不够尽心尽力,没有取得什么成就;与交情深厚的朋友,很早就断了联系。树想静下来可风却不停吹动它,现在我想好好孝敬父母,可是岁月已经过去了,父母去世了,自己年龄也大了,想弥补这一切也没有机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