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法良(wáng fǎ liáng)(1848—1909),字弼臣,任丘出岸人,清代书法家。曾与精通颜体书法的钱南园、何子贞有“三鼎足”之称。
王法良书法
如痴如醉练习书法
王法良出身于书香门第,可他小时候学习并不太好。后听从父亲建议改练书法,不久便出手不凡,在书法方面显示出惊人的潜质。他的父亲大喜,经常买来历代名家字帖让他临摹,又将在书法方面享有盛誉的教书先生王斌请到家里专门辅导他。
王法良如饥似渴、如痴如醉般地写、练,遍临名帖,在王斌精心指导下,终年临摹颜鲁各帖,纸墨用得不可胜数,书艺大进。他模仿同代颜体书法名家钱南园一副对联,就连非常熟悉钱南园书法的人也难辨真伪。
后来王斌到礼王府任馆师,王法良谨遵师命,研习书法更加刻苦。中年以后临苏帖,仿隶书,都达到了很高的境界。
故宫太和门门额是谁写的?
太和门是紫禁城(故宫)外朝宫殿的正门,始建于明永乐年间,门内为太和殿(俗称金銮殿),堪称中国古代规格最高的门,现存建筑为清光绪十五年重建,每年吸引了无数游人驻足观赏。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zhāo)德门,西为贞度门。它们的门额是谁书写的呢?原来,它们出自清末书法家王法良之手。
故宫三门额一挥而就
光绪二十二年,慈禧太后命彩画“太和”“昭德”“贞度”三门,更换匾额,并广招各地书法家试笔,仅翰林院就有20多位学士应试,但皇上都不中意。吏部尚书李鸿藻请帝师翁同龢(hé)代为推荐王法良。光绪帝下令在三门前高搭彩棚,请王法良献书。慈禧太后下旨“门字不准提勾,恐皇上出入有伤龙体”。王法良登彩棚,饱蘸(zhàn)浓墨,稳住笔锋,“太和”“昭德”“贞度”三匾额一挥而就。皇上看过后连连称赞。自此,王法良名声大振。
慈禧太后下旨重赏王法良,并赐他以高官厚禄,都被他一一谢绝。此后,他回归故里,闭门研习书法,为家乡父老撰(zhuàn)文写碑。1909年病逝,享年61岁。
故事屋
试笔之前发生的趣事
一天,王法良把自己仿颇的字帖喷上黑豆水,又揉搓了几遍之后,便拿着此帖到“荣宝斋”书画店请掌拒鉴定,结果被认为是真迹,并以400两银子价格收购。皇帝的老师翁同龢到“荣宝斋”闲逛,见到王法良这本仿颜帖,如获至宝,以500两纹银买下此帖。翁同龢进翰林院时遇上李鸿藻,便拿出自己淘来的宝贝字帖让其欣赏并说道:“此乃颜鲁公真迹,若有人有如此功力,皇上准保能满意。”李鸿藻细看一会儿字帖便笑着说:“此乃王法良所书,不信揭开宣纸一看便知。”翁同龢半信半疑,于是揭开上下层宣纸果然有“弼臣书”之落款,方才信服,不禁大喜,忙禀报光绪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