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促任丘商贸繁荣
任丘的经济发展状况,古代主要是以农业为主。远在周代,就已经开始种植黍稷(shǔ jì)稻和饲养马牛羊猪等家畜了。随着铁制农具的普遍采用,农业生产有了进一步发展,唐时曾两次开挖长丰渠,用来引水灌溉田地。唐、宋时期,为防水患,任丘人民筑堤阻洪,开渠引水,灌溉田地的水利工程大为可观。明代开挖的镜河,使两岸万亩土地变良田;乾隆五年,“关城村引水,作沟渠九道,许公埝(niàn)引水沟一道”;乾隆十一年,大港引河一道。
由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手工业也相应发展,如纺织业、各种制造业、加工业等发展迅速,在唐宋时期,任丘就以盛产绢绵而闻名全国。后来,纺织品、造纸、毛笔、苇席、各类特色美食的生产加工,使得任丘商贸迅速繁荣起来。
美妙绝伦芦苇画
白洋淀芦苇画是一种古老的纯手工生产的民间艺术品,起源于明朝初年。乾隆皇帝多次游历白洋淀,留下了许多历史佳话,也丰富了白洋淀芦苇画的创作题材。芦苇画经手工刨制、烙(lào)色、编织、烫(tàng)花、雕刻等十几道工序精制而成,其天然色泽历经百年不变,经特殊干燥处理不变形,为白洋淀水乡独有的纯手工民间艺术精品。
你知道吗
芦苇周身上下都是宝
芦苇是一种多年湿地水生的高大禾草,以浅滩、沟渠、河堤沼泽地最为常见。芦苇以根状茎繁殖为主,节间中空,节上有芽,长大后的苇叶宽1—5厘米,长10—45厘米,叶根与苇皮相连的圆口长有些许白色细毛,苇皮呈圆筒状紧包苇秆,以节而生,顶节生紫红色花穗,绽开为花。芦花飞散过后,待芦苇全身变黄枯叶殆尽,就进入了收割的最佳时期。
芦苇的花、叶、根、茎、笋皆可入药,周身上下都是芦苇画创作的必需原料,芦花还可以装枕头、刨笤帚,芦苇叶可以包粽子、编草虫,芦苇膜可以做笛膜,芦苇秆可以编席、织篓、打箔、按苫、穿帘子、造纸等。
白洋淀苇席
苇席是用芦苇编织的产品,是任丘的传统特产,以白洋淀产最多,在封建时代,白洋淀苇席曾为宫廷贡品。过去,白洋淀及沿边地区,群众生计一靠渔业,二靠苇产,所以苇编业兴旺发达,织席打箔是家庭妇女的主业。
白洋淀苇席是用秆高笔直,骨节小,皮薄色白,苇质柔韧的白皮苇编织而成的,苇席轻柔洁白,花纹美丽,品种繁多,有炕席、囤席、苫席、包装席、天花板席等。席面图案花样翻新,有回形纹、桌面纹、人字纹、平纹、胡椒眼儿等,因芦苇高矮粗细不一、纺织工艺的差异及人们使用的习惯不同,规格尺寸多种多样。
过去,苇席的主要用途多是农村里铺炕用,也可晒粮食、晒枣、盖垛遮雨,麦收时节还可用苇席做粮囤储存粮食,如今被用做天花板、墙板、墙纸的天花板席使苇席这一古老的传统手工艺品,焕发了新的生命力。此外,白洋淀的苇帘、苇箔也颇具特色,苇帘主要有门帘、窗帘、篱笆帘等,苇箔有建筑箔(bó)、鱼箔、防风雨箔等。
白洋淀熏鱼
白洋淀熏鱼,是具有浓厚水乡风味的独特鱼制品,其独特风味主要来自熏鱼的多道工序和传统的配料,熏鱼的制作技术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肉质细腻、形体侧扁的鲂鱼、鲮鱼、鲢鱼等,比较适合制作熏鱼。制成后的熏鱼,表面呈红色,有特殊的烟熏香味,提起尾巴也不会松散,咀嚼时柔韧有劲,口感清香味醇,肉细嫩而不松散,鱼刺能全部剔出。由于含水少,宜存放,即使在炎热的夏季,存上五六天也不会变质。
故事屋
相传,枣林庄二村的一位姓谭的老先生就是任丘白洋淀熏鱼的创始人。清末民初时期,谭氏一家以打鱼为生,每日三餐必有鲜鱼,开始,用水煮食用,但味道不好,且保留时间又短。他经多年在水上生活经验的积累,开始尝试用苇叶熏制鲜鱼,慢慢摸索出来了熏鱼的制作方法。
任丘笔——草帽崔毛笔
草帽崔毛笔(又称任丘笔),就是民国时期享誉北京城的崔氏毛笔,由河北省任丘制笔名家草帽崔——崔子斌(濵)(字鸿渭,1907—1975年)先生创制。由于崔子斌无论冬夏都戴一顶草帽,故人们称他为“草帽崔”,他的笔也被称为“草帽崔”毛笔。崔子斌14岁时经人介绍到北京李福寿笔店学徒,与李福寿为同门师兄弟,后独树一帜,制出一手好毛笔,成为当时北京城有名的制笔高手。
你知道吗
制笔是一项技艺,其中一项技能是在制作的毛笔笔杆上雕刻图案,崔子斌能在一只小楷笔杆上刻下80多字的诗词歌赋,还能将“竹林七贤”“鱼腹藏剑”等画惟妙惟维肖地刻在上面。他还有一绝技是双手反背到背后在笔杆上雕刻图案,左手拿笔杆,右手拿刻刀,盲刻全凭手感,不超过5分钟,花鸟鱼虫、山水人物,皆栩栩如生,赫然出现在笔杆上。一天,齐白石手拿一支毛笔找到崔子斌:“这是用银圆从东洋买来的笔,咱们中国人拿着日本人的笔写字、作画是一种耻辱,你能不能在一年内试制出比这更好更便宜的笔?”在齐白石的鼓励下,为配合全国抵制日货运动,崔子斌用了整整9个月的时间,经过上百次试制,终于获得成功。为此,齐白石曾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赞扬崔氏毛笔,号召抵制日货,称崔子斌的“七紫三羊”超过了日本笔。
欧阳中石先生题词:
偶然得见此笔,古制纯朴,一试之后,心手双畅。求知其源,始悉为草帽崔公遗法,幸二世得传。颖锥之佳,无过此者。岁在庚午,中石试锋后由衷之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