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丝路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丝路文化注入时代内涵

时间:2023-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2000多年来古丝绸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这条伟大的商路被誉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得益彰,契合中共“十八大”确定的我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体现了我国外交战略布局。“一带一路”涉及全国18个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则覆盖了我国西部9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继承了丝路文化20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与
“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为丝路文化注入时代内涵_旅游文化创意与规划

(一)“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

2000多年来古丝绸之路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这条伟大的商路被誉为“经济全球化的早期版本”。经过2000多年岁月的变迁,这条贯通欧亚大陆的风雨古道仍然以其巨大的战略潜力聚焦着世界的关注: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边牵着活力四射的亚太经济圈,西边系着发达的欧洲经济圈,总人口30亿,市场规模和潜力独一无二。这里地域辽阔,有丰富的自然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土地资源和宝贵的旅游资源,被称为是“21世纪的战略能源和资源基地”,被认为是“世界上最长、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大走廊”,因此吸引了世界的目光。21世纪初,贸易和投资在古丝绸之路上再度活跃。中亚各国希望与中国扩展合作领域,在交通、邮电、纺织、食品、制药、化工、农产品加工、消费品生产、机械制造等行业对其进行投资,并在农业、沙漠治理、太阳能、环境保护和文化交流等方面进行合作,为这块沃土注入“肥料”和“生机”。而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曾经开拓主导了古丝绸之路经济文化交流大潮的中国已然复兴并积蓄了巨大的产能,有能力推动丝路的复兴。在现代交通、资讯飞速发展和全球化发展背景下,促进丝绸之路沿线区域经贸各领域的发展合作,既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该区域蕴藏的巨大潜力的开发。

2012年,中国政府在上海合作组织峰会上承诺,向中亚提供100亿美元贷款,主要用于中亚地区铁路、公路、光缆、石油天然气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中国资金的注入,将加快中亚各国经济建设的步伐。上海合作组织正着手建立开发银行等金融合作机制,为合作项目提供融资平台,这将给丝绸之路经济带各国间的经贸合作增加动力,为未来各领域合作发展提供广阔空间和持久动力。2013年9月7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作重要演讲,提出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了使欧亚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这是一项造福沿途各国人民的大事业。

古老的海上丝绸之路自秦汉时期开通以来,一直是沟通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而东南亚地区自古就是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枢纽和组成部分。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2013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访问东盟国家时提出来的。2013年10月2日至8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访问印度尼西亚和马来西亚,出席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时再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与东盟历经“黄金十年”之后,正努力创造“钻石十年”,提出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正当其时,顺应时势,必将有着更加美好的未来。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历史,着眼中国与东盟建立战略伙伴十周年这一新的历史起点,为进一步深化中国与东盟的合作,构建更加紧密的命运共同体,为双方乃至本地区人民的福祉而提出这一战略构想。同时,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我国在世界格局发生复杂变化的当前,主动创造合作、和平、和谐的对外合作环境的有力手段,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创造良好的机遇和外部环境。

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3月5日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抓紧规划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横贯欧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与面向东盟的“海上丝绸之路”相得益彰,契合中共“十八大”确定的我国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战略,体现了我国外交战略布局。这两条“丝绸之路”连同不久前我国提出的“中缅孟印经济走廊”和“中巴经济走廊”,将极大地拓展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空间,为我国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战略支持,同时也会促进沿线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这也将给我国带来巨大的地缘政治利益。

2015年3月28日,经国务院授权国家发展改革委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了《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以下简称《愿景与行动》),标志着中国“一带一路”国家发展战略构想全面完成并即将实施。“一带一路”涉及全国18个省区,丝绸之路经济带则覆盖了我国西部9省区。三大经济走廊(中国—中西亚—欧洲,中巴,中缅孟印)跨越和连接的正是古丝绸之路的主要廊道。

(二)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新丝路文化

古丝绸之路横跨亚欧大陆,绵延1万多公里,在我国境内覆盖中西部的河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和内蒙古西部,以及西南的四川、重庆、云南、西藏等11省区。在境外途经多个国家,总人口近30亿。以上海合作组织为例,组织内的6个成员国(中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 5个观察员国(蒙古、巴基斯坦、印度、伊朗、阿富汗)、 3个对话伙伴国(白俄罗斯、土耳其、斯里兰卡)绝大部分都位于丝绸之路沿线。因此,古丝绸之路是建立在贸易路功能之上的,是亚欧大陆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大通道。它是历史时期形成的一个地理文化概念,或者说是人类文明史上独特的亚欧大陆文化系统。

丝绸之路经济带正是在“古丝绸之路”历史传统及其文化精神基础上形成的一个在中国与中西亚各国之间的经济合作发展区域。丝绸之路经济带首先是一个“经济带”概念,体现的是经济带上各城市集中协调发展的思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处在两个引擎之间的“欠发达地带”,整个区域存在“两边高,中间低”的现象,发展经济与追求美好生活是本地区国家与民众的普遍诉求。这方面的需求与两大经济引擎通联的需求叠加在一起,共同构筑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国际战略基础。经济带发展需要依托一定的交通运输干线,并以其为发展轴,以轴上经济发达的一个和几个大城市作为核心,发挥经济集聚和辐射功能,联结带动周围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经济发展,由此形成点状密集、面状辐射、线状延伸的生产、贸易、流通一体化的带状经济区域。古丝绸之路历史形成的54个廊道作为文化线路,正好提供了这一基础。包括“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在内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将要共同打造建设的中蒙俄、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亚-西亚、中国-中南半岛、中巴、中缅孟印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也正是古丝绸之路在21世纪的复兴和发展。

丝绸之路经济带继承了丝路文化2000多年来中国人民与沿线各国人民形成的友好往来、互通有无、和平包容的精神。通过丝路经济带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五通”,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又为丝路文化注入了新的内容和含义。正如《愿景与行动》所指出的: “2000多年前,亚欧大陆上勤劳勇敢的人民,探索出多条连接亚欧非几大文明的贸易和人文交流通路,后人将其统称为‘丝绸之路’。千百年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促进沿线各国繁荣发展的重要纽带,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进入21世纪,在以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为主题的新时代,面对复苏乏力的全球经济形势、纷繁复杂的国际和地区局面,传承和弘扬丝绸之路精神更显重要和珍贵。”

2016年11月17日第71届联合国大会通过一项决议,欢迎“一带一路”等经济合作倡议,呼吁国际社会凝聚共识,为“一带一路”倡议建设安全保障环境。这是联合国大会决议首次写入“一带一路”倡议,并使之成为联合国推动的重要战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