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如今咱中国人旅游,有点儿像扎堆儿赶大集,与其说观赏自然风光,不如说是参加人挤人的游戏。有个相声段子说:“大老远跑到景区来了,看了半天无数后脑勺儿。”可见游人之多;相反,对于旅游我却极欣赏外国人的旅游方式。
独赏金山岭的那份幽静
外国人旅游的习惯和历史比较久远,更加讲究。首先他们懂得出来玩儿什么,其次知道玩儿中不忘休闲,旅游的幸福指数舒适度就会很高。他们千里迢迢来中国,慕名观赏万里长城,看的就是长城景致,何必非要去八达岭呢?反正都是长城,哪儿人少就去哪儿,这才叫真正的旅游,因为他们要看的是长城本身,而非摩肩接踵的人群,对他们来说这才是到金山岭登长城的意义所在。
军事专家评价,金山岭长城是古代军事防御体系的典范;美学专家评价,金山岭长城恰似一件工艺品!到金山岭长城最大的一个好处,就是人少,可以静下心来好好欣赏长城美景。这恐怕是外国人青睐金山岭的最大原因了。因为这里不像八达岭那样人山人海,不用看前人的后脑勺儿。因此在这里可以展开丰富的想象,尽情欣赏眼前的一切。
金山岭独有的巨龙盛景
从地质学的角度看,金山岭属燕山褶皱与内蒙古背斜的过渡带。2亿年前,这里曾是一片汪洋大海。巨大的地壳升降运动和亿万年的时间雕琢,造就了百态千姿的自然奇观。再与古老的金山岭长城交相辉映。站在高处远眺,十多公里的长城尽收眼底,似一条巨龙在山峦间起伏绵延,此景唯金山岭长城独有。
站在城墙上,只见金山岭长城在崇山峻岭中跌宕起伏,看不尽头望不断尾。周围的山峦涧深崖陡,奇特险峻。那苍老的颜色,斑斑点点的“伤迹”,大量的文字砖群,显示了明万历年间的烧制技术。那技艺精湛的浮雕、完美的建筑工艺和长城磅礴飞舞的身躯互为融合,对人们欣赏、了解和认识长城增添了极大的乐趣。长城构筑复杂,敌楼密布,建筑形势因山而异,建造精工,敌楼密集程度之高更是万里长城中罕见。
我站在金山岭长城之巅,倾心感受这里独有的古长城的壮美与雄浑,体会我们这个民族的伟大与豪迈。
金山岭的精巧设计与原风原貌
奇妙的金山岭长城历经四百多年的风雨洗礼,至今仍然较好地保存着明长城原貌,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历史信息,其最重要的是“原装”,除一部分修复以外,大部分保留原始风貌,体现出苍凉悲壮的野性美和残缺美,使人的灵魂深受震撼而流连忘返。金山岭长城也因此成为外国旅游者最喜欢攀登的一段长城。
金山岭整段长城构思精巧,设计奇特,结构新颖,造型各异,堪称万里长城的精华。防御体系完善,构筑坚实,设有障墙、支墙、挡马墙、坞墙、战台、炮台、瞭望台、射孔、礌石孔等,层层设防,可谓固若金汤。很多设施在其他地域长城中是绝对没有的。
金山岭长城的建筑艺术也堪称精美。最能代表其建筑美学的是敌楼。敌楼有砖木、砖石结构;楼墩有方形、圆形、扁形、拐角形等;楼顶有船篷形、四角形、八角钻天形、穹窿形,可谓是异彩纷呈,独具匠心,连数不清的瞭望孔和射击孔都装饰了不同的图案;三层空心敌楼、500米文字砖城墙和麒麟影壁更是举世无双的建筑奇观。
长城内外的文化融合
长城是一种“文化藩篱”。长城的修筑不仅在一定程度上阻挡了北方游牧民族进入中原,而且成为一道文化的分水岭,使得长城南北两侧表现为不同的文化 :长城以南为中原的农耕文明,以北则为少数民族的游牧文化。历史上任何时期的长城都是中华“九州”内的“文化藩篱”。同时,长城也是民族文化交融的“舞台”。在历史进程中,长城并没有将南北文化彻底割裂;相反,这里成为南北民族文化交融、碰撞和互渗的前沿。
“长城南北的民族关系,表面上是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夷夏殊俗’关系,而实际上,北方民族正是经由这里实现向心汇聚型‘趋同发展’。因为每一次北方民族越过长城进入中原,其结果都是中华文化更高层次的交融汇聚。”从秦汉时代的汉、匈奴和亲到鲜卑入主黄河流域,建立北魏政权,从契丹、女真进入幽燕建立辽、金政权,再到蒙古族和满族先后跨越长城统一中国,历史的发展轨迹无一不是北方民族由长城地带进入中原,而又无不在与先进的汉文化的“趋同发展”中实现了文化融合。历史发展已经证明,不同的南北民族文化,正是在长城地带的“文化舞台”上,汇聚成兼容并蓄的中华民族文化。
* * *
长城作为人类社会现存最为宏伟的文化遗产之一,是一个极具象征意义的标志性建筑,承载着厚重的历史文明,蕴藏着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坚忍、奋斗、牺牲、坚不可摧等精神内涵。
绵亘万里的长城沿线,也遗留着极其丰富的珍贵文物,它不仅是了解中国古代军事科学、建筑艺术,也是探索中国北方农业、牧业、气象、水文、地震等的重要依据,而金山岭长城在这一点上价值尤为突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