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保护区水电开发事件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形成世界上唯一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三江并流自然景观涵盖面积达170万公顷,包括丽江市、迪庆藏族自治州、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的9个自然保护区和10个风景名胜区。它地处东亚、南亚和青藏高原三大地理区域的交汇处,是世界上罕见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区,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种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罕见的多民族、多语言、多种宗教信仰和风俗习惯并存的地区。
由于满足自然遗产评选的全部标准,2003年7月2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7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决定,将中国云南省西北部的三江并流自然景观列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世界极为罕见的自然遗产。
三江并流地区由于独特的地质、地理条件,三条大江在行进当中江水产生巨大落差,一段时间以来已成为国家水利开发的重点地区。例如,澜沧江现在已建成了两个电站——漫湾和大朝山电站,小湾电站正在建设当中;而怒江在2003年底(三江并流申报世界遗产成功之后)由中国华电集团推出13座大型水电站建设计划,其中1座在保护区内,另外12座虽不在保护区内,但也距离不远,因遭到国内外学者和民间组织的质疑,引起世界遗产委员会关注,建设计划被迫暂停。
2004年7月27日,新华社发布消息,云南《金沙江中游河段水电规划报告》已通过国家发改委审查,虎跳峡水利枢纽被推荐为近期开发工程。在规划中,虎跳峡流域的“一库八级”梯级水电站位于长江上游金沙江的中游河段,西起云南丽江石鼓镇,东至攀枝花市的雅碧江口,长564公里,落差838米,整个金沙江中游都圈进了水电开发范围。金沙江江水将从虎跳峡淹至上游200公里迪庆藏族自治州奔子栏附近,淹没区包括丽江市玉龙纳西族自治县(原丽江县)的龙蟠乡、石鼓镇、金庄乡、巨甸镇、塔城乡,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县(原中甸县)的虎跳峡镇、金江镇、上江乡、五境乡、尼西乡,维西傈僳族自治县的塔城乡和德钦县的拖顶傈僳族乡、奔子栏乡等乡镇,约10万民众将被迁移。这一段流域河谷坝子都将被淹没,淹没耕地将近20万亩。
从已公开的现有文献可知,云南省在申报世界遗产原提名文件当中使用的是“三江并流国家公园”一词,由于该词覆盖了一个面积比被提名区域大得多的区域,因此中国政府在补充资料报告中提出了“云南省三江并流保护区”这个名称。金沙江中游的虎跳峡位于“三江并流保护区”的边缘,靠近保护区所属八大片区之一的“哈巴雪山保护区”,虎跳峡与三江并流保护区的空间关系以及拟建的虎跳峡水利枢纽空间范围如图8-1、图8-2所示。金沙江往南奔流到丽江石鼓以东,突然以100多度的急转弯,掉头甩开与它并行的澜沧江和怒江,折向东北,形成了极为壮观的“V”字形“长江第一湾”。然后,奔腾的金沙江切穿玉龙雪山和哈巴雪山,冲刷出全长约16公里的虎跳峡大峡谷。汹涌的江水距两岸山顶3000多米,形成世界上最深最险的峡谷之一。作为最激动人心的流切峡谷,虎跳峡真实完整地体现了三江并流的遗产价值,为该保护区顺利人选世界自然遗产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理应得到高度重视和妥善保护。
图8-1三江并流空间范围及所属片区示意图[1]
北京大学世界遗产研究中心主任谢凝高教授认为,三江并流地区之所以人选世界自然遗产,主要因为其独特的地质价值、生物多样性、高山峡谷的自然美学价值,以及多民族杂居的文化价值。而一旦建成虎跳峡流域“一库八级”梯级水电站,金沙江水位将上升,多种类型生态系统将遭到严重破坏,垂直立体气候将不复存在,众多的物种会因栖息地被淹没而灭绝,被称为“世界级物种基因库”的三江地区也将名不符实。
据刊登在《南方周末》2004年9月29日第1版上题为《虎跳峡紧急——世界最壮丽的自然景观之一将可能因修大坝而消失》的文章报道,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管理机构一工作人员表示:“三江并流的保护范围有‘高程控制’一说,即怒江流域2000米以上,澜沧江流域2400米以上,金沙江流域2500米以上。”这意味着,三江并流保护区成了飘浮在空中的保护地,而它2500米以下的三条大江,并不在它的保护范围内。事实上,世界遗产委员会关于审查通过三江并流世界遗产的原文报告中提到,三条大江并列的、深深的峡谷是这一地区突出的景观,尽管三条大江的大部分在(世界遗产)范围之外,“但峡谷仍然是这一地区最主要的景观因素”。
图2虎跳峡水利工程空间范围示意图[2]
出于地方利益和部门利益的考虑,在这一举世罕见的世界自然遗产地边缘修建大型的人工水利枢纽,其结果将严重破坏自然环境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人为地阻碍了当地特有的文化的积淀和传承,同时也不利于当地老百姓今后的生存和发展。从长远来看,此做法有违世界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最终很有可能导致三江并流进人《濒危世界遗产清单》。
二、世界文化遗产青城山脚下房地产开发事件
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历史悠久,风景优美,文化灿烂。青城山东麓发现的芒城古遗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已经建成了城郭。到了秦代,青城山就已经成为皇帝敕封的国家祭祀山川的圣地。青城山宜人的气候非常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古树名木繁多,花卉资源丰富,野生动物数量众多。青城山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誉,唐代诗圣杜甫在他的《丈人山》一诗中写道,“自为青城客,不唾青城地。为爱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后陆游赞叹青城说,“坐观山水气幽清”;清末民初思想家、教育家吴稚晖更是直接说,“青城山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剑阁、三峡、峨眉皆无逊色,故以天下幽标明青城特点”[3]。青城山道教历史悠久,其道教建筑具有历史阶段性和代表性——始于晋,盛于唐,跨越了晋、隋、唐、宋、明、清各个历史时期。除了这些宫观庙宇等文化胜迹外,青城山还保存了大量反映道教文化的实物和非实物信息,如青城气功、青城武术、洞经音乐、医药养生,以及古石刻、墓葬、遗址等,所有这些都成为青城山留给全世界的珍贵遗产。
根据文化遗产遴选标准(Ⅱ)、(Ⅳ)、(Ⅵ),2000年11月29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4届世界遗产大会一致通过,青城山与都江堰联合申报世界遗产获得成功,作为文化遗产登录到《世界遗产名录》当中。世界遗产委员会给青城山的评价是:青城山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属于道教名山。青城山道观与很长一段历史时期东亚地区很有影响力的宗教——道教的建立有密切的关系。建福宫,始建于唐代,规模颇大。天然图画坊,是清光绪年间建造的一座阁。天师洞,洞中有“天师”张道陵及其孙“虚靖天师”像。现存殿宇建于清末,规模宏大,雕刻精细,并有不少珍贵文物和古树。
2004年6月21日,西南地区重要报纸《华西都市报》在其A5、A6版刊登了一篇长达万字的深度调查报告《层层蚕食青城山世遗“喊痛”》。该调查报告揭示了在青城山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成功后,10余家省内外房地产开发商瞄准“遗产”二字大做山水文章,在青城山保护区域内掀起“圈地狂潮”,纷纷建起一座座豪华的楼堂别墅,蚕食土地高达4000多亩(这个数字是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数据中一个个累积得到的),致使长期栖息生存于青城山保护区域内的数千只仙鹤集体“失踪”。文章见报的当天,国内媒体反应迅速:包括新浪等三大门户网站在内的上百家网站纷纷转载;央视等媒体转发后,包括《北京晚报》《北京青年报》在内的数十种报纸予以全文转载;新华社、央视“焦点访谈”“东方时空”栏目纷纷派出记者赴都江堰采访;与此同时,国务院领导亲自批示、国务委员陈至立亲自指示,国家建设部、文化局、文物局派出领导、专家到青城山调查……
众所周知,“青城天下幽”,青城山贵不在高而在幽深。这里青山绿水,仙鹤云集,所蕴含的山水文化、养生文化使这里成为中国的“绝版”,世界的“唯一”。为了保护好这一珍贵的世界遗产,根据世界遗产的相关规定,青城山进行了保护区域的划分:环山渠以内为遗产核心区,渠外至外山门及外环山公路以内是保护区,公路以外是外围保护区。前山文物较多,是重点保护区域。[4]
当文化遗产地青城山众多价值当中的一部分开始成为社会型消费需求时,即当社会普遍以观赏、体验、休憩等方式享用这些价值时,青城山的历史、文化和生态价值就派生出经济价值。申遗成功后,省内外众多的房地产开发商瞄准青城山绝佳的生态环境和文态环境大肆圈地,修建各种房地产项目,从青城山外围保护区逐步蔓延到遗产保护区,甚至直逼遗产核心区。笔者于2005年4月前后前往青城山调查发现,目前这些房地产项目大部分位于前山,处于核心区的房地产项目主要有“中国青城”(项目分三期,总占地面积800亩)和“青城山水”(B区);位于遗产保护区的房地产项目主要有“假日青城”、“四季青城”(当时正处于销售中)、“碧水青城”(当时正在建设中)、“青城阳光”等;而位于外围保护区的房地产项目数量相对更多,没有统计。据《成都天府》所刊登的文章《谁在蚕食我们的世界遗产青城山》报道:“青城山目前已建成和正在施工中的房地产项目包括青城白鹭洲度假公园、假日青城、四季青城、青城风景、碧水青城、长乐居三期、青景园、青城翠郎苑、中国青城、青城阳光、青城山水A区B区等。”[5]而在青城山第一峰——丈人峰脚下,300多亩别墅群距青城山玉清宫仅约500米,从丈人峰俯瞰青城山脚,一处处楼堂别墅形成一个个或大或小的“疤痕”,将青城山脚下原生的植被破坏殆尽(如图8-3至图8-8所示,为笔者2005年4月实地拍摄照片)。而原来在此栖息生存数千年、早已成为“青城山山魂”的仙鹤也由于生存环境的突变而不再出现。
图8-3“中国青城”1期近照
图8-4“假日青城”近照
图8-5从丈人峰俯瞰山下(1)
图8-6从丈人峰俯瞰山下(2)
图8-7俯瞰“中国青城”一角
图8-8“中国青城”2期“青城美墅”地面原貌
事实上,这些房地产项目从名称的界定上可以称之为“休闲房产”“文化房产”,主要凭借青城山独特的养生文化氛围,满足以成都市为主的中产消费群购买“第二住宅”、节假日度假以及商业投资的需要。房地产开发商清楚地知道,青城山独一无二的景致对楼盘价值的提升具有无可估量的影响力。仅以“中国青城”为例,2000年休闲公寓售价仅1500元/平方米,2004年“五一”节,公寓售价最高已是3300元/平方米,其开发的二期项目“青城美墅”,2005年售价为3500~4000元/平方米。而其他房地产项目在近两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大体如此,单位售价上涨为原来的两倍。开发商在获得如此丰厚的开发利润的同时,并没有主动解决因其在文化遗产地青城山周边开发房地产项目所引发的环境破坏、社会治理成本增加等问题。据省环境科学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傅尧信表示,在青城山保护区域内大搞开发,占用大量土地兴建商品房及各种建筑物,对青城山的环境保护和景观遗产价值肯定带来负面影响,而且影响是长远的,且有恶化的趋势。从环保角度分析,负面影响主要来自4个方面:
第一,水污染。从房地产开发规模来看,城镇化进程加快,几万人住进去,必然要大量排放污水。若按照人均每天用水150公升、共有2万人用水计算,每天得排放污水3000吨。
第二,废气污染。燃料燃烧排放、汽车尾气等带来的一氧化碳和二氧化碳,加上人群运动产生的颗粒物,将在很大程度上污染青城山空气。
第三,垃圾污染。普通城镇每天人均产生垃圾3千克至5千克,按最低标准计算,2万人每天产生60吨垃圾。如果这60吨垃圾没有得到及时清理,那么极有可能堆积成山或出现乱扔乱倒现象,也会造成很大的污染。
第四,噪声污染。大量人群涌人和长期居住在保护区内,以“幽”字名扬天下的青城山旁边出现两个繁荣城镇,景区生态环境将受到破坏。“仙鹤逃亡”实际上就是环境质量恶化的一个征兆。[6]
事实上,长期生活在青城山脚下的当地村民对此事极为不满。当年为了配合政府申遗,他们中的大部分从保护区迁了出来,为遗产有效保护做出了贡献。然而申遗成功后,大批房地产开发商在村民们原来居住的地方大肆兴建各种楼堂别墅,以此获得了丰厚的利润,而迁出的村民只获得了很少的土地补偿金。与此同时,由于过去与现在生活环境和生存方式的改变,村民们的生活成本也大大提高。
对于青城山脚下房地产开发一事,当地遗产主管部门——都江堰遗产管理办公室也有苦衷。目前,对青城山可以行使管理权的政府管理部门除了遗产部门之外,还包括国土部门、城建部门、规划部门以及相关的职能部门数十个,这种条块分割的管理体制根本不能有效阻止青城山保护区以内的房地产开发。青城山脚下的众多房地产项目几乎都得到了当地国土、城建、规划等部门颁发的许可证件,而对于青城山遗产管理负有主要责任的遗产部门,除了接到“青城山水”提出的审批请求外,再没有接到其他任何房地产项目的审批请求。遗产部门由于管理权利有限,在面对和处理上述问题时也无能为力。
应该说,世界文化遗产地青城山在申遗成功后保护区以内出现的房地产开发现象在全国并不是首例,但是它带给青城山景观遗产价值和生态环境质量的负面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出现在遗产核心区、遗产保护区的房地产项目,从视觉上破坏了青城山景观价值的完整性和真实性,有违遗产地的可持续发展。其次,由于改变了青城山土地利用的“原状”,几万外地都市人进住青城山保护区,客观上产生的废水、废气、垃圾和噪声等使得青城山的生态环境质量严重下降,导致常年在青城山云集的仙鹤集体消失,“幽甲天下”的青城山在未来有可能不复存在。再次,房地产开发商借助青城山的外部溢出效应开发房地产获得丰厚回报,而当地村民的切身利益却受到威胁,这将留给未来地方政府和村民沉重的社会包袱——破坏了的、不可再生的遗产环境以及由此引发的各种社会问题。
【注释】
[1]新华网新闻频道,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7/03/content_。
[2]新浪网新闻中心,http://news.sina.com.cn/c/2004-09-29/11004455593.shtm l。
[3]成都市旅游局、西南民族大学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导游知识与技能》,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版,第141页。
[4]曹笑、万金龙:《层层蚕食青城山“世遗”喊痛(下)》,载《华西都市报》,2004年6月21日,第6版。
[5]《谁在蚕食我们的世界遗产青城山》,载《成都天府》,2005年第10期。
[6]曹笑、万金龙:《层层蚕食青城山“世遗”喊痛(下)》,载《华西都市报》,2004年6月21日,第6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