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应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遗产地进行有效的环境质量管理

应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遗产地进行有效的环境质量管理

时间:2023-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遗产地的环境质量管理是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遗产地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而遗产地环境质量管理又涉及众多的管理内容、管理职能、管理手段。因此,笔者建议在遗产地的具体发展规划编制当中引人“反规划”的理念和方法。
应用先进的理念和技术对遗产地进行有效的环境质量管理_国际视野下旅游地的开发与保护研究

遗产地的环境质量管理是遗产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它是以环境科学的理论为基础,运用技术、经济、法律以及教育和行政的手段,协调遗产地的经济开发与遗产保护之间的关系,使遗产产业发展在满足人们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同时,防止环境破坏,维持生态平衡。对遗产地周边的环境质量管理应遵守以下原则: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原则;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综合治理的原则;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的原则;谁开发谁保护,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公众监督的原则;引进相关科学技术,加强环境教育和宣传的原则;政府对环境质量负责的原则。

遗产地周边环境资源的保护与开发是遗产地环境质量管理的重要内容,而遗产地环境质量管理又涉及众多的管理内容、管理职能、管理手段。为此,笔者对遗产地周边环境质量管理提出以下两点建议。

一、引入“反规划”理念,对遗产地周边一定区域进控制

“反规划”首先是基于我国传统城市空间发展规划所面临的一系列危机,而提出的一种“逆向”规划方法。俞孔坚等认为:“‘反规划’是应对我国快速的城市进程,和在市场经济下城市无序扩张的一种物质空间的规划途径。‘反规划’不是不规划,也不是反对规划,它是一种景观规划途径,本质上讲是一种通过优先进行不建设区域的控制,来进行城市规划空间的方法。”[3]

中国目前几乎所有的世界遗产都由地方政府组织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编制发展规划,按照地块及资源类型对遗产地发展进行空间上的布局安排,以便实现世界遗产的综合效益(其中以经济效益为主)。之后,各种开发商在规划的基础上(有的甚至背离规划)开始对遗产地特别是其周边地区进行开发建设。在这一过程当中由于各种原因,如对遗产地周边各种资源价值及作用认识不清、外部不经济性、管理体制不健全、缺乏有效监督以及环境质量管理不到位等,导致出现不明智的土地利用和工程建设,结果使遗产地周边地形地貌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严重摧残。具体表现为大地景观破碎化、自然水系统的严重破坏、生物栖息地和迁徙廊道的逐步丧失,文化多样性受到严重影响以及伴生出的各种社会问题。可见,在当前特殊的条件下,传统的遗产地发展规划似乎在制定和落实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高效地保障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生物过程、历史文化过程的完整性和真实性。

因此,笔者建议在遗产地的具体发展规划编制当中引人“反规划”的理念和方法。这是一种在规划程序上的“逆动”。具体来说,就是从主要进行有计划的建设规划方案的制定,转为优先制定不建设规划;从被动的因开发建设需要进行的规划,走向主动地为保护遗产地的真实性和完整性、使其可持续发展而进行的规划。

人类的现有知识往往有其不完善性和不确定性,有人甚至认为知识尚不能完全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然而,即使已有的知识尚不足以告诉人们做什么,但至少可以告诉人们不做什么。对于世界遗产的保护区、缓冲区以及缓冲区以外的一定范围,只要它在自然过程、生物过程和人文过程当中与遗产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在规划当中就应当优先作为保护性区域考虑,开发项目必须进行严格审批以及对数量和形式的控制,必要时可以采取划人不建设区域的办法,对遗产地周边各种珍惜资源进行“留白”性保护。

二、应用遥感技术对遗产地周边环境进行定期监测

世界遗产地定期监测是检查遗产地有效保护管理措施实施情况的重要手段,也是每个遗产地必须进行的日常工作,监测项目将收集各个时期的数据,对自然环境、景观、生物多样性和历史遗迹的保护提供指导。对于遗产地周边地区各种资源不当开发所造成的干扰,如土地利用格局(农业、林业、城镇化等)的变化,以及大气污染、水污染等,应当及早引起重视,及时采取措施予以防治。目前,对于遗产地周边区域性的监测主要考虑遗产地生态环境和文态环境的完整性、连续性的格局及其变化趋势,可以依靠遥感、地理信息系统(GIS)等宏观手段来进行。

遥感技术是应用探测仪器,不与探测目标相接触,从远处把目标的电磁波特性记录下来,通过分析,揭示物体的特征、性质及其变化的综合性探测技术。现代遥感技术应用于世界遗产地周边环境的监测,主要是通过飞机或人造卫星所获取的空间数字图像信息,经过处理,提取遗产地周边环境变化的各种专题信息,如土地资源的信息、森林资源的信息、水体资源的信息,以及一些新建的道路、广场和服务设施等方面的信息,为遗产地环境质量管理提供科学的调查数据与图像信息。

由于大部分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地的形成年代久远,尤其是一些大型的遗产地,其空间结构相对复杂并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体系,因此应用遥感技术手段研究遗产地周边环境的变迁,较其他方法更为有利,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大面积同步成像。卫星遥感可以在5~6分钟内获取面积为185km×185km的图像,对遗产地周边环境可以实现大面积的同步监测,影像的解译分析可以对遗产地周边环境作同步分析与认识,可以根据遗产物质与其周边环境的变迁获取遗产地发展态势信息,进而为遗产地周边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第二,高时效性。卫星遥感可以对同一区域进行重复监测,从而获取该区域发展的动态变化信息。根据获取的图像和数据信息,可以适时地发现遗产地周边资源的利用状况,地物的动态变化,尤其是对一些需要重点保护的遗产区域更为重要。例如,遗产地周边区域如有不适当的建设,都能通过卫星遥感适时发现,以便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第三,直观真实性。卫星遥感所获取的图像是地面实际状况的真实反映与写照,因而非常直观、形象,且遥感图像数据排除了人为的干扰,能客观地反映遗产地周边地表资源及其环境的特征,甚至包括空间布局。

【注释】

[1]Ciriacy Wantrup,S.V:Resource Conservation:Econnomics and Policies,Los Angeles:University of California,Division of Agricultural Science,1968.

[2]Bishop RC:“Endanger speciesand uncertainty:the economicsof a safeminimum standard”,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e Economics,1978,60:pp.10-15.

[3]俞孔坚、李迪华、韩西丽:《论“反规划”》,载《城市规划》,2005年第9期,第6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