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国及唐宋对宝岛的开发

三国及唐宋对宝岛的开发

时间:2023-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宝岛台湾,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三国时代,台湾明确称为夷洲。这是大陆王朝开始经略台湾的一件大事。19岁时掌事,成为一方诸侯。隋代称台湾为“流求”。我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时间可以上朔到1000多年以前。台湾社会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经昆仑人宣布来意,令其降服,酋长拒绝,于是陈棱决定诉之武力。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
三国及唐宋对宝岛的开发_宝岛台湾 : 台湾文化特色与形态

我国大陆军民东渡台湾,垦拓、经营宝岛台湾,最早可追溯到1700多年前的三国时代。

三国时代,台湾明确称为夷洲。三国时的吴国立国于江南,领域包括会稽及东南滨海地带,和海外的关系极为密切,造船事业与海上交通的发达都超过了前代,所以孙吴政权对于海上经营颇为注意。

据《三国志·吴志·孙权传》记载,230年春,孙权派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渡海去探求夷洲及其他诸洲。由于另外几洲绝远,没法到达,只到了夷洲,经年而还。

这是大陆王朝开始经略台湾的一件大事。又《三国志·吴志·全琮传》记载,由于上万甲士到达夷洲,而且停留将及一年,自然增加了吴人对夷洲的知识。

沈莹是三国时代吴国丹阳太守,在其268年至280年所著的《临海水土志》中,对于“夷洲”又提供了以下的线索:

■孙权字仲谋,三国时代东吴的建立者。孙权的父亲孙坚和兄长孙策,在东汉末年群雄割据中打下了江东基业。19岁时掌事,成为一方诸侯。孙权称帝后,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平定山越,设置郡县,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在此基础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230年,他派卫温到达夷洲。

夷洲在临海郡东南,去郡两千里。土地无霜雪,草木不死。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山顶有越王射的正白,乃是石也。此夷各号为王,分划土地,人民各自别异,人皆髡头,穿耳,女人不穿耳。

作室居,种荆为蕃鄣。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舅姑子父,男女卧息共一大床。……能作细布,亦作斑纹。布刻画,其内有文章,好以为饰也。……

6世纪末至7世纪初的隋代,隋炀帝杨广曾3次派人到台湾,“访察异俗”,“慰抚”当地居民。

1300多年前,隋炀帝曾先后数次派遣官兵渡海到达台湾。隋代称台湾为“流求”。关于台湾和大陆这时期的往来,可以从《隋书》的文献上得到证实。

隋炀帝杨广,是隋朝的第二个皇帝。隋文帝杨坚、独孤皇后的次子,581年,他被立为晋王,600年立为太子,604年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全隋诗》录存其诗40多首。

隋炀帝是一位有志于海上远略的君王,他即位之初的607年,有一位海师何蛮就说东方海中有烟雾依稀的所在,于是隋炀帝命羽骑尉朱宽偕同何蛮入海求访,结果就到达了流求,即台湾。

《隋书·流求传》这样记载此事:

流求台湾岛旧名。我国人民早期开发台湾时间可以上朔到1000多年以前。公元3世纪和7世纪,三国孙吴政权和隋朝政府都先后派万余人去台。进入17世纪以后,我国人民在台湾的开拓规模越来越大。清光绪十九年时,总数已达到50.7万余人。他们带去先进的生产方式,大大加速了台湾整体开发的进程。台湾社会发展始终延续着中华文化的传统。

大业元年,海师何蛮等言,每春秋二时,天清风静,东望依稀,似有烟雾之气,亦不知几千里。三年,炀帝命羽骑尉朱宽入海,求访异俗。何蛮言之,遂与蛮俱往,因到流求国。

这一次因言语不通,只是带着一名当地人而返。炀帝深感不满,于是第二年再令朱宽前去慰抚,仍无所成,仅取回了流求人的布甲。

■隋炀帝铜雕壁画

两次和平招降不成,隋炀帝下令武贲郎将陈棱为统帅,朝请大夫张镇州为他的副手,再次入流求。

610年,陈棱和张镇周率万余人自义安即广东潮州出发,可能是因风势不顺,或者是航程有误,一个多月才到了高华屿,即澎湖群岛中的花屿,又航行3日,才到流求。

■台湾原住居民服饰

远征军到达的地点可能是鹿港,首先接触的为台湾的平埔番。此次进军,吸取上次语言不通的教训,募有昆仑人担任翻译。平埔番人初见船舰,以为是商旅,相继前来贸易。经昆仑人宣布来意,令其降服,酋长拒绝,于是陈棱决定诉之武力。

在击败了流求首领欢斯渴刺兜和欢斯老模,后来,带着数千名当地人回到大陆。关于这次远征情况,《隋书·陈棱传》和《隋书·流求国》有记载。

从这段史料中可以看出,在当时已有大陆商人在那里通商,所以当地居民见到船舰才习以为常,这说明那时大陆人民早已经常地和台湾有贸易往来。

另外,这次远征也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台湾状况的机会,为《隋书·流求传》提供了更多的材料,也为大陆对台湾的了解增添了新的内容。

大夫古代官名。西周以及先秦诸侯国中,在国君之下有卿、大夫、士3级。大夫世袭,有封地。后世遂以大夫为一般任官职之称。秦汉以后,中央要职有御史大夫,备顾问者有谏大夫、中大夫、光禄大夫等。至唐宋尚有御史大夫及谏议大夫之官,明清时废。又隋唐以后以大夫为高级官阶之称号。

同时,隋朝时我国关于台湾的知识则较三国时代更进一步。所以《隋书·流求国》关于台湾番族的人物、姓氏、政治组织、居处建筑、战阵攻斗、武器用具、男女服饰、性情相貌、风俗习惯、文化礼仪、赋税刑罚、起居饮食、宴会歌舞、婚丧嫁娶、树木鸟兽、垦殖农作、宗教信仰等能有长约千字的描写叙述,均与实际的情况相符。

隋炀帝远征台湾时期,当地的原住民还停留在原始社会生活阶段。根据《隋书·流求国》所记载,那时台湾原住民的社会生活状况是这样的:

■《隋书》

他们从事渔猎和较原始的农业生产,其耕作方式虽“先以火烧,而引水灌”,懂得用烧荒草来肥田和引沟渠灌溉的方法来增加生产,但其所用的农具较原始,是“以石为刃,长尺余,阔数寸,而垦之”。所种的农作物以“稻、粱、黍、麻、豆、赤豆、胡豆、黑豆等”为主。

部落一般指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形成于旧石器时代的中期和晚期。有较明确的地域、名称、方言、宗教信仰和习俗,有以氏族酋长和军事首领组成的部落议事会,部分部落还设最高首领。

同时,他们虽“多猪鸡”,但“无牛、羊、驴、马”,还不知利用畜力来耕作,但已知驯养猪、鸡等动物为家畜,而且“于木槽中曝海水为盐,木汁为醉,酿米面为酒”,已知将农产品加工,出现了家庭手工业。

台湾当时社会还停留在部落时代,文化较低,没有文字,只是“望月盈亏以纪时节,候草荣枯以为年岁”。其社会组织是以村为单位,“村有鸟了帅,以善战者为之,自相树立,理一村之事”。

而且几个村组成“洞”,所谓“洞”,就是部落,“洞有小王”,“诸洞各自为部队,不相救助”。统率诸洞者称为王,王所居住的地方,“堑栅三重,环以流水,树棘为藩,其大一十六间,雕刻禽兽”。

箭又名矢,一种借助于弓、弩,靠机械力发射的具有锋刃的远射兵器。因其弹射方法不同,分为弓箭、弩箭和摔箭。箭的历史是伴随着弓的产生,远在石器时代箭就作为人们狩猎的工具。传说黄帝战蚩尤于涿鹿,纯用弓矢以制胜,这是有弓矢之最早者。

由于这时没有朝廷,所以“无赋税,有事均税,用刑无常准,皆临时科决”。当时所用的武器“有刀、箭、剑、铍之属。其处少铁,刃皆薄小,多以骨角辅助之。编苎为甲,或用熊豹皮”。

关于部落战争,“国人好相攻击,人皆骁健善走,难死而耐创”。对于战死的人,重视骷髅,“王之所居,壁下多聚骷髅以为佳,人间门户上必安兽头骨角”,“或悬骷髅于树上,以箭射之”。

当时台湾原住民服饰为“织斗缕皮并杂色苎及杂色毛以为衣,制裁不一。缀毛垂螺为饰,杂色相间,下垂小贝,其声如佩”。在体饰方面,“男子拔去髭鬓,身上有毛之处亦皆除去;妇人以墨黥手,为虫蛇之文”。

■农业耕种模型

从以上记载可以清楚地看出,7世纪初的台湾社会经济面貌与3世纪时期相比,并没有发生重大的变化。但是,这两次行动毕竟提供了进一步了解台湾情况的机会,为台湾以后的开发提供了契机。

此后由唐到宋的600年间,大陆沿海人民,特别是福建泉州、漳州一带居民,为了躲避战乱,纷纷流入澎湖或迁至台湾,从事垦拓。至南宋时,澎湖划归福建泉州晋江县管辖,并派有军民屯戍。大陆和台湾之间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联系日渐频繁。

阅读链接

虽然沈莹所著《临海水土志》记载了台湾早期的情况,但是,沈莹所著该书,本是已散佚不全,只因为在宋代的《太平御览》卷780《东夷传》引用其一部分,所以才流传下来。

尽管在后来的千年中,朝代更迭,皇者变换,但是台湾归属从来没有改变过。1335年,元朝正式在澎湖设立“巡检司”,这是中央政府派驻台澎地区的第一个行政执法机构。自此以后,中央王朝开始派员管理台澎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