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逢甲,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清末诗人和爱国志士,同时也是一位卓越的教育家。
丘逢甲生于台湾苗粟县一个爱国世家,其先祖是从中原南迁的“客家人”,在长期颠沛流离的徙居生活中,他们不得不与险恶的自然环境作斗争,养成了刻苦耐劳的习惯和勇于开拓进取的精神,并且后代子孙牢记一条遗训:所有后代子孙,不论落籍何处,都应勤耕苦读,自立图强。
■清代童子试考场
到丘逢甲的曾祖父丘仕俊时,因耕地狭小,无以为生,所以偕同一批客家人又漂洋过海,向台湾迁徙,这大概是清乾隆中叶时期。到丘逢甲这一代,丘家在台湾定居已有四代、近百年的历史了。
1864年,丘逢甲就出生在这样一个具有浓厚爱国爱乡思想、生活上则保持清朴风尚的乡村塾师的家庭里,自幼受清朴刚正家风的熏陶和艰苦生活的磨炼,“幼负大志”,渴望报效国家民族。这一切对他日后的事业以及人生道路都产生了积极有益的影响。
丘逢甲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在其父的亲自教授下,六七岁即能吟读、属对。14岁时赴台南应童子试,获全台第一,受福建巡抚兼学台丁日昌注意,特赠“东宁才子”印一方,由此闻名全台。
1888年,丘逢甲参加乡试,中试为举人。第二年春,赴京参加会试,中进士,钦点工部虞衡司主事。
工部我国封建时代中央官署名,为掌管营造工程事项的机关,六部之一。起源于周代官制中的冬官,汉成帝置尚书5人,其三曰民曹。隋代开皇二年始设立工部,掌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等政令,与吏、户、礼、兵、刑并称六部。
此时丘逢甲年仅26岁。
朝廷我国古代,被诸侯、王国统领等共同拥戴的最高统领者,从而建立的一种统治机构的总称。在这种政治制度下,统领者一般被称为皇帝。朝廷后来指帝王接见大臣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也代指帝王。
但丘逢甲却无意仕途,他辞归故乡,专意养士讲学,任台南崇文书院主讲,同时兼任台湾府衡文书院及嘉义罗山书院主讲。
1892年,《台湾通志》总局正式开设,丘逢甲被聘为采访师,负责采访、补辑乡土故实,因此有较多机会深入民间,了解社会民情。
这时期,整个中华民族正处在深刻的民族危机之中,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使中华民族面临着生死存亡的威胁,这样的社会现实不能不使丘逢甲感到郁闷和隐忧,他慨叹道:“风月有天难补恨,江山无地可埋愁。”、“孤岛十年民力尽,边疆千里将材难。”
丘逢甲预感到一场大的动荡即将到来,自己虽隐身山林,专心教读,但渴求报效国家之情却炽热而强烈。在他的书屋中,自书中堂“且看鹰翅出云时”,以明心志,时刻准备报效国家。
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爆发,丘逢甲预见到台湾前途危难,以“抗倭守土”为号召创办义军,自己带头变卖家产以充军费,并动员亲属入伍。不久,160营义军成立,丘逢甲担任全台义军统领,又称义军大将军。
1895年,中日签订了《马关条约》,激起了全国人民的义愤。丘逢甲悲愤交加,当即刺血上书抗议。此后他多次联合台湾绅士向朝廷发出呼吁电,要求废约抗战。
同时,丘逢甲联合一批爱国志士,与日军展开抗战。日本侵略军进攻台湾后,台北、台南和台中的防务分别由唐景崧、刘永福和丘逢甲、林朝栋负责。
唐景崧战败后,基隆失守,不久台北也被日军占领。消息传来,丘逢甲急举义军赴台北增援,途中得知台北已沦陷,气愤至极。
日军沿铁路南侵直达新竹,丘逢甲率义军与日本侵略军血战20余昼夜,进行了大小20多场战斗,给日军以沉重打击,但终因“饷尽弹尽,死伤过重”而无奈撤退。
康有为(1858年~1927年),又名祖诒、字广厦、号长素,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
当时,许多义军将领同时也是丘逢甲的弟子,如“敢”字营统领姜绍祖、“诚”字营统领丘国霖、“捷”字营统领徐骧、吴汤光等,都英勇献身。
1895年秋,丘逢甲离台内渡,临行前,他感怀国事,一口气写下6首“离台诗”,借以抒发其当时的心境,其中一首写道:
宰相有权能割地,孤臣无力可回天。
扁舟去作鸱夷子,回首河山意黯然。
英雄退步即神仙,火气消除道德编。
我不神仙聊剑侠,仇头斩尽再升天。
丘逢甲定居镇平后,往来潮、汕、广州之间,一度赴港、澳、南洋等地,曾与康有为、梁启超会晤。后顺应时代潮流,致力于兴办学校,推行新学,培植人才。先后担任两广学务处视学、广东教育总会会长、广东咨议局副议长等。
■康有为画像
丘逢甲内渡大陆后,对台湾的思念未曾稍减,他几乎每年都写“怀台诗”,抒发胸中的积愤与眷念,其中有不少传世的名篇。
如写于1895年的《天涯》:
天涯雁断少书还,梦入虚无缥缈间。
兵火余生心易碎,愁人未老鬓先斑。
没蕃亲故沦沧海,归汉郎官遁故山。
已分生离同死别,不堪挥涕说台湾。
写于1896年的《送颂臣之台湾》:
亲友如相问,吾庐榜念台。
全输非定局,已溺有燃灰。
弃地原非策,呼天傥见哀。
十年如未死,卷土定重来。
丘逢甲一生共写过5000余首诗,传世的尚有3000余首,其中“怀台诗”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他的诗都是有感而发,情深意切,绝无无病呻吟之弊,故能辗转传抄,广为传诵。
1912年初,丘逢甲扶病南归,随即病故。他临终弥留之际,嘱咐家人:“葬须南向,吾不忘台湾也!”
阅读链接
丘逢甲少年得志,却弃官返台从事教育工作;乙未割台时,他首倡独立抗日;内渡大陆后则献身推广新式教育,为国家培养元气。终其一生始终对国家抱有高度的期望,具有强烈的爱国情操。
丘逢甲的诗文曾获得诸多学者高度的评价:钱仲联曾评其《岭云海日楼诗钞》道“七律一种,开满劲弓,吹裂铁笛,真成义军旧将之诗。”
柳亚子谓“时流竟说黄公度,英气终输仓海君,战血台澎心未死,寒笳残角海东云”。梁启超则誉其为“诗界革命一巨子”、“天下健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