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抵金门,这里给我的第一印象是既集中又分散。说金门集中,是金门虽然包括金门本岛(大金门)、烈屿(小金门)、大担、二担、狮屿、猛虎屿、草屿、后屿、东碇岛、复兴屿、乌丘等13个岛屿,总面积为150平方公里,但是金门本岛面积为133平方公里,人口几乎都集中在金门本岛上;说金门分散,是因为金门岛上没有马公市那样一个集中的城市。金门岛的外形如同一个张开双翅的蝴蝶,在岛的两翅(西、东部)以及中部,分别有着金城镇、金沙镇和金湖镇,这三个镇显得很分散。
金门给我的第二印象是“近大陆,远台湾”,或者说是“近厦门,远台北”。金门的对面就是厦门。退潮时,金门马屿与厦门角屿最近的地方只相距1800米,而小金门与厦门的距离也只有5000米。金门人经常乘“小三通”轮船去厦门购物。然而台北对于金门人来说,则显得很远,去台北要乘飞机,金门人很少去台北。大部分金门人只是从台湾电视中看到台北。正因为这样,金门人比台湾本岛人更加了解大陆,更容易接受大陆的影响。金门的大陆货很多,就连铺路的石板都来自大陆。金门各村都习惯在村口竖一块巨石,上面刻着村名,这些巨石也都来自大陆。
金门给我的第三印象就是战场气氛。金门的地雷区、铁丝网、碉堡、坑道无数。在金门的西岸、北岸,亦即朝向大陆的那一边,密密麻麻布满碉堡。在金门岛内的重要部位,也建有碉堡。这些碉堡外表涂上迷彩漆,而且四周种了剑一般的琼麻加以掩蔽。就连海滩上也布满“轨条砦”。所谓“轨条砦”,就是在海滩挖坑,灌入水泥,然后以45度朝外斜插一段废弃的铁轨,以防“共军”登陆。涨潮时“轨条砦”淹没在海水中,退潮时才显露出来。通常登陆总是在涨潮时,由于看不见“轨条砦”,登陆的船只底部容易被“轨条砦”戳破。“轨条砦”往往还安装地雷,用来炸船。如今,这些碉堡、坑道、“轨条砦”已经成为战争的遗迹,参观的景点。锈迹斑斑的“轨条砦”还成了金门渔民养殖蚝(蚵)的“养蚝石”。不过,在金门街头,我仍不时见到三五成群、穿着迷彩服的“阿兵哥”(台军士兵)。金门的驻军已经从最多的时候12万人,减少到现在的5千人,但对于人口只有5万的金门岛来说,仍占人口的十分之一。所以在金门看见“阿兵哥”的机率,远比台湾本岛多。我来到金门时,金门正在抓紧“排雷”,即排除埋在海滩的地雷,以便“释出”土地,还地于民。1986年,金门的大担岛在面对厦门的山崖上用繁体汉字刻着高6米、长40米的“三民主义,统一中国”巨幅标语,而对面的厦门则针锋相对在环岛路上竖起简体汉字“一国两制,统一中国”的巨幅标语。不管怎么说,两岸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承认中国必须统一。两岸关系从战争状态转为和平状态,金门的变化最为明显。
金门给我的第四印象是旅游服务甚好。台湾当局要把金门建设成一个旅游岛,所以很重视旅游设施。诸如“金门一日游”,即便那天只有6名旅客,大巴士也照开不误,每到一个景点,都有景点当地的解说员接待、解说,服务态度都很好。金门兴建了各种纪念馆、战史馆也很多,供旅客参观,所有景点都不收费。岛内的公路多而平整,中央公路(又名伯玉路)贯穿金门本岛中部,还有环岛北路、环岛西路、环岛南路、环岛东路形成环岛公路网,交通便捷,是台湾公路最密集的地方。当年“阿兵哥”建设这些公路是为了“战备”,如今为旅游者提供很大的方便。最使我感动的是,每天晚上7:30,在金城总兵署门口,总有“义工”充当志愿导游,免费带领游客走访金城城内的古迹。我也参加了参观的行列,“义工”那认真的服务态度,体现了金门人的热情和好客。
金门旧名浯洲,又名仙洲、浯江、浯岛、浯海、沧浯。金门这名字始于明太祖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江夏侯周德兴在岛上筑城设寨,以防倭寇,声言“固若金汤,雄镇海门”,取名“金门城”。从此,金门之名流传至今。在金门,我到处看见亭亭如盖的古榕树,那在微风中飘荡的长长的榕须,那粗大的树干,那繁枝茂叶,正是金门悠久历史的见证。
金门有很好的文化底蕴,历代出过45名进士。金门有许多历史悠久的古建筑。
金门北镇庙
金门街景
金门县有37个行政村,160多个自然村。金门的自然村差不多是以一个姓氏居住的,邻里间有着血缘关系,在当地称为“聚落”。金门人以陈、李、许、苏、吴、蔡、吕居多。在“聚落”中,往往以这“聚落”中的姓氏建一宗庙,所以我在金门看到的宗庙颇多。
金门是经过炮火严峻洗礼的小岛,房屋大都是两、三层的房子,高楼大厦大都是近年来新建的,不多见。
金门的人口号称9万,而实际人口不过5万。那4万属于“幽灵户口”,即户籍在金门,而人在台湾本岛。这些人不愿把户籍迁往台湾本岛,是因为金门退休福利优于台湾本岛,便于将来退休之后能够享受金门的优厚待遇。不光是原籍金门的人到了台湾本岛不愿迁走户口,而且还有许多台湾本岛迁到金门却又不在金门居住。这是因为在金门65岁以上的老人每月可申请领到6000~15000元新台币的养老金,而台湾本岛居民的养老金只有3000元新台币。另外,65岁以上的老人往来台湾本岛与金门之间乘飞机可以买对折机票,小孩基础教育阶段免学费,岛内免费医疗,免费公交,还有老农津贴、“8·23补助津贴”等等。逢年过节还给各家各户配送高粱酒。
金门是在1992年解除戒严的。从那以后,台湾本岛的民众,才可以自由进出金门。金门通行闽南语。金门闽南语带有明显福建漳、泉的混合口音。金门人与台湾本岛人用闽南语交谈无碍,但是台湾本岛人一听,就听得出是金门人。
金门多风,每年9月至翌年4月刮东北季风,5月转刮西南风,而夏、秋两季则常有台风。为了“镇风”,保护庄稼,金门人信仰“风狮爷”。我在金门参观了“风狮爷博物馆”,见到形形色色狮头人身的“风狮爷”。“风狮爷”的神态各异,或呲牙咧嘴,或目眦尽裂,或威而不怒,或仰天长啸。金门人在村口竖立“风狮爷”石雕像,用以镇风砂。据统计,金门现在存有68尊风狮爷,分布在52个村落里。“风狮爷”成了金门的标志。如今,金门的旅游纪念品之一,就是各种各样的“风狮爷”。
金门另一旅游纪念品是金门钢刀。游客来到金门,特别是大陆旅客来金门,都喜欢买金门钢刀作为纪念。金门钢刀的特殊意义在于这钢来自两岸金门炮战的炮弹。古有“铸剑为犁”,今有“锻炮弹为钢刀”。小小钢刀,象征着两岸从战争走向和平,成为含义深远的纪念品。
金门的特产则是金门高粱酒。金门高粱酒已经成为台湾名酒,香飘两岸,也畅销于大陆。
台湾淡江大学大陆研究所张五岳所长这样评价金门:“目前全世界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冷战所遗留的遗迹——德国的柏林围墙,韩国的板门店,以及金门与马祖。保存最完整的是金门与马祖。各式各样的防御工事及建筑,曾经是人类血腥战争的残酷历史,目前却是交流最频繁的地区。从50年前的‘8·23炮战’,20年前的‘单打双不打’,到现在金门与厦门可以一起放烟火。这是见证人类从危机到和平最好的地方,也是全世界唯一的地方。因此,是非常有观光价值的。”我以为,这段话是对金门历史和现实的最客观的评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