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金门,我的兴趣比澎湖更大,这是因为我曾经在长篇《毛泽东与蒋介石》一书中,写及国共之间在金门进行的两次重大战役。我很想来金门看一看当年的战场。
在古宁头战役和“8·23炮战”的枪林弹雨过去之后,金门不仅为这两次战役建造了两座战史馆,而且也特意保留了诸多战地遗迹。我除了骑自行车走访古宁头昔日的战场之外,还“钻”进那座金门的地下城。
在海峡两岸的战争岁月,金门时时都处在对岸大炮的瞄准之下。孙子兵法云:“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金门为了防避呼啸而来的炮弹,不得不全面“地下化”。大陆有“地道战”,毛泽东有“深挖洞”,而金门则有“地下化”、“坑道战”。
金门的“中央坑道”,贯通金门本岛南﹑北、东三面,汽车可以进出,内有31条支坑道和126条屯置弹药﹑物资、粮食的副坑道﹐总长达7000米以上。
在太武山,从1978年开始,动用两万士兵,费时2年,在花岗岩之中,建造地下医院,面积达88万平方米,蒋经国称之为“花岗石医院”。其中的“擎天厅”,平时可容3000人开会,战时搬走座椅﹐即成为可容纳300张病床的地下医院……
“保持战力于地下,发扬火力于地面。”这是当时金门驻军的口号。经过一年又一年的开挖,在金门地下,形成了一座完整的地下城。
不光是金门驻军挖坑道,金门百姓也挖坑道,叫做民防坑道。几乎金门所有的村庄都挖坑道,而且这些坑道彼此相通,成了金门版的“地道战”。其中规模颇大的是金城民防坑道,入口在金城镇车站。我戴着安全帽,走访了长达2559米的金城民防坑道,从这一头走到那一头足足花了半个多小时。地下坑道里万籁俱寂,“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我只听见脚下发出一声声鞋底踩在水泥地上沉闷的声音。坑道长而窄,一人行走尚可,两人并排而行就显得局促,倘若对面来人只能面对面擦肩而过。
金城民防坑道有27个进出口,途经金门县政府、国民党党部,还有土地银行金库,直至海滨的金门县国民中学。其中多处与碉堡相连,包括金城镇公所斜对面的“毋忘在莒”碉堡、金城镇公所左侧公园的胜利女神碉堡、金门县政府围墙角的四座碉堡、金城新庄右侧碉堡、金声戏院右侧碉堡、凤翔新村碉堡、金门中学围墙外碉堡。坑道中设有待避处25处。所谓待避处,就是与坑道相通的地下室,供民众避难之用。此外还有发电机室保障用电,储藏室安放粮食。我还注意到坑道里挖了水井,以备战争时期有水可喝。
金城民防坑道是由“金门战地政务委员会”下辖的“金门县民众自卫总队”出资,委托国民党陆军292师、127师工兵建造,1978年3月14日开工,翌年6月5日竣工,历时1年2月有余。
与金城民防坑道不同的是翟山坑道,那是军用坑道,没有金城民防坑道那么长,但是非常宽敞,其中的水道可供运输船进进出出,宛如桂林的巨大的溶洞,只是桂林溶洞是天然的,而翟山坑道是人工挖出来的。
古宁头位于蝴蝶形的金门本岛的左翅西北顶端,而翟山则与之相对,在左翅西南顶端。古宁头面对大陆,而翟山则背对大陆。
“8·23炮战”之后,国民党军方深感如何躲避大陆的炮击而把物资运往金门是个大问题。金门驻扎了10多万军队,大量的食品、武器、弹药等物资要从台湾运来,而运输的船舰必然是解放军大炮瞄准的目标。尤其是在运输船卸货的时候,是“挨揍”的最好机会。
国民党的金门守岛部队看中了背对大陆的翟山,这座小山是花岗岩山,非常坚固。如果把翟山临海的一面掏空,让运输船进入人工挖成的山洞里卸货,炮弹那就打不着了。就这样,从1961年开始,调来大批士兵施工,前后经历5年,这才终于建成。
我沿着山凹的路走向翟山坑道时,看见入口处刻着蒋介石的题词“毋忘在莒”。进入坑道之后,坑道宽6米、高3.5米,比金城民防坑道宽多了,高多了,因为这里当年是供载重卡车运货用的,相当于双车道的地下隧道。坑道是向下倾斜,越走越低。坑道不长,100米而已。坑道的尽头是与之垂直的码头与水道。水道宽达115米、高达8米、长为357米,呈“A”字型。这“A”字的一边为进船水道,“A”字的另一边出船水道,“A”中间那一横道是备用水道,进来的船万一发生故障,就拖到备用水道,以免整个水道堵塞。
水道直通外海。台湾的补给物资先是用大的运输舰在美国第七舰队的护航下到达离金门2海里处,这时第七舰队就不再往前了。夜间,金门派出许多小的运输船从运输舰上卸货,小的运输船再载货驶入翟山坑道的水道。水道处于人工挖掘的山洞之中,非常安全。翟山坑道的“A”字型水道一次可以容纳42艘运输船。运输船在翟山坑道里的码头卸货,然后装上卡车,从翟山坑道驶上金门本岛。
翟山坑道工程浩大,而且处于花岗岩之中,开凿是极其艰巨的。只有在“8·23炮战”之后那样特殊的岁月,才会在金门挖出这么巨大的翟山坑道。我在翟山坑道里听见海潮澎湃之声在花岗岩壁中回荡,那翟山坑道仿佛成了时光隧道,带着我回到“8·23炮战”时期那冷峻的时刻……
小金门的九宫坑道
在“8·23炮战”之前,从1956年开始,金门驻军的营房就转到地下。常年居住在地下,容易得风湿病。尤其是清明节前后,金门多雾,湿气很重,地下坑道一片水湿。金门的“一条根”由于能够治好风湿病,很受士兵们的欢迎。
我住的饭店斜对门,一家店铺就挂着“王大夫一条根”的大字招牌。后来在金门各处,也常见到“一条根”招牌。我不明白什么是“一条根”,进店铺请教,方知一条根是金门的一种野生药用植物,产于金门珠山村。一条根属多年生豆科植物,因为只有一条主根,所以得名“一条根”。“一条根”有舒筋活血、驱风祛湿的功效,所以在金门的战争年代出名,如今甚至打进大陆市场。
享誉海峡两岸的金门高粱酒,被誉为“台湾的茅台,华人的XO”,居然也与坑道有关。据介绍,“金门高粱酒酿造的秘密就是战备防空坑道,坑道的特殊环境,造就了特殊的菌种,高粱酒经过在防空坑道里的窖存,其香味是无法易地炮制的。”另外,金门酒厂还专门生产风湿药酒,供应部队官兵使用,以驱除坑道生活带来的风湿症。
金门酒厂是金门防卫总司令胡琏在1952年创办的。胡琏怎么会创办起金门酒厂来的呢?据胡琏在回忆录中说,金门由于多坡地,而且雨水少,向来只种耐旱的高粱,不产大米。可是部队官兵和岛上百姓喜欢吃大米却吃不到大米。当时,金门驻军要向台湾本岛买10万瓶以上的酒。胡琏“脑筋急转弯”,倘若用金门高粱生产高粱酒,岂不省下10万瓶酒钱?用这酒钱向台湾本岛买大米,这么一来有酒有大米,改善了官兵和百姓的生活。
就这样,胡琏下令建金门酒厂(初名九龙江酒厂),用金门本地所产高粱以及金城镇宝月泉的泉水酝酒,并利用地下坑道储酒。宝月泉是花岗岩中的泉水,含有稀有的矿物质,相当于天然矿泉水。金门高粱酒深受欢迎,一炮而红。
金门酒厂规模不断扩大,金门高粱酒跃为台湾名酒。2005年连战、宋楚瑜访问大陆,都以金门高粱酒作为礼品。如今,金门酒厂成为金门的支柱产业,人称“金门提款机”。车过金门酒厂时,我看见厂门两侧,竖立着两个高大无比的酒瓶,吸引往来旅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