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评似潮,宽银幕新片《卧虎藏龙》一经推出,在美国报纸、杂志、电视中就来了个“地毯式”宣传。
尽管《卧虎藏龙》的大名每天闯入我的眼帘,撞击我的耳膜,我还是不屑一顾——因为对于杀来杀去、刀光剑影的武打片,我以为思想内涵太浅薄,几乎是不看的。
周末傍晚,儿子、儿媳开车外出,请我和妻吃过晚饭,忽然即兴提议:电影院离此不远,干脆看电影去!
大家一致同意。于是,我们就直奔电影院。
这电影院很大。一进去,迎面便飘来一阵香味,原来大厅的一侧是小卖部,正在出售爆玉米花。
看电影要吃爆玉米花,这似乎已经成了电影院的“惯例”。记得,上一回在匹兹堡,童恩正教授夫妇请我与妻看电影,也是买了一大纸杯的爆玉米花给我们。这一回,我们也是人人手捧一大杯爆玉米花,前往放映室。
美国人选择爆玉米花作为“电影食品”,一则由于爆玉米花吃起来很香,但是不像瓜子那样会发出声响;二则“耐吃”,一杯爆玉米花可以吃上一个小时;三是吃不饱,不会“增肥”。
也有不少人除了买一大杯爆玉米花之外,还买一杯可口可乐,来个“干湿搭配”。
这家电影院有三十多个放映室。在长长的走廊两侧,一扇扇大门上方,挂着一个个长方形的显示牌,黑底,用一行明亮的红字显示着这是第几放映室,自几时几分至几时几分播映什么电影。
我们沿着走廊走着。好几个放映室正在放电影,大门上方的显示牌显示已经放映过半,不言而喻,这时候进去,只能看个“尾巴”而已。前面有个放映室,显示牌显示过五分钟就要开始放映电影,而这部电影恰恰是《卧虎藏龙》!
我随着儿子、儿媳走了进去。
这是一个中型的放映室,可以坐三、四百人,十有七八的座位上已经坐着手捧爆玉米花的观众。观众之中不少是黑头发、黄皮肤的,但是白人、黑人也很多。这时,虽然离开映还有一会儿,银幕上已经在放广告片了。
看电影之前先买一包爆米花
走进电影院
我坐定不久,《卧虎藏龙》就开始放映了。
向来不大看武打片的我,很快就被《卧虎藏龙》所征服。
武打片的特色就在于“打”。《卧虎藏龙》的“打”,在电脑高科技的帮助之下,“打”得非同一般。我特别欣赏那场在竹林中的格斗:一片翠竹密林,两位剑侠对打。他们不是在林中空地厮杀,却在竹林顶梢刀来剑往。那剑那刀,舞得花团锦簇,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须知,翠竹嫩嫩的,怎受得了剑客那沉重的分量?借助于电脑动画合成,两个剑客身轻如燕,在那竹梢上云来雾去,杀得你死我活,不可开交……
看罢《卧虎藏龙》,我得到一次很好的艺术享受,而且从此改变了我对武打片的习惯偏见。
步出《卧虎藏龙》放映室,看看时间还早,儿子建议继续看片,于是我们走进相邻的一间放映室。
那是一部不知名的美国影片——因为已经放映了一大半。这部电影写的是墨西哥毒枭跟美国警察之间的斗争,是一部警匪片。影片描述毒枭绑架了人质,要挟巨额赎金,警察深入虎穴,最后解救人质,全歼毒枭。
这部影片平平,但是其中人质被瀑布卷走的场面拍得惊心动魄,给我留下难忘的印象。
看完第二部影片,我已经有点疲倦,儿子意犹未尽,领着我又去了一个放映室,观看第三部电影。
这是一个大放映间,可以坐五六百观众。电影尚未放映,空座却已经不多。我和妻子、儿子、儿媳四人不得不分坐在四处。
电影快要开映之际,已经座无虚席,连贴近银幕的第一排座位上,都已经坐满“仰首”而看的观众。然而,观众仍在陆陆续续往里走。不少人席地而坐。幸亏美国的电影院里铺着地毯。那些台阶上也坐着观众,有人甚至躺在那里观看。如果按照上座率计算,可以说是远远超过了百分之百。
放映室里的灯暗了下来,宽银幕上出现片名《Family Man》,即《家庭主男》。
这是一部美国新近摄制的生活片,轻喜剧。在放映时,全场观众不时爆发出一阵阵笑声。
这部电影写的是一位美国小伙子在1994年要去伦敦剑桥大学留学,读经济学博士,不得不与女友告别。
六年后,亦即2000年,他成了一家跨国大公司的总裁,正准备一次全美最大的公司购并,直到圣诞夜还在忙碌。这时,秘书前来报告,他以前的女友打来电话。他觉得跟当年的女友很久没联系了,就没回电。他尽管非常富有,但没有家庭,一个人度过了圣诞夜。
影片别出心裁地来了两段“假设”:
第一段“假设”——他第二天醒来,突然发现和以前的女友生活在一起,而且已结婚生子。他在当一个轮胎公司的推销员。妻子告诉他,当年他在机场放弃去伦敦学习的机会,留了下来。尽管因此生活很普通,但很温馨。刚开始他不习惯这种生活,他跟妻子去服装店,忽然摆出“大老板”的派头,要买一套标价两千四百美金的西装,因为他当大老板时都穿名牌。妻子大吃一惊。妻买了一件几十美元的廉价西装给他作为新年礼物……
他突然变成平民百姓,觉得很茫然。但是他慢慢地体会到有家庭的温暖,觉得金钱和地位并不是最重要的。这样,他反倒觉得当年没去英国学习,生活更有意义……
第二段“假设”——突然,他又回到了现在的生活。他还是大老板,是那么的富有。但是他觉得家庭更重要。他不愿失去以前的女友,让秘书按照女友在圣诞夜留下的电话号码,给女友打电话,才知道女友这些年来在大公司身居要职,但也是独自一人,而且她当晚要离开美国,去巴黎工作。
他马上赶到机场,劝她留下,因为他不想让当年的历史重演。当他把自已的离奇经历告诉女友后,两人都意识到在一起会创造一个美好的家庭。女友终于没上飞机去法国,而是留了下来。
这部影片由于是生活片,银幕所展示的场景很普通,不过是家庭住房、办公室、街道,如此而已,没有好莱坞的“大片”派头。但是,这部影片却深深吸引众多的观众,就在于新颖的“假设”手法,展现了作为跨国公司大老板和轮胎推销员这双重形象的主人公的鲜明对比,从中勾画出美国社会悬殊的贫富差异和不同阶层的生活情景。
在我看来,这部《家庭主男》,有点类似于中国的“贺岁片”。在三部影片之中,要数这部影片的思想内涵最为丰富而深刻。
一口气看了三部影片,回家已是午夜。
美国人对电影的喜爱,给我留下颇深的印象。在中国,休闲方式的多元化,再加上电视、VCD强烈地冲击着电影市场,连我也很少光顾电影院,尽管一家电影院离我家只有百米之遥。然而,在美国,居然有那么多人涌进电影院。很多年轻人把在周末看通宵电影,作为一种时尚消遣。美国每周都推出好几部新片。美国的好莱坞,至今仍执世界电影之牛耳。发达的电影业与众多的影迷,相辅相成,使美国电影业处于良性循环之中。正因为这样,美国大片征服了世界。
不过,美国人看电影,有一恶习令我颇看不惯:散场时,我见到电影院里满地是纸屑以及未吃完的爆玉米花,真可以说是狼藉不堪!
我问:“为什么不随手扔进垃圾箱?”我曾见到,在“麦当劳”、在“肯德基”,几乎每一位美国顾客在吃完快餐之后,都自觉地把残杯剩菜倒进垃圾桶。在各种公共场合,美国人也几乎没有乱扔果皮纸屑的。
我得到的回到是:“反正有人打扫!”
果真,在放映室门口,有好几位工人正手持扫把、提桶,准备进场清扫。
然而,难道“反正有人打扫”,就可以乱扔垃圾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