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亚细亚的孤儿

亚细亚的孤儿

时间:2023-0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有朋友向我推荐一本书叫《亚细亚的孤儿》。《亚细亚的孤儿》这部小说揭示了身处那个时代的台湾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矛盾。光复两年不到,民心丧失殆尽,再次让台湾人发出“亚细亚的孤儿”的感慨。然而,对于今天的台湾这并非易事。
亚细亚的孤儿_我在台湾的130天


我选了一门课叫“台湾社会文化变迁”,讲课人刘老师是一位年过六旬的长者。


每当谈到台湾历史时,刘老师总是动情地说:“台湾四百年里先后被荷兰、西班牙、明郑、清朝、日本、国民党六个政权统治,政权变动之频繁,百姓遭遇之悲惨,在世界历史上也是十分罕见的。”


这种说法是我第一次听说的。


在大陆的历史教科书中,台湾历史只占其中很少的篇幅,寥寥几页,留给我较深印象的大概就只有郑成功收复台湾和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马关条约》割让台湾,除此以外,几乎说不出还有什么重要历史事件。


我想这其中的原因大概有两点。第一,台湾的历史较短。如果从17世纪左右的荷西时期才有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算起,台湾的历史可以说一点也不长,短短三四百年的历史在动辄以千年计算的历史长河中并不显眼,在史书上占据的比例自然相应要少。第二,中华五千年历史一向以中原历史为主线,对偏居一隅的台湾往往是只言片语一笔带过,难以从台湾人的角度全面深入地叙述台湾历史。


因此,我真正深入了解台湾历史是来到台湾之后。特别是听台湾人讲台湾历史,许多新颖的观点使我开始对这四百年的台湾历史产生浓厚的兴趣,也使我开始尝试从另外一个角度看待台湾历史。


短短四百年内先后经历六个政权的统治,这到底意味着什么?课后我去了学校图书馆翻看数据,让我意想不到的是,相关的历史研究资料竟然浩如烟海,内容无不涉猎,从各个时期的经济、政治概况,到具体的社会文化变迁、教育制度改革、科技发展,不一而足,所有的数据都一一集结成册,放满连续几个大书架。与之相比,其他方面的历史资料就要少得多。


台湾人在研究本地历史上所花的力气之大,绝对不会少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


通读台湾历史,那是一段无法轻描淡写的充满泪与血的历史,尽管只有短短的四百年,却承载了太多太多无比沉重的东西。


在台湾交换期间,适逢《赛德克·巴莱》上映,这是一部反映“雾社事件”的台湾电影,一上映便引起全台广泛关注。电影画面十分血腥,让人不忍直视,观看的时候有一种心灵震撼的感觉。有人曾质疑电影本身有没有必要展现这种大尺度的暴力血腥场面,是否应该对此作一些镜头处理。对此导演魏德圣表示这是忠于史实,并反问“有哪一段历史不血腥”?


台中的朋友阿琦说:“不要听别人说台湾人不恨日本,说起这段历史,很少台湾人会不恨日本殖民者。”


很多时候,命运之悲剧并不仅仅体现在肉体的毁灭,还包括几代人精神上的矛盾、困惑和挣扎。


历史书往往只能从宏观上讲述一个时代的整体状况,而文学作品却能细致反映大时代中渺小个人内心的真实情感。有朋友向我推荐一本书叫《亚细亚的孤儿》。这部小说篇幅不长,但影射了一代台湾人曲折的命运和异常复杂的心路历程。小说以日据时代为背景,主人公胡太明在台湾教书时受到歧视,目睹了种种日台不平等现象,后来他到日本留学,在表示自己是台湾人后却遭到北平学生的质疑,认为他是日本人手下的间谍。再后来到中国大陆当教员,却始终找不到归属感,想干一番事业最后却落得失心疯的下场。


《亚细亚的孤儿》这部小说揭示了身处那个时代的台湾人普遍存在的精神矛盾。在日据时代,他们曾被强迫学习“国语”,在那个时候“国语”一词不是指汉语,而是指日语,他们常常被教育“祖国”是日本而非中国大陆。但台湾人却认为他们只是日本殖民统治下受到歧视和压迫的一群微不足道的人,他们更愿意把中国大陆看作祖国。然而,事与愿违,那时大陆的人们却把他们看作日本统治下被奴役的人民。台湾人寻寻觅觅,却始终找不到他们心中的归属,得不到归属感,无论怎么努力都一筹莫展,因而精神中充满矛盾、苦闷。记得小说中有人对胡太明说了这么一番话:“我很同情你,对于历史的动向,任何一方面你都无能为力,纵使你抱着某种信念,愿意为某方面尽点力量,但是别人却不一定会信任你,甚至还会怀疑你是间谍,这样看起来,你真是一个孤儿。”


什么是精神上的孤儿,大概就是感觉自己不完全属于任何一个圈子。


“二战”结束,日本人走了,国民党来了。当时台湾人对于五十年后终于回到祖国怀抱是非常高兴的,有记载说当年台湾人民夹道欢迎国军,有的人甚至特地从台中坐六个小时的火车到基隆,只为了见证国民政府接管台湾的历史性时刻。记得在曾荣获威尼斯金狮奖的电影《悲情城市》开头“一九四五年,主人公林家的长子林文雄生下了一子,取名林光明”,这名字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台湾的未来充满美好的愿望。电影中还有一段几个台湾青年之间的对话:“现在战争都结束了,现在台湾怎么样?”“当然是很好呢,回到祖国的怀抱。”


然而结果却是“走了一个坏人,来了一个更坏的”。由于长期存在文化语言隔阂、民生经济凋敝、军纪败坏、参政机会不平等等问题,社会矛盾不断积累,最终导致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爆发,政府大肆抓捕台籍菁英,社会陷入激烈动荡。大家那时都害怕,一个战争刚结束,另外一个战争会接替就来。


光复两年不到,民心丧失殆尽,再次让台湾人发出“亚细亚的孤儿”的感慨。


试想,这一代人刚活在明郑时期,下一代人就活在清朝,父辈还在日本人的殖民统治下学日语,儿辈却马上要迎来国民党学习“国语”。甚至有的人短短一生就要经历几个时代的变换,承受不同统治者的轮番压迫。久而久之,台湾人就产生了无根性心理,不可避免出现认同问题,对自己的身份感到困惑和不确定性,他们不禁要问“我是谁”。


罗大佑有一首著名的歌曲叫《亚细亚的孤儿》,里面有几句歌词是:


亲爱的孩子你为何哭泣

多少人在追寻那解不开的问题

多少人在深夜里无奈地叹息

多少人的眼泪在无言中抹去

亲爱的母亲这是什么道理



这种交织着无限痛苦的迷茫从过去一直延伸到现在,今天很多问题都和这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至今日,有些人仍然在不停追问“台湾是什么”“台湾的根在哪里”“台湾和大陆到底是怎样的关系”,很多人在努力探寻“台湾”究竟意味着什么。


这也许是台湾人特别重视历史研究的原因。人们希望通过不断解构这四百年的历史,从中找出身份的源头,找出解决现实中族群间存在认识分歧的方法,找出妥善处理两岸关系未来发展的理想道路。


然而,对于今天的台湾这并非易事。只要看看每回政党轮替之后,台湾的历史教科书都会作出大幅度修改,然后便引起无数争议,当对过去的历史都无法达成共识时,台湾人在扫除“身份迷茫”的路上可以说才刚刚起步。


也许这一过程需要一段较长的时间,但不管怎样,任何企图割裂台湾与大陆的历史和文化联系的做法都是十分荒谬的,其最终结果注定是徒劳无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