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的未来由谁来决定?答案不是政客,也不是商人,而是两岸的年轻人。
可是,似乎有一种规律是:无论哪个地方,社会对年青一代的能力总是抱有怀疑。台湾也不例外。台湾社会常常有一种论调,认为台湾现在不少年轻人好吃懒做,没有了上一代人吃苦耐劳的精神,追求安逸,竞争意识不足,而且容易冲动,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将来难以肩负重任。
据我观察,的确有部分台湾年轻人如此,但我们不能因此给所有年轻人贴上同一标签,当我和身边一些台湾年轻人接触了一段时间后,我也看到了他们身上其实拥有许多宝贵的特质,某些地方甚至比上一代人更出色。
怡柔
26岁,基隆人。长得小巧玲珑的怡柔看上去有一种邻家女孩“乖乖女”的气质,然而当她一开口说话时却会显露出一种青年领袖般的气场。
她是一个很有个性的人,不仅对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有自己一套想法,对世界对社会也有自己独特的观点。当谈到未来科技发展、台湾政治局势、两岸关系等问题时,她能滔滔不绝说上好几个小时,大概是平日早已做过详细思考,阐述问题思路清晰,深入浅出,让人感觉她拥有一种这个年龄段少见的成熟,仿佛是一位阅历丰富的老评论家。
对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她说台湾年轻人应该要深刻思考自己的未来,找回自我优势,不应过得太安逸,缺乏危机感,同时也要拓展视野,多了解外面世界发生的变化,不然将会被社会淘汰。
怡柔对大陆十分熟悉,曾经到云南参加为期数月的公益活动,辅导当地贫困小孩学习,也经常到上海出差,认识了许多大陆朋友。谈到两岸关系的发展,她认为两岸关系的基础是“尊重”,只有尊重彼此差异,才能展开对话,走向未来。
阿福
29岁,高雄人。拥有台湾人天生乐天精神的他性格阳光开朗,最大的爱好就是旅行,体验世界,体验人生。
在大学念书的时候,他曾经到上海复旦大学交换学习,那半年走过大陆超过一半的省市,爬长城、游西湖、去哈尔滨滑雪、睡蒙古包、看大熊猫、喝青稞酒、吃牦牛肉,可以说,大江南北都遍布他的足迹,因此他也成了一位“大陆通”,对于许多地方的人和事甚至比不少大陆人还要了解。
毕业后他在一家保险公司任职,虽然工作繁忙,但仍然坚持利用业余时间到各个学校讲课,演讲主题是“边玩边学”,他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旅行经历,让更多年轻人勇敢追逐自己的梦想。
他说工作当然重要,是维持经济独立的前提,但工作不一定和梦想完全冲突,生活中也不能只有工作,人应该在年轻的时候做点有意义的事情,这样才不会虚度年华。
阿福每天都会花二十秒来给自己拍一段VCR,记录每天的自己。他说,无论谁每天如何忙,总能挤出二十秒钟,每天二十秒,一年下来就有一部电影那么长,到时回过头看看自己这一年的变化,肯定会很有意思,也很有意义。
阿睿
24岁,台中人。就读于中文系的阿睿精通四书五经、诗词曲赋,更会弹一手古筝,活脱脱一个当代才子文人。
他去过大陆有八次之多,本科时曾经到上海交换学习,其间走遍大半个大陆。这么多地方之中,他独钟爱杭州,不仅因为那里景色美好,更因为那里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毕业后他成功申请到北京清华大学念研究生,这是他由来已久的愿望。清华大学是大陆最优秀的高等学府之一,也是他梦寐以求的大学。在清华一年以来,他也喜欢上这里浓厚的学习氛围,对于有机会在那里师从名师研究国学文化倍感幸运。
他说,20世纪90年代曾经有一段时间两岸关系非常紧张,那时他只有几岁,记得妈妈曾想带他逃离台湾,到国外避难,后来才发现是虚惊一场。多年以后,想不到他居然来到大陆念书,找了一个大陆女朋友,上了大陆的电视台节目,未来也很有可能留在大陆,在清华继续深造,直到当一名中文系教授。
谈到两岸关系,阿睿说两岸关系短期内可能会有波动,但这实属正常,从长远来说,两岸关系一定会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是大势所趋,谁也无法阻止。
小军
19岁,屏东人。身高超过一米八、体型魁梧的小军看上去相当威武,但其实十分内向,很少主动说话,说话声音也特别小。
虽然刚上大一的他有点害羞,但接触后发现他为人十分热情,经常邀请我到他屏东东港的家做客,品尝那里最有名的海鲜。
他说他认识的大陆同学学习成绩都很不错,读书认真刻苦,很有竞争意识,给他很大启发,他说他也要更加努力才行,不能输给大陆学生。
因为还没去过大陆,小军对大陆非常好奇,常常问我大陆的情况。他说看到我来台湾交换学习,他也十分羡慕,希望有一天他也可以去大陆学习和旅行,到时肯定会大大增长见识。同时他希望两岸永远也不要打仗,永远和平,将来有更多的机会让两岸学生到对岸学习交流。
湘芸
23岁,台中人。拥有平埔族血统的她长得分外清秀,言谈举止散发出一种优雅知性的美。
大学时她去大陆做交换生,其间不仅走遍北京、上海、南京,还踏足新疆、甘肃、青海。她在大陆游学的时候有一个习惯是用一个本子记录每次旅行的详细经过,本子上每一页都贴着相片,而最特别的是上面还贴满她那半年的火车票。一张张火车票,一个又一个目的地,再也没有比这更能生动地记录一个台湾学生的大陆足迹。
毕业后她去当了一名对外汉语老师,教外国人学中文,这两年先后去了中国香港、东南亚甚至欧洲从事对外汉语教育。她说她很喜欢现在的工作,既能四处游历,拓展视野,也能和不同地方不同生活背景的人交流,一边教他们学中文,一边宣扬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阿翊
19岁,桃园人。她会说许多种语言,包括“国语”、闽南语、客家话、英语,还会一点西班牙语和日语。她说她并不是那种很有语言天赋的人,只是平常喜欢跟不同的人聊天,一边听他们讲一边学而已。我常常教她讲粤语,她学得很快,不用多久就可以用粤语跟我开几句玩笑。
善良热情、乐于助人的她跟我们几个到逢甲大学交换的大陆交换生的关系都特别好,经常主动问我们有什么不懂的地方或者有什么需要,所以大家刚来台湾时碰到不明白的地方总会第一个问她,她也乐此不疲地回答。她还常常课后带我们去逢甲夜市吃小吃,滔滔不绝地给我们一一介绍那些隐藏在角落里的美食。离开台湾时她还送了一张台湾形状的明信片给我,说希望每个大陆学生无论什么时候都能记住台湾,记住这些台湾好朋友。
阿翊一直希望去大陆走走,但是她的父母却认为大陆治安太危险而一直不让她去。她决定到了暑假去打工,不要父母的钱,自己挣足够的钱然后去大陆旅行。她说,每次听大陆同学绘声绘色说起大陆哪里好玩哪里漂亮,自己却未曾踏足过大陆,心中多少有点不是滋味,所以给自己设定目标,在大学毕业前一定要去一趟大陆,看看大陆是不是真的像我说的那样。
他们都各有特点,但相同的是他们都是我身边非常普通的台湾年轻人。在社会几乎一致给台湾年轻人贴上懒惰、任性、冲动标签的同时,他们告诉我其实台湾年轻人身上也拥有着热情、乐观、大胆、善于思考的特质。他们不是个例,除了这些我身边认识的台湾年轻人,我相信在这个岛屿上还有许许多多这样优秀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就是台湾未来的希望,也是两岸关系继往开来的生力军。
从两岸隔绝到签订经贸合作协议,从两岸交流中断到开放老兵探亲、开放陆生来台,这些例子使我深信某些在这一代人未能妥善处理的问题,往往到了下一代人就有足够的智慧开拓出理想的道路,因为下一代人总有一些上一代人所不具备的优点,也因为每一代年轻人总是一方面承受各方怀疑的眼光,另一方面勇敢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做出前所未有的成就,过去如此,未来亦如此。
未来两岸关系能否继续和平发展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足够多的同时懂得大陆和台湾的年轻人,这些“大陆通”和“台湾通”,将是不停来往于两岸之间的摆渡人和信使,将共同筑起跨越海峡的无形桥梁,不断缩短由过去历史所造成的两岸鸿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