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多”“三少”可延年
关于养生的话题,古今中外谈论的人不少,我国北宋时期大文学家、政治家苏轼说过:“以自然之道,养自己之生。”返朴归真、崇尚自然,这一道家哲学的人生观,对于人们追求益寿延年的养生之道,具有积极的意义。为此应做到“三多三少”:
多一些追求,少一些迷失。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人的精神追求不仅是立身处世的需要,也是养生的需要。老年人如不设法做些力所能及而又有益自身和社会的事,终日无所事事,会闲得发慌、精神空虚,生命力也变得十分脆弱。老有所为,觉得生活会过得充实愉快。就能远离人们说的什么“失落感”、“孤寂感”。
多一些自信,少一些忧虑。我们要乐观地看人生,也要乐观地看形势。有的人对社会阴暗面的事物看得过多、过重了,而对光明面和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又估计不足,觉得周围“一团漆黑”,总是牢骚满腹,终日惶惑不安,这种阴暗心理无疑对身心健康不利。“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我们要正确地看待形势,增强对社会和生活前途的信念,才能保持平静乐观的心情,感到生活的幸福。
多一些宽容,少一些排斥。《庄子》书中就专有一篇谈养生之道。其中一句名言是:“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我们现在正处于变革转型时期,很多事情脱离了“常规”,对于纷繁无序的新事物,有的人总是感到不适应,这也看不惯,那也不顺眼,焦虑、沮丧、忧愁、抑郁等消极情绪随之而生。“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看待周围的事物,同时也要转变和更新自己的思想观念,接受新事物、新观念,适应客观形势的发展变化,跟上时代的步伐,做到“安时而处顺”,才能实现“养怡之福,得以永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