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誉干枝老梅的武式太极拳

人誉干枝老梅的武式太极拳

时间:2023-02-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人誉干枝老梅的武式太极拳早期传统武术的教学与传承都是师徒间言传身教,习武者也多乡野之人,因此,拳论秘诀述著于文字的极少。武禹襄仍不满足,最后亲赴陈家沟,从赵堡陈青萍学习陈式太极拳。这套练法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而是自成一派,后人称其为“武式太极拳”。因拳架朴实无华,人誉干枝老梅。
人誉干枝老梅的武式太极拳_光復讲太极

人誉干枝老梅的武式太极拳

早期传统武术的教学与传承都是师徒间言传身教,习武者也多乡野之人,因此,拳论秘诀述著于文字的极少。太极拳自传统武术中脱颖而出后,便以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吸引了众多饱学之士。他们不仅习拳强身健体、修身养性,还著书立说,惠及后人,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便是其中的杰出人物。

武禹襄(1812—1880),名河清,字禹襄,号廉泉,河北永年人。

武家是永年望族,书香门第,世代传文习武。武禹襄的两位兄长都是进士,后任官职,而武禹襄却嗜武如命,终身不仕。据传当年陈家沟陈氏族人在永年县做生意,租用了武家房产。武禹襄见陈氏族人练习一种高明的拳术,非常喜爱,却因自己身份地位无法去拜师学艺。于是,武禹襄便委托同乡好友杨露禅赴陈家沟拜陈长兴为师,自己则出资供养杨露禅全家。杨露禅先后三赴陈家沟学艺,回来后转授武禹襄。武禹襄仍不满足,最后亲赴陈家沟,从赵堡陈青萍学习陈式太极拳。杨露禅之子杨班侯后来拜武禹襄为师习练太极,是武禹襄早期的主要传人。

img48

⊙武式太极拳创始人武禹襄

武禹襄在刻苦钻研陈式太极拳新老架式的同时,还潜心研究王宗岳的《太极拳谱》,并通过自身练拳的体会,与《太极拳谱》融汇贯通,在陈式太极拳、赵堡太极拳的基础上,创出一套姿势紧凑、动作舒缓、身法端正、步法轻灵,并要求内气潜转、以气成式的太极练法。这套练法既不同于陈式老架和新架,也不同于杨式大架和小架,而是自成一派,后人称其为“武式太极拳”。

img49

⊙武禹襄故居

武禹襄研究太极拳还自创试验之法,每创新招便招乡勇验证其技,并反复笔录修订,务必招招式式可用,无一空架。

武式太极拳,手高不过眉,足不远出,双手各管半边身子,互不逾越,讲究内外三合,进退须有折叠,内潜之气支配外形,与人交手,注重接劲打劲。因拳架朴实无华,人誉干枝老梅。

武禹襄钻研太极拳不仅技艺精益求精,还承前启后,惠及后人。他先后著有《十三式行功要解》、《太极拳解》、《太极拳论要解》、《十三式说略》、《四字秘诀》、《打手撒放》、《身法八要》等,对完善太极拳理论多有贡献。著名武术家顾留馨先生称赞武氏著作“简练精要,无一浮词”。

img50

⊙武式太极拳传人李亦畲

武禹襄一生以教书读书自任,不以授拳为业,所以此派拳术的传播远不及陈式、杨式广泛,但其主要传人李亦畲、郝为真等与武禹襄在拳理拳法上既有传承,又有发展创新,终致桃李满门,在当今传统太极拳五大流派中当之无愧地占据了一席之地。

拳论·《太极拳解》·武禹襄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敛,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固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己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后不先。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之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岳,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後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後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馀。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