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 意与力的区别
太极拳的基本要领是在习练过程中每一个阶段都必须要严格遵守的,但诸如“用意不用力”、“形松意紧”等一些心、气、意念方面的要领,在学架子、改架子、练架子的过程中却很难体会,但在推手中检验每一个动作是否正确,却比较容易找到这些感觉。
通过练架子阶段,有心的习练者已经能够明白练架子应该练些什么了。当习练者经过练架子阶段的训练,达到不仅自身整套拳架的折叠转换均能连贯协调,而且拳势动作和内气流转贯注都基本能用意念来指导时,便应该开始将这些东西运用到推手中去,以进一步训练自己“周身完整一气”、“知己知彼”的太极拳技能。
刚开始学练推手的学员,即使拳架打得再规范、甚至已经十分松柔,也还是不可避免地会首先在形体上与对方发生或顶或丢的状况。这时,为了化解对方的力量,学员一般都是出于本能地动手或动身。在这一类的动作中,有完全是肢体本能的对抗,也有通过训练学习到的一些技法。通过训练学习到的那些肢体技法,我们通常称之为“手法”和“身法”。
手法和身法是学练推手必须要经过的初级和中级阶段,高级阶段则是意念的训练。习练太极拳,只有经过意念的训练,并在推手训练中逐步加以运用,才有可能真正提高内家拳锻炼的功效,从而抵达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有些类似于我们平时的工作,那些只知用手凭力气干活儿的人,通常工作的效果都不会很理想,而那些善于用心用脑做事的人,则往往事半功倍。
⊙作者与韩国友好城市交流获赠纪念牌
孔子说“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用在太极拳的习练上真是再恰当不过了。太极拳最终要学会的正是如何“劳心”,如何“制人”,而不是徒然劳力,结果却被人制。
意念的训练和最初学架子一样,也要知规矩、明规矩、守规矩。
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那就首先应该明白意与力的区别,要明白“劲”究竟是怎么回事,“劲”从何而来,“劲”这种“物质”应该如何与“意念”这种“精神”相结合。
我们来看意与力的区别:
1.意,与性别年龄基本无关,不分男女老幼、身体强弱均可习练。通过意识的训练,意味会越来越浓厚,动作反应会越来越灵敏,意识也会越来越强,作用越来越大。
力,与生俱来。力的大小因人而异,与性别、年龄有关,通过锻炼达到各自的极限后便很难再提高,而随着年龄的增长,力量会越来越小。
2.意,无形。是通过意念,由人体大脑思维发出。
力,有形。是通过肌肉紧张,由身体某个部位发出。
3.意,具有穿透性,能渗透到对方机体内部某一点或某一部位,似一枚针灸的银针进入人体内部,所产生的作用,难以抗拒。
力,作用在对方机体表面某个部位,受力面或纵向或横向,对方可用同等的力抗衡。
4.意与意的交接,是一种思维、意念、艺术的较量。
力与力的抗衡,是速度快慢、技巧精拙、力量大小的较量。
5.意,类似闪电,迅疾,领先,作用在内部。
力,类似雷声,较慢,滞后,作用在表层。
太极拳中所谓的“用意不用力”、“牵动四两拨千斤”均是指意,而不是指力。
总之,意念是一种现代科学尚未能完全解释清楚的物质。曾有一位得道高僧讲过:“意念是一种思想波,其力量的强大是不可思议的。” 光复相信,在不久的将来现代科学能像对光波、电波、超声波等的科学研究那样,也能对意念所产生的作用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释。
拳论·《十三势说略》·武禹襄
每一动,唯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至偏倚,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
凡此皆有意,不在外面,而在内也。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者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