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二节三桥三打罗汉拳打在壮乡

第二节三桥三打罗汉拳打在壮乡

时间:2023-02-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壮族武术失去了实践的舞台;同时由于现代中国是一个法制的国家,壮族武术中的一些搏杀技巧也逐渐失去了实践的土壤。如果不将其进行保护与发展,壮族武术将濒临消失。从壮族武术中也折射出,中国武术与中国伦理源远流长,武德伦理观无处不在,中国作为“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缩影。
壮族武术_武术·射弩

第二节 壮族武术

壮族武术在壮乡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和优良的传统,而且还是壮族独特的习俗。明朝开始,男孩长到十来岁,就要教他练武。当地土司提倡群众习武,群众也崇尚武术,每年冬闲时节,壮乡的各个村寨都延聘师傅传授武艺。这种习俗经久不衰,一直延续到新中国成立前后,而今壮乡的传统武术又逐步恢复发展起来。

一、源流

壮拳约起于唐朝宝应至元和年(762~820年)。据《宁明县志》载:“花山距城五十里,峭壁中有生成赤色人体,皆裸体,或大或小,或持干戈,或骑马……又按沿江一路两岸,崖壁如此类者多有。”壁画是唐代壮族武艺高强的“都老”(壮族对头人的称呼)和起义军领袖潘长安、黄少卿等部属相继遗留。壁画中“都老”的主要练武功架与现代流传于左江流域的壮拳中功法“七步铁线桩功”相同;战阵中所展现的环首刀、剑、长枪、手镖、山弩、竹箭等都是壮拳惯用的武术器械,说明当时壮拳已有流传。

宋朝庆历年间(1041~1048年),壮族义军首领侬智高精熟壮拳器械,并广泛传播。

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进步,冷兵器时代的结束,壮族武术失去了实践的舞台;同时由于现代中国是一个法制的国家,壮族武术中的一些搏杀技巧也逐渐失去了实践的土壤。如果不将其进行保护与发展,壮族武术将濒临消失。

二、特点

(一)壮族武术的特点

1.壮拳的风格

壮族的气质特点、个体差异以及所处的自然地理环境等因素,决定了壮拳的风格。壮拳动作粗犷,形象朴实,功架沉实稳健,拳式刚烈,步法稳固,动作紧凑,多短打,腿法较少,擅标掌多跳跃,身居中央,八面进退,常鼓劲而使肌肉隆起,以发声吐气而助长发力,发音一般为壮语,具有较强的节奏感,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和翻腾不息的内在功力。其中,壮拳中腿法较少,这跟地理环境有着直接的联系,广西多为山区,需要经常攀爬,壮族人在练武演武过程中必然减少腿法的应用,而代以多变的手法、灵活的身法、敏捷的反应和稳固的下盘,久之使得壮拳形成多手法而少腿法的特点。

2.壮拳的礼节

拜师祈祷是“起式”“上马式”“打马式”等祈福仪式。尊师、谦和、忍让,是儒家人伦规范下武林各门派共同遵奉的道德标准当然壮族武术也受其影响。从壮族武术中也折射出,中国武术与中国伦理源远流长,武德伦理观无处不在,中国作为“仁义之国,礼仪之邦”的缩影。

(二)壮拳形成的特点

1.民族性

壮拳首先是壮族的武术,壮拳的孕育发展受其地理因素、风俗习惯和壮族文化深刻影响。透过壮拳的刚烈与硬拼硬的风格,壮拳体现了壮族人民坚韧不拔、奋勇向前的民族特性。

2.民俗性

壮族拳法有明显的民族风俗,古代壮兵出征前,大都有传统的仪式。有拜师、上马等祈福仪式。壮拳民俗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部分壮拳的套路及招式的名称仍用壮语命名,如“昂”拳、“度谷刀轴”(汉语老虎回头)、“度谷哈外”(老虎咬水牛)、“吗都努”(狗撒尿)。

三、内容

壮拳主要分为拳术套路、器械、对练三大类。

(一)拳术套路

擒功大王拳、霸王捶、梅花椿拳、踢打四门、三桥手、三打罗汉拳、打虎拳、天字功、飞天字功、白鹤文之、阴阳定妖、小太极、插拳、小反步、跌马归栏、八仙过海、山林伏虎、拨解短、金刚扫地、龙腰虎背、猴子挂南山、大百步、板狗杠、捆椿、十八椿、擒椿、大连环、二步凋、双眼勾眉、白鹤晒翅、凤凰抓地、乌鸦晒翅、水牛站堂、龙头凤尾、莲花拳等35种。

(二)器械

雪花盖顶刀、八卦棍、白鹤棍、铁线棍、九子连环棍、九下手(棍术)、三叉、春秋大刀、三指铗钯、鱼尾叉、标、长板护身凳、飞砣、竹篙枪术等14种。

(三)对练

壮拳现存的对练套路有两种:八卦榔棍对练和三叉耙头对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