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少数民族武术教学法
武术教学法是教师为了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根据武术教材的特点、学生的实际水平、作业条件等实际情况准确选择的方式和方法。
一、完整与分解教学法
武术套路是由不同类别的单个动作组成的,而每一个单个动作又是独立的,所以武术的教学可以用完整的教学法。完整的教学法能使学生了解动作的全貌,形成完整的概念,因而它也是主要的教学法。
(一)完整教学法的特点及运用
完整教学法便于使学生一气呵成地掌握动作的整体。它的缺点是在遇到比较复杂或难度大的动作时,就不容易正确地掌握动作要求。因此,在下列情况下可运用完整教学法。
1.结构简单和难度不大的动作,可运用完整教学法。
2.对有一定基础的学生,可运用完整教学法。
(二)分解教学法的特点及运用
分解教学法的特点是便于学生了解动作的细节,更好地掌握动作的完整性。在下列情况下可运用分解教学法。
1.结构和方向路线较复杂繁难的动作。这类动作,可分上下肢两部分或几个小节来进行教学。
2.攻防因素较多的动作。这类动作可按攻防动作的多少来分节教学。如“初级长掌第三路”第三段第三动“弓步劈拳”可分解为收腿收臂闪躲、左腿向右前方上步搂手、右腿绕上一步劈拳三个小节来教。这样,才能使学生领会和掌握闪躲的意向、搂手的防守和劈拳的进攻等攻防的细节。但分解教学法不宜将动作分解得过碎,应尽快地向完整动作过渡。
分解教学法和完整教学法要有机地结合起来,一般可采用“完整—分解—再完整”的原则。完整教学法开始可给学生一个完整的概貌,分解的教学法使学生看清和学会动作细节。尤其一段动作或一套动作,也应遵循这个教学过程:从学会单个动作到学会一段动作,最后到学会一套动作。
二、讲解、示范教学法
讲解、示范是使学生形成正确动作概念过程的基本方法。讲解应以通俗精炼的语言,重点讲明课的任务和所要解决的问题。
(一)一般需要讲解的内容
1.讲解动作的规格和标准,使学生明确具体动作的正确规格。
2.讲解动作的基本技法。基本技法是指一些简单的、经常出现而带有一般规律的基本方法和基本原则。向前冲拳,冲出时总是拳背或拳眼朝上,而收到腰际抱拳时总是拳心朝上;推掌收回到腰际时总是以小指外侧贴身,掌心向前,掌指朝下;向前冲拳推掌,总是拳不过肩,掌不过眉,而且使臂沿螺旋形的路线向前冲出,眼睛向冲击方向注视等。讲解这些带规律性的基本技法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
3.讲解动作易犯的错误。它可以提醒学生防止这类错误的发生。即使在练习中出现了这类错误,学生也会很快地意识到这是不对的。
4.讲解动作的关键环节。掌握动作关键环节的快慢,决定着能否较快而正确地学会动作,因此要强调这方面的讲解。
5.讲解动作的攻防意义。通过讲解使学生明确动作的意义,这样就更有助于准确地理解和掌握技术动作,但这类讲解要适当。
(二)讲解方法
1.形象化讲解,如讲“仆步穿掌”。
2.口诀化讲解,如讲弓步,口诀为“前腿弓后腿绷,挺胸塌腰,腰别晃动”。
3.单字化讲解,如讲“腾空飞脚”,可把蹬地起跳、摆腿、提腰提气、拍手拍脚的过程归纳为“蹬、摆、提、拍”4个字。
4.术语讲解,如“沉肩”“寸劲”等,采用术语讲解,可以达到简明、扼要的讲解效果。
(三)示范位置的选择和示范面的运用
示范是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性认识来获得正确的动作概貌的手段。为了使学生能比较清楚地观察示范的动作,教师对示范位置的选择和示范面的运用,应予以注意。
1.示范位置的选择
教师的示范位置可以站在横队的等边三角形的顶点的地方。若是四列横队,也可以让前面一、二列学生坐下或蹲下,让后排的学生都能看清教师的示范;或者让前面两列学生向后转,中间留出一定的空地,教师站在中间示范;还可以使队伍站成半圆弧形,教师在中间示范。总之要使学生都能看到教师的示范动作。另外,在示范领做时,教师可以根据套路的运动方向站在练习队形的左前方或右前方。
2.示范面的运用
示范面以镜面示范为最好,但有的动作却不能如此。
(1)凡是身体侧向行进的动作,可作镜面示范。
(2)凡是身体正向行进的动作,可作侧面示范。
(3)不能采用镜面和侧面示范的动作,可作斜向示范。
(4)为了让学生看清动作的几个不同部位的要点,同一个动作也可采用几个示范面,便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动作技术。
讲解与示范不是分割的,应将两者结合起来运用。有时可先讲解后示范,有时也可先示范后讲解,有时还可以边讲解边示范。一般来说,对水平较低的学生示范是主要的,对水平较高的学生讲解是主要的,同时还要根据教材的难易来决定。
三、组织练习
当学生初步学会动作以后,就要组织学生进一步实践。练习是教师指导学生实地做动作的方法,同时也是掌握技术的过程因为根据形成条件反射的规律,技术不是一下子就能掌握并达到运用的程度的,必须经过多次重复练习,才能逐步地形成正确的动力定型。为了使学生能自觉、积极地进行练习,教师应向学生讲解练习的目的和练习中应注意的问题,并预先提示可能产生的错误动作。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或减少错误,有利于加速学生掌握动作。练习的次数、时间要根据教材的难易和掌握动作的程度来决定。组织练习的方法,通常有下列几种。
(一)集体练习法
采用这种方法时,教师除了领做之外,大多用口令来指挥练习。长拳的口令一般要短促、洪亮、有力,太极拳的口令要柔和缓慢或用动作名称来指挥练习。根据不同的情况可运用不同的口令。
1.常用的口令。这种口令是一动一个呼号。如“初级拳”每段8个动作,口令的呼号是:10,20,30,40……(口令“1”为第一动,后面的“0”为休止符,即口令不要拉长)节拍也基本相等。
2.中间有分解动作的口令。如在8个动作口令中间,第三个口令需要分解为4个小节,这种口令的呼号就变成:10,20,到第三个动作对应呼成20,30,40(带有“0”内的号是分节动作口令),40,50……
3.提示性的口令。这种口令是在口令的前面加上动作名称或要领。如“马步双劈拳—10”,“弓步冲拳—20”前面的动作名称是预令,后面的呼号是动令,预令应有拖音。对比较容易遗忘和做错的动作,可用这种口令。
(二)分组练习法
在技术已经初步掌握的情况下,可以进行分组练习。分组练习可以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起到相互检查、督促和启发作用,从而有助于培养团结互助的精神。分组练习是在教师的统一领导下进行的,应有具体的要求和检查,并有目的地进行辅导。
四、纠正错误
学生在掌握动作过程中会出现各种错误,教师应善于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的错误。一般易犯的错误及纠正方法有以下几点。
1.由于接受能力和协调性差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就要耐心地采用动作分解、慢速示范、多领做等方法帮助纠正。
2.由于肌肉本体感觉差,不能控制动作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可以强调规格和要求,用站桩式的练习或重复练习等方法帮助纠正,还可以发动学生互相摆动作,互相纠正。
3.由于身体的某些素质差,而做不好动作时,教师就应采取相应的措施,首先提高学生的专项素质,从而使学生逐步完成动作。教师不要因急躁而挫伤学生的情绪。
4.由于怕出危险而做不好动作时,教师可采用一些的保护和帮助的方法,让学生放心地体会动作要领,逐步克服动作中的错误。
5.由于不理解动作的性质和作用而出现错误时,教师可根据动作的攻防性质,用实战的方法来启发诱导,帮助纠正。
纠正错误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共性的错误,组织学生集体会诊,发挥群众的智慧,启发学生分析错误的因果关系,以点带面地解决普遍性的问题,还要善于发动学生互相识别错误和纠正错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