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弩的起源与发展
射弩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也是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及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竞赛项目之一。射弩运动的产生和发展是以该项运动所使用器材——弩的产生与发展为前提。因而,谈及射弩运动的起源不得不提及弩的起源与发展。
一、弩的起源
弩是冷兵器时代最具威力的武器装备,也是人类最早使用的先进工具。弩属于弓的一种,是弓制造水平最高阶段的产物是在弓发展进步的基础上改良的结果。因而,追本溯源,谈到弩的起源,就必须从弓的产生和发展说起。
(一)原始弓箭的产生
弓和箭是人类使用时间最长的古老兵器,弓箭的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旧石器时代。
在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的主要生产活动是狩猎。当时的原始人类使用打制过的石块、削尖的木棒等向猎物投击,但投掷距离和准确度极为有限。后来,人们发现韧性木棒受外力会弯曲变形,而外力一经消失,木棒便又恢复原状,同时会产生较大的弹力。于是,人们选取有弹力的木材或竹材,将其弯曲变形,用坚韧的弦固定,制成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弓,用石头、动物的骨头制作箭头,发明了最早的远程发射武器。
考古学界公认的出土时间最早的箭头,是1963年在山西省原平市中阴乡峙峪村一处距今20000多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中发现的一枚石镞。这枚石镞长约2.8厘米,形制较原始,用很薄的长条形石片制成,尖锐周正,已具备镞头的形式。经碳-14测年测定,这枚石镞距今28000多年。山西省沁水县下川遗址也发现了13枚石镞,经测定年代为23900年至16400年之间。在这次发现的石镞中,可以清晰地看到有打制、削磨过的痕迹,制作规整精细。不过《易传·系辞》就已经记载了“弦木为弓,单木为矢”(弓是单片的木头制成,箭是削尖的木棍)的原始弓箭。由此可见,中国古老的先民懂得制造和使用弓箭的具体年代,要比能够制造这种石镞的年代早得多,至少也是距今30000年以前。
其后,随着原始部落之间战争的频繁发生,弓箭不仅仅是一种劳动工具,更成为了战争的利器。
为了提高战斗力,古人类不断改进手中的生产和战斗工具,使得弓箭紧紧跟随着人类前行的脚步而演进。当人类社会进入新石器时代时,箭镞由原来的打制石镞逐渐演变为精细的磨制石镞或骨箭头,箭头的形制也开始多样化。半坡遗址出土了大量的呈三角形、圆柱形、柳叶形等不同形状的骨制、石制箭头;河姆渡遗址也出了大量的柳叶形箭头。同时,为了能使石镞牢牢地固定在箭杆上,镞的后部逐渐加长成为铤,并加上了使箭飞行稳定的尾羽。在后来陆续发现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都出土了大量的石箭头和骨箭头,这说明弓箭在原始社会时期已经普遍被人类使用。
原始弓箭已经具备了较大的威力。例如1966年春在发现的江苏沛县大墩子遗址第316号墓中,葬有一具中年男性的尸骨其身长为1.64米,左手握有骨匕首,在左肱骨下置有石斧,可能是一位武士,在他的左股骨上有一枚折断的骨镞嵌入,深达27毫米。由此可见,当时的弓箭杀伤力之强,足以穿透肌肉射进人骨。
弓箭应用于狩猎和抵御猛兽的侵袭,极大地提高了原始人类的生存能力和发展空间,对于人类的发展具有极大的意义。
西方学者认为,在人类发展的历史上,火的使用可被视为人类的“第一发明”,车轮算得上“第二发明”,而弓和箭可被称为人类的“第三发明”。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人类若不发明弓箭,则可能无法生存。
在遥远漫长的古代,弓箭的发展始终伴随者人类的发展,在生产劳动、军事战争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正是因为这种先进性和重要性,弓箭成为世界各民族使用最为广泛的工具,至今还未发现未曾使用过弓箭的民族。
(二)我国古代弓箭的发展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国家的出现,弓箭在政治、军事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作为古代最为先进的远程武器,弓弩始终被视为国之重器,用于装备最为精锐的军队。在我国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历程中,弓弩的发展始终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并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政治、军事活动中占据着重要位置。
各个朝代都十分重视弓的制作和使用。因为在古代战争中,“两军相遇,弓弩在先”。无论是攻守城镇,还是伏击战、阵地战都以弓箭为利器,“先下手为强”。即使在火器问世之后,弓弩仍以它轻巧灵便、射中率高的特点而继续服役军中,一直延用到清朝末年。
自商周以来,弓箭始终是主要的远射兵器,所以它的制作一直备受人们的重视。至春秋时期,由于周王朝的不断衰微,各大小诸侯国相互混战争霸。在这样的背景下,弓箭的制作工艺又有了较大的进步,其质量大为提高。这一时期,我国的弓箭制造工艺达到了较高水平。
从《周礼·考工记·弓人》中可以看到,当时已有了比较科学的制弓规范。弓的制作很注重选材,其基本材料有六种,称之为“六材”,即“干、角、筋、胶、丝、漆”。六材的功用分别是“干也者,以为远也;角也者,以为疾也;筋也者,以为深也;胶也者,以为和也;丝也者,以为固也;漆也者,以为受霜露也”。对六材的选用标准很严格且分成等级,如弓干,“凡取干之道七”,其中以柘木为上乘,以竹材为最次。一张良弓一般要历经两三年才能制成,如此制作出来的弓才是非常成熟的复合弓,弹力大,经久耐用,文献中通常称为“角弓”。弓在不上弦的时候为“C”形,上弦之后中节被拉而呈“M”形,这是双曲反弯复合弓。有关春秋时期古弓实物,在湖南、湖北等地的楚墓中曾多有出土,它们基本上能印证《周礼·考工记》等古籍的记载。
由于弓箭在古代政治、军事中的重要地位,古人对于弓的研发和制作非常重视,依据不同的需求和用途发明了种类繁多的弓。如春秋战国时分王弓、弧弓、夹弓、庚弓、唐弓和大弓六种。王弓、弧弓用于守城和车战,夹弓、庚弓用于打猎和飞射飞鸟。汉代分虎贾弓、雕弓、角端弓、路弓、疆弓。唐代分长弓、角弓、稍弓和格弓四种。长弓步兵用,角弓骑兵用,稍弓和格弓为皇朝禁卫所用。以上各种弓还依使用者的身高分为上中下三类,上制长1.52米、中制长1.45米、下制长1.38米。箭镞也由简单的单片形发展成了三棱形或倒钩形,以提高杀伤力。
蒙元军东征西讨,得到了大量的工匠和劳动力,弓弩的制造逐渐精良。蒙古铁骑在征战几乎整个欧亚大陆的过程中,把中国古代的制弓术传到了世界各地,并且将从被征服地区学到的制弓术融入到中国弓箭制造中,进一步提高了中国弓箭的工艺水平。
图1-1 古代弓箭
(三)弩的产生
弓和箭在冷兵器时代已属先进的武器装备了。其灵活方便和能在较远的距离杀伤敌人的特性,使其成为了令人生畏的利器。但是,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人们也逐渐发现了弓箭的缺陷人们在射箭时必须一手托弓,一手拉弦,对射手手臂的力量和稳定性要求很高。一旦射手稍有疲劳和体力下降,射杀的射程和准确性就大大降低,弓箭的战斗力就大打折扣。于是,有人设法将弓固定在一个臂上,又在臂上装一组能绕不同枢轴转动的机件,弦挂在臂上后就可以通过转动机件使其拉得更紧。这样一来,拉弓张弦就不仅仅是依靠人的臂力,而是将人的臂力与机械力结合起来,射箭时可以从容不迫地进行瞄准,箭的射程更远,命中率也大幅度提高了。在长期使用弓箭的基础上,加上战争带来的现实压力,也促使一种射程更远、穿透力更强、威力更大的远射兵器——“弩”的应运而生。
关于弩的发明,文献中说法不一,有“黄帝说”“春秋时楚民族说”“战国说”等。由于古代弓弩是用竹、木、筋等材料制作,很难考证何时发明。1952年,在湖南长沙南郊扫把塘的战国楚墓中发掘出来的弩,是至今发现年代最早且保存相当完整的弩(如图1-2)。此弩不但制造精巧,而且弩的扳机是铜铸造的。弩机由弩架、弓片、弦、悬刀(扳机)、规、牙和郭等零部件组成,与现代弩的结构和造型都非常相似。因此,我国被公认是最先发明弩的国家。
图1-2 战国楚墓中发掘出来的弩
弩由弓、弩臂和弩机三个部分构成。弓横装于弩臂前端;弩机安装于弩臂后部,用以扣弦、发射;弩臂用以承弓、撑弦,并供使用者托持。使用时,将弦张开用弩机扣住,把箭置于弩臂上的矢道内,可以长时间的进行瞄准,而后扳动弩机悬刀,弓弦回弹,箭即可射出。所以说弩是一种装有控制装置,可以延时发射的弓。
与弓相比,弩具有更高的射击准确度和更远的射程,更具杀伤力。张弦搭箭和松弦放箭分解成两个单独的动作。在装好箭链后,弩手就有充足的时间利用望山、箭头和目标三点成一线的原理进行瞄准,从而提高弩射的准确度。发射箭镞时,弓箭是靠两只手臂的力量张弓引弦,而弩除了利用双臂外,还有借助腿脚力、腰力来张弓引弦的蹶张弩、腰引弩,利用机械力量即轮轴之力张弓引弦的车弩、床弩等。所以弩的弹射力比弓大,并克服了拉弓时因体力受限制而不能持久的弱点,因而弩比弓箭具有更远的射程、更强的杀伤力。
二、弩的发展
(一)弩在我国古代的发展
1.秦汉时期弩的发展
秦代,弩兵器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冶金、制造工艺以及性能的改进提高方面都明显超越了前代。秦代弩的种类得到了长足的发展,秦俑坑发现的弩弓遗迹多达数百处。从完整的弩弓遗迹判断至少应有三种不同形制的弩。秦俑坑发现的木质弩均已腐朽,朽木残长130~140厘米,弩臂也已腐朽,末端装有青铜弩机,弩机通高16.5厘米,望山高5.5厘米。这是秦俑坑发现数量较多的一种弩。同时,在一号俑坑还发现一种形制特殊的弩,它是在残长64厘米的弩臂上重叠了一根木条,在弩臂上还夹有铜饰件。显然这些装置都是为了增强弩臂的承受强度说明它是一种张力更强,射程更远的弩。在二号俑坑还发现一处特大型号的铜镞,每支重量达100克,较其他铜镞重1倍。这不仅是秦俑坑也是兵器史上发现型号最大的铜镞。使用这种铜镞的必然是一种张力更大、杀伤力更强的弩。弩出土时装在用麻布制作的弩衣内,木质部分虽已腐朽,但青铜弩机出土后仍然活动自如,表明秦代弩机的制作工艺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
考古发现的秦兵马俑坑内的步兵俑装备,反映的是战国晚期以来秦国的军事现状。在二号坑中,弓、弩自成方阵,独立编队;一号坑中的前锋、后卫、翼侧部队都是以弩兵为主。就一号兵马俑坑总的情况来说,弓弩的比例较大,长兵器的比例较小。一方面说明在秦兵马俑坑内的步兵俑装备中,远射兵器弓弩是占主导地位的武器,另一方面也说明在秦兵马俑坑内的步兵俑装备中,以远射程武器为表、长兵器为里,把当时最先进的远射进攻武器——弩机放在主要地位。
图1-3 手持弩机跪姿射弩的秦俑
秦俑坑的弩及弩的大量装备于军队,既是古代远射兵器发展阶段的标尺,也是战国末年到秦代社会生产力水平的反映。嬴政在营造自己的陵墓时就使用了这种装置,以射杀企图进入墓道的人。
秦始皇陵内安装的弓弩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情形,现在尚无确切的定论,但就秦俑坑出土的弓弩来看,其弓干和弩臂都较长,材质可能是南山之“拓”(山桑),当是性能良好的劲弩。学者们估计,这种弓弩的射程大于800米,张力超过700斤。
总之,秦俑坑的弩,无论在冶金、制作工艺、性能改进、批量化生产等方面都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为汉弩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因为汉朝同北方匈奴长时间交战,弩作为汉军步兵对抗匈奴骑兵的利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在“望山”上开始出现用于测距瞄准的刻度,提高了弩的命中率。西汉时弩逐渐趋向标准化制作,有一石(约合31公斤)至十石等八种,其中最常用的是六石弩。这些规格的形成表明机械制造标准在汉代已初步确立,弩机的加工精度和表面光洁度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战国末至汉初,出现了蹶张弩,这是用一脚两手开弩的新型弩。
图1-4 汉代铜弩机
汉代开始有了连弩的记载:“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
弩的迅速进步缘于汉人对弩的推崇。当时,汉代将弩机交由专官,并以弩机之强来美誉将军之勇,出现了“积弩将军”“强弩将军”之类的称号。晁错归结匈奴之战中汉军之五种长技时,便将“强弩长戟”置于第二位,其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一斑。
东汉时期开始有腰引弩(后又作腰开弩),这是单人能拉开的最强弩。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对抗魏国的强大骑兵,便制作了著名的“元戎弩”,俗称“诸葛弩”,“元戎弩”能够“一弩十矢俱发”。后来大发明家马钧又对其进行了改进,使之成为一种单人即可使用的、一弩五矢的、更实用的兵器。
1960年,江苏南京秦淮河中出土一件南朝铜弩机,构造与汉代弩机无异,形体硕大,通长39厘米,宽9.2厘米,高30厘米。安装这个大弩机的弩臂,长度当在2米左右,无疑是弩炮。
2.唐宋时期弩的发展
唐朝是中国封建王朝的鼎盛时期。它的版图扩展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北达西伯利亚,西接帕米尔高原,南到南洋诸岛。这自然和唐代军队的战斗力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唐军以轻型步兵和骑兵为主,讲求机动性,弓弩作为主要射远兵器装备了唐朝的大部分军队。据《太白阴经》所载,唐代军队一军人数为12500人,装备弓12500张(附弦37500条,箭3750000支),弩2500张(附弦7500条,箭250000支),装备比率各占100%和20%。弓和弩的装备有重叠,有的士兵既配弓又配弩。弩有臂张弩、角弓弩、木车弩、大木车弩、竹竿弩、大竹竿弩和伏远弩七种。臂张弩和角弓弩属于轻弩,装备单兵使用,其余的都属重弩,如大木车弩,需用绞车张之,箭的尾羽是铁制成的,箭出时声如雷吼。另外还有一种车弩也是设在绞车上,一次能同时发射七支箭,可射七百步,所中城垒,无不摧毁。由于这些重弩过于笨重,发射速度又慢,不适于野战,所以一般只用于攻守城战斗。
唐宋时期,弩炮被广泛用于攻守城作战。唐人称弩炮为“绞车弩”或“车弩”。杜佑《通典》卷一四九说:“今有纹车弩,中七百步,攻城拔垒用之。”同书卷一六零又详细描述了其结构:车上安装“十二石”强弩,以轴转车(即绞车)张弦开弓,弩臂上有七条矢道,居中的矢道搁一支巨箭,“长三尺五寸”,“粗五寸”,以铁叶为翎,左右各放三支略小的箭矢,诸箭一发齐起,“所中城垒无不摧毁,楼橹亦颠坠”。
纵观中国古代兵器的发展历程,北宋是冷兵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尽管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火药兵器,但冷兵器在战场上依然占据主导地位。作为传统的远射武器——弓弩,在此时也发展到了顶峰。
北宋一直面临着游牧政权的威胁,而弓弩在战场上是应付骑兵冲击的有效武器。宋军兵器以弓弩为主,弓弩兵在宋军中占六成以上。当时宋朝统治者不仅在京师设有弓弩院,而且在各地设有军器作坊,集中能工巧匠大量制造性能优良的弓弩。
北宋初期,弓弩院、造箭院各有工匠1000多人。平均一人一日可造弓一张,或造箭30支,使弩的制造规模和质量达到了最高峰,出现了很多种类的弩,其中突出的有两种:床子弩和神臂弓。
北宋的《武经总要》载有多种多弓床弩,其中最为强劲的三弓床弩又称“八牛弩”,需百余人绞轴张弦,箭矢“木干铁翎”世称“一枪三剑箭”,大概状如标枪,三片铁翎就像三把剑一样。床弩也可发射“踏蹶箭”,成排成行地钉在城墙上。攻城兵士借以攀缘而上。北宋开宝年间(968~975年),魏丕曾对床弩作了改进,射程又大为提高。《宋史·魏丕传》记:“旧床子弩射止七百步,令丕增造至千步。”这是古代射远武器所达到的射程最高记录。据《武经总要》记载,床弩以槌击牙发射,瞄准和击发都有专人负责。使用床弩的士兵,在宋军中是专门的一类,称为“床子弩手”。
图1-5 宋代三弓床弩复原示意图
《宋史·兵志》记载:“诸路禁军近法以十分为率,二分习弓,六分习弩,余二分习枪、牌。”宋军作战以弓弩射为主,偏重步兵的宋朝将其视作对抗北方骑兵民族的利器。最早提到“十八般武艺”的南宋华岳说:“军器三十有六,而弓为称首;武艺一十有八,而弓为第一。”临敌时,宋军一般都是刀枪居前,弓弩在后,这是接近实战要求的。宋军弩手多用踏张弩,采用三组轮射的迭射法,而“神臂弓”的发明,使宋军的有效射程可至372米。当敌接近至300米时,令一神臂弓手起立射之,若可入敌阵,则神臂弓手俱发。神臂弓不像床子弩那样笨重,只用一人发射,易于推广,所以在宋军中广为使用。
3.明清时期弓弩军事地位的逐渐衰落
明中期以后,由于火器制造技术的发展和鸟铳等先进火器的传入,将弩逐渐被排挤出了战争舞台。著名的戚家军中所用的弩,已经只有用来防止敌军偷营劫寨的多连装窝弩“耕戈”。但是由于当时火器发射速度过慢,所以并不能完全替代弓箭,弓箭仍然是长枪手随身的武器之一。
图1-6 宋神臂弓
到了清朝,弓箭仅有一种形制,按等级的高低分为皇帝、亲王郡王、侍卫和职官兵丁用等;按用途分为打猎行围、检阅部队以及实战用。弩有四种,分别是如意弩、双机弩、双机贯凫神弩和射虎弩,但是未见实际使用的记录。清中后期,火器在军事中的大量应用使弓弩退出了军事舞台。
(二)弩在现代社会的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弓弩作为兵器已经退出了历史舞台然而,近年来随着弩在休闲娱乐、竞技比赛和军警特种装备等领域的应用,弩的制作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出现了专门致力于弓弩研制与生产的企业,设计生产了不同标准、不同规格、不同功能的弩,以满足现代人们在竞技、娱乐、军警装备等方面的需求。
现代的弩在原理上与我国古代的弩没有根本区别,但由于现代弩在制作过程中引入了现代先进工艺,采用高科技合成材料并吸收了枪的优点,改进了弹道,配备了先进的瞄准设备,如光学瞄准器、红外瞄准器等,使弩的射击精度和杀伤力大大提高。在功能上,现代弩不仅可以发射箭,还可以发射钢珠、线球等。在外观上,现代弩形式多样,更加美观、轻便,在规格型号上有可折叠的大型号弩,也有小巧玲珑的手弩。
因弓弩具有携带使用方便、无污染和经济性好等优点,射弩已经成为人们竞技娱乐的一项体育运动。在民用方面,日益活跃,成为狩猎、娱乐和射击运动使用的器械,深受广大狩猎爱好者和射击运动员的青睐。
图1-7 规格、形式多样的现代弩机
由于弩在发射时无声、无光、无高热,既可隐蔽射杀目标,又能避免引爆周围易燃易爆物品,这些特性使弩在现代反恐与特种作战场合扮演着重要角色,成为执行特殊任务的军警装备之一。如在易燃易爆地区执行任务或在特殊条件下营救人质,使用弓弩,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弩的这些特点和功能,一度销声匿迹之后,在当今热兵器已得到广泛运用的现代战争环境中,弩再次获得世界部分国家军警部队的重视。许多国家特种警察除装备各种常规武器外,还配备了可发射杀伤箭的弩。我国也于2003年开始在部分特种部队和特警中配备军用弩,用于执行特殊任务。弩这种古老的兵器,如今又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三)各民族的传统弩
在冷兵器时代,弓弩在汉族的政治、军事生活中扮演者绝对重要的角色,受到汉族的推崇,随着火器时代的到来,弓弩的地位便开始衰退,几乎完全退出了中原汉族的生活。然而生活在我国西南诸省边远地区的各少数民族,因其生活在重山密林中,以狩猎为生,弩便成为他们主要的劳动和防御工具,一直沿用至今。由于居住地域边远闭塞,生产力较为落后,因而少数民族使用的弩大都沿用较为原始的工艺制造方法,就地取材,以木材为主,保留了原始木弩的特点,也就是现代人们所说的民族传统弩。虽然各民族的弩在原理上没有差异,但由于环境、风俗、文化的差异,各民族在弩的制作材料、工艺上也体现了各自的特点。
图1-8 独龙族的弩
1.独龙族的弩
独龙族的弩用楸木制成,质坚而轻,遭雨水浸淋也不变形。弩弓长80厘米,弩机是用兽骨制成,弩箭包用两块带毛的生熊皮缝合而成,上口有一搭盖,用一皮带缝上以便佩带,斜套于肩上。
2.苗族的弩
在海南岛的苗族则以坚韧的“白茶”等木材刨削弯制而成大弩的弩批(弓)长1.5米,弩庄(身)长75厘米至1米;小弩的弩批长1米左右,弩床长50~70厘米,弩床上开一箭槽,箭槽以紫荆、青皮等硬木雕削而成。发芽(扳机)用牛羊角制成,弩弦以野兽的筋、皮和上好的青麻搓成。箭杆用细毛杆或山树条修制粗细与筷子相似,长短一般在25~35厘米之间,根据弩的大小而定,多使用铁箭头(呈三角形或圆形),尾翼用竹皮或玉米秆的外皮制成。海南岛上的苗族则多选用一种坚韧的“鸭骨”竹削尖制作箭,箭尾无羽。大弩的最大射程在200米左右,小弩最大射程为100米左右。大弩需80~100千克拉力,小弩需50~70千克拉力才能拉开。
3.彝族的弩
彝族的弩制作考究,多以木制,弦用牛皮筋制成,箭杆多为木质,也有铁质。箭头有铁质、铜质和骨质三种,分为有毒和无毒两种。射弩犹如水平托弓射箭,只要扣动扳机,箭便顺弩床中的箭槽飞出。上弦须用很大力气,故箭可射得很远。
4.拉祜族的弩
拉祜族的弩用竹片做弩扁担,选优质梨木做弩身,以编竹筋、麻绳为弩弦。弩箭用竹削成,箭端嵌羽尾。力强者可射50米之远。
5.傈僳族的弩
傈僳族的弩由弩身、弩板、箭槽、弩弦、弩牙和弩机组成。弩板用坚硬而又富有弹性的青岗栗木制成,大小不一。弩弦用四股粗细适当的精细麻线扭制而成。弩牙和弩机均用骨头制。使用时,把坚韧的弩弦拉到弩牙,箭放在弩身之上,瞄准目标后扳动弩机,利用弩板、弩弦的弹力把箭射出。弩箭由竹块削制而成,头尖可套铁镞。尾部安有用竹皮折成的、可增加飞行稳定性的三角形尾翼。分无毒的普通箭和毒箭两种。普通箭一般用来射杀飞鸟、松鼠、野鸡、野兔等小动物。对付凶猛体壮的虎、熊、野猪等大动物,就必须使用毒箭了。毒药是用剧毒的野生植物黑草乌的根茎泡制而成的,将其涂于箭头尖端的小沟处便成了毒箭。这种箭毒性极强,箭镞射入肌体,一接触到血液,很快就会流遍全身,使动物中毒身亡。傈僳族的弩和箭看似简单,都体现了多方面的科学原理,反映了傈僳族人民的聪明才智。傈僳族的劲弩毒矢,不仅是他们的传统狩猎生产工具,而且还曾作为武器,在反抗历代封建统治阶级的民族压迫和经济掠夺的斗争中,在反抗外国侵略者、保卫祖国边疆的斗争中,发挥过巨大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