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的基因片段
一般所见到的恐龙蛋化石,它们的外壳和蛋腔都已经完全石化。1993年初河南郑州一位收藏家所收集的一枚化石却十分特殊,这是从河南省西峡县发掘出来的晚白垩期C型恐龙蛋化石。它的外壳坚硬,扁圆形完整无裂隙,直径9厘米。这枚恐龙蛋化石,在一次意外中被摔成了两半。收藏者从破碎处发现,在硬邦邦的外壳内,包裹着一种灰褐色絮状的软物质,而且略显潮湿。经初步鉴定,恐龙蛋中的“特异”絮状物,主要是硅酸盐黏土矿物。人们把这枚恐龙蛋化石保存在地质博物馆内。北京大学生命科学院的一位教授,从这枚“特异”化石中取了约20毫克的絮状内含物,做了两项实验:在电炉上灼烧一分钟,然后放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被灼烧的一部分絮状内含物,局部已焦化了,但不能燃烧,实验证明其中含有机物;而经化学分析,絮状内含物里面竟含有0.5~1%的氨基酸。1995年3月15日,新华社在北京披露了一条重要的消息:北京大学的一批科学家,利用近年来建立起来的分子生物技术及实验设备,证实这枚“特异”的恐龙蛋化石中确实有DNA存在,并成功地获得了6个恐龙基因片段。这是人类第一次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得恐龙的遗传物质。
大家知道,自从19世纪后期,在法国南部第一次发现恐龙蛋化石以来,在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及我国,陆续有恐龙蛋化石的出土,但从这些埋藏千万年的化石中寻找到存活的生物大分子,却是史无前例的。因此,最后结论如何,需要非常慎重,还需要得到国际学术界的承认,才能做出定论。
也许有人会问:基因是储存、记载生物遗传信息功能的单位。现在,既然已从恐龙蛋化石中获取了恐龙的基因片断,能否在此基础上再复制出活蹦乱跳的小恐龙呢?
科学家的回答是否定的。因为要复制出一条活的小恐龙,最起码的条件是必须弄清楚恐龙有多少个基因,譬如说是几千个还是几万个。目前这还是个未知数。现在,即使已获取少量的恐龙基因片段,但与整个恐龙基因相比,仅仅是“沧海之一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