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龙灭绝之谜
在距今6500万年到2亿多年的中生代,恐龙是地球的“霸主”。那时候,海洋中有鱼龙和蛇颈龙;天空中有飞龙、翼龙;陆地上有各种各样的恐龙,最大的重达80吨,最小的只有鸡那么大。
然而,在6500万年前,不知发生了什么灭顶之灾,使这种在地球上显赫了1.5亿年的动物,突然灭绝,给人们留下的是种种猜测。
有学者认为,这是气候骤变所致。其中,有的认为,在中生代末期,冰期突然降临,气候变得寒冷,一些不耐寒植物死亡,使恐龙在饥寒交迫中死去;有的认为,地球上的气温突然升高,而恐龙是散热能力较弱的动物,不能适应环境,造成内分泌系统混乱,特别是雄性生殖系统严重破坏,致使恐龙断子绝孙而灭绝。
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地球上的被子植物大量发展,并迅速取代了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不像裸子植物那样四季常青,而是一种秋冬季节会落叶或枯萎的植物。这样,以植物为食的恐龙在秋冬季节被“饿”死;肉食性动物也由于猎物的失去而死去。
有学者认为,约在1.2亿年前,最早的有花植物出现了。在有花植物组织内,常常含有作用强烈的生物碱。有的生物碱,如马钱子碱、泻花碱等,具有很大的毒性。恐龙吞食了大量的生物碱毒素后,引起严重的生理失调,最后导致死亡。
有学者认为,恐龙体型高大,大脑小,是由于体内的内分泌功能失常、代谢调节紊乱、酶的功能异常的结果,是一种病态。由于恐龙大脑和身体比例不协调,失去了对身体的调节控制作用,使恐龙不能在这种环境中生活而死亡。
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宇宙中有一颗直径10千米、重1270亿吨的小行星,以每秒20千米的速度撞击地球。撞击释放出来的能量相当于100个最大氢弹的爆炸力。当时,天昏地暗,尘土滚滚,遮月蔽日达3个月,植物因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而死亡,食物链中断,恐龙和其他动物就此灭绝。在意大利、丹麦、新西兰等地的晚白垩纪地层里,发现一层几厘米厚的富铱层,其铱的含量超过地球正常铱含量的30倍。地球上铱含量极少,但太阳系及其他星体含量较多。由此有人认为这些富铱层是小行星撞击后的尘粒形成的。此观点也由此得到学术界的重视。
有学者认为,在6500万年前,宇宙中一颗直径约10~20千米、重达2500亿吨的彗星撞击地球,由此影响地球表面温度及植物光合作用,并把彗星含量丰富的毒性物质——氰化物带到地球上,从而导致恐龙死亡。1981年,科学家意外地在墨西哥尤卡坦半岛的地下1千米深处,发现了一个直径达60千米的陨石坑。经测定,这个巨大陨石坑形成的年代与恐龙灭绝的年代相符。因此持这一观点的学者,以此陨石坑为证据,颇有说服力。1994年7月17~22日发生的苏梅克—列维9号彗星与木星相撞,说明彗星与行星相撞完全可能,同时,科学家们通过对这次相撞的研究,也将对这一观点做出新的判断。
鲜为人知的是,最近美国古生物学家杰克·霍纳等人提出了“恐龙并未灭绝”这一令人难以置信的崭新观点。因为他们在犹他州一个煤矿深井底部发现了一只距今约8000万年的恐龙骸骨,并成功地从这一特大霸王龙的股骨中分离出遗传物质——DNA片断。经研究表明,这些片断与现代鸟类的DNA片断颇为相似。这就意味着恐龙——爬行动物王国的“君主”——并不像一般人们认为的那样早已在6500万年前就灭绝了,而是有一些可能继续生存下来,并演化成了鸟类。
殊不知,更早地提出恐龙进化为鸟类的是日本科学家、医学博士福田,他对鸵鸟目恐龙的骨骼进行了研究后推测,正是鸵鸟目恐龙进化成了恐鸟——18世纪末还在新西兰存在的一种高达3米的无龙骨鸟。鸵鸟目恐龙的骨骼结构与恐鸟相似,也曾长着羽毛,它能以时速80千米的速度高速奔跑。可惜由于人类的大肆捕杀,这种似乎由恐龙进化而成的恐鸟已经灭绝了。
至于现在自然界中是否还幸存有恐龙后裔——这一问题,更令人倍感兴趣。刚果北部的利科勒地区(桑加河与乌班吉河之间)的沼泽地里确实存在恐龙的后裔——雷龙,这已广为人知。但鲜为人知的是这里曾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故事:远在1950年,当地的宾加族俾格米人的土著渔民第一次发现了这批怪兽群,渔民们为了自身的安全,在湖泊的一端拦以木栅,并在湖中投入食物,以使它们不上岸伤人,但有一只怪兽忘乎所以,企图冲破木栅爬上湖岸,渔民们被迫用鱼叉群起而攻之,经过一场激烈的搏斗,终于叉死了它。据目击者讲,怪兽的皮呈灰褐色,四肢短粗,大脚掌上长有利爪,脖子很长,扁平的脑袋很小,身长不少于12米~13米,体重在10~15吨左右。以后,渔民们解尸分食了它的肉,但不久,凡食过恐龙肉的渔民都莫名其妙地死了。由于不能解释这一原因。现在当地土著居民从超自然地惧怕这种怪兽,已发展到对它奉若神灵,他们往往对其敬而远之。因为他们深信再见到这种怪兽,就意味着灾难或死亡即将临头,这就增加了进一步考察冈果恐龙的难度。
无独有偶。1994年10月24日,一具庞大的、形似恐龙的不明海洋动物的尸体,在一场暴风雨后被冲上俄罗斯北部地区——莫斯科以北1500千米的雷宾斯克角的海岸。俄罗斯的动物学专家们称之为“俄罗斯的尼斯湖怪”。
这一水怪的尸体约12米长、1.5米宽,外表覆盖着绒毛,形状像恐龙,其体内含有像血液的体液,但尸体已开始腐烂。摩尔曼斯克海洋生物研究所的科学家飞抵现场进行分析。
从这具“俄罗斯的尼斯湖怪”尸体,又使人们联想到1977年4月25日,日本大洋渔业公司的一艘渔船,在新西兰的克赖斯特彻奇市以东50千米的海底,捕捞起一具已经腐烂的奇异动物的尸体。从外形上看,它小脑袋,长脖子,大肚子,还有四个大鳍,身长10米,头颈长2.5米,酷似一只蛇颈龙。遗憾的是,由于奇尸恶臭不堪,船长命令拍了现场照片和取了组织样品后,就把它丢弃于大海之中。此事传到日本国内,科学家纷纷愤懑地责怪船长,竟把这一已经到手的无价之宝扔掉了,这条新闻也轰动了全球。
凡此种种,为亘古未解的恐龙之谜,又增添了一层神秘色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