棘皮动物
一、海星
海星属于棘皮动物中的一员。我们平时看到的五条腕的海星,形状像个五角星一样,海星的口位于口面(腹面),肛门在反口面(背面)。口面为浅黄色或橙色,反口面为浅色底子上衬着紫色或深褐色的斑纹。海星平时用腹部着地,五条腕伸开在浅海的沙地或岩石上不慌不忙地用数目众多的管足爬行。海星特别喜欢吃贝类。当海星用腕和管足把食物抓牢后,并不是直接送到嘴里“吃”,而是把胃从嘴里翻出来,包住食物进行消化,待食物消化后,再把胃缩回体内。通常海星吃贝类,还要再加一道工续,先用腕和管足把贝类包起来使之窒息而死,把双壳拉开,然后再翻出胃来吞噬。而那些消化不了的贝壳,就会在海星饱餐之后就被抛弃掉了。海星会分身术,如果把海星撕成几块抛入海中,每一块碎块会很快重新长出失去的部分,进而长成几个完整的新海星。例如,沙海星仅保留l厘米长的腕就能生长出一个完整的新海星。由于海星有如此惊人的再生本领,所以断臂缺肢对它来说是件无所谓的小事。所以,人类可以在海星再生能力的奥秘中得到一些启示,为人类寻求一种新的医疗方法。
蓝指海星
二、海燕
平时一说到海燕,大家会自然想到天上飞的那个海燕。的确,在生物分类学上一般把海燕科的鸟类通称为海燕。但我们这里要谈的海燕却不是天上飞的鸟类,它是海星纲海燕科的一种棘皮动物。这种棘皮动物身体呈五角形,腕比较短,一般是5枚。口板大而明显,生有两列钝而扁平的棘。海燕一般生活在潮间带的岩礁底,有时也生活在沙底或碎贝壳底;海燕主要以软体动物、棘皮动物、蠕虫等为食,在我国的黄海和渤海均有分布,可供药用。
海燕
三、海胆
海胆也属棘皮动物,它长着一个圆圆的石灰质硬壳,全身武装着硬刺。对居住在海底的“居民”来说,它是霸道难以侵犯的,没有哪个莽撞的家伙敢去碰它。
海胆
我国南方地区一般在春末夏初时开始捕捞海胆;而在北方的大连,人们是在夏秋两季采集紫海胆。这时的海胆里面包着一腔橙黄色的卵,卵在硬壳里排列得像个五角星。海胆的卵是一种特殊风味的佳肴,光棘球海胆、紫海胆的卵块是名贵的海珍品。在我国山东半岛北部沿海,如龙口、蓬莱、威海、长岛等地用海胆卵制成的“海胆酱”是出口的珍品。
但是,朋友们一定要注意,并不是所有的海胆都可以拿来吃,有不少种类的海胆是有毒的。而且毒海胆看上去比无毒的海胆漂亮得多。例如,生长在南海珊瑚礁间的环刺海胆,它的粗刺上有黑白条纹,细刺为黄色。幼小的环刺海胆的刺上有白色、绿色的彩带,闪闪发光,在细刺的尖端生长着一个倒钩,一旦刺进皮肤,毒汁就会注入人体,细刺也就断在皮肉中,使皮肤局部红肿疼痛,有时甚至出现心跳加快、全身痉挛等中毒症状。
四、石笔海胆
石笔海胆
石笔海胆,壳坚厚。大棘长可达7~8厘米,很粗,下部为圆柱状,上端膨大为球棒状或三棱形,颜色很美丽。生活在热带珊瑚礁洞内,是珊瑚礁内著名的海胆。在我国的西沙群岛和海南省沿海分布十分普遍。
五、海参
海 参
说起人参,大家都不陌生,我们都知道它是陆地上非常常见的一种珍贵补品,可是你见过海里的“人参”吗?就在海藻繁茂的海底,生活着一种像黄瓜一样的动物,它们披着褐色或苍绿色的外衣,身上长着许多突出的肉刺,这就是海中的“人参”———海参。海参是棘皮动物中名贵的海珍品。在中国海域有20多种食用海参,有些价格昂贵,如刺参、梅花参、乌皱辐肛参等。
在山东半岛和辽东半岛沿海地区,在海水稳静的海湾3~15米深的布满岩礁或细泥沙的海底,生活着一种身体背部布满大大小小的圆锥状肉刺的海参,名叫刺参。刺参是海参中最为名贵的一种。它很怕热,每当夏季来临、海水温度升高时,它便爬到深水里,伏在礁石附近,不吃也不动,开始了“夏眠”,一直睡到仲秋季节才开始活动,这一觉足足要睡3个多月,待到秋高气爽、水温渐凉时,刺参便爬到浅水中,边爬边用树枝状的触手抓起海底含有丰富有机物质的泥沙,吞噬下去。夹在泥沙中的有机物质被消化吸收,消化不了的泥沙被排出体外。但是海参的这些排出体外的粪便却给那些潜水捕捉海参的人提供了线索,给自己招来了杀身之祸。
海参不仅可以做为餐桌上的美味佳肴,而且还是人们非常喜爱的营养滋补品。海参对增强体质、预防疾病、抑制肿瘤、延年益寿都具有良好的功效。
六、海百合
海百合
在幽深的海底,生长着一种如同百合花一样美丽的动物,大家叫它“海百合”。海百合算的上是棘皮动物中最古老的类型了,分为有柄海百合和无柄海百合两大类,全世界现存有620多种。有柄海百合以长长的柄固着于深海底。无柄海百合没有长长的柄,而是长有几条小根或腕,既可浮动又可固着于某处。无柄海百合又称海洋齿或羽星类。
海百合柔软的“肉体”是由无数细小的骨板连接包裹起来形成的,这样既灵活自如,又能保持它婷婷玉立的姿态。它们的“茎”,长约0.5米,五棱形状,分出许多个节,节上长出卷技。它的头顶上有朵淡红色的“花”———其实那根本不是花,而是个捕虫的网子。海百合的嘴,长在花心底部。嘴巴周围有条“腕”,每条从基部分成两大枝,每枝再分出两枝。这样一来,它便像长了20只手似的。每条腕枝上,还分生出羽毛般的细枝来,那如同网子的横线,可用来挡住入网的虫子,不让它们漏网逃走。海百合大小腕枝内侧,有一条深沟,名叫“步带沟”。沟内长着两列柔软灵活、指头一样的小东西那叫“触指”。它迎着海水流动的方向撒开,如同一朵盛开的鲜花。一批随水闯入的小鱼虾,懵懵懂懂,被它步带沟里的触指抓住、弄死,然后像扔上传送带的肉,由小沟送进大沟,再由大沟送入嘴里。当它吃饱喝足休息时,腕枝轻轻收拢下垂,宛如一朵行将凋谢的花。
海百合因为一辈子扎根海底,不能行走,所以常遭鱼群蹂躏,一些被咬断茎杆,一些被吃掉花儿。在弱肉强食、竞争险恶的大海中,一批批被咬断茎秆,仅留下花儿的海百合,大难不死地存活下来。庆幸的是它们终归不是植物,茎杆在它们的生活中,并不是那么生死悠关。这些没了柄的海百合,五彩缤纷,在海中悠悠荡荡,四处漂流,被人称做“海中仙女”。于是,生物学家给它另起美名———羽星。这些美丽的羽星体含毒素,许多鱼儿不敢碰它。可仍有一些不怕毒素的鱼,敢对它们狠下毒手。为了生存,它们只好在白天钻进石缝里躲藏起来,入夜后才偷偷摸摸成群出洞。它们捕食的方法,还是老样子———腕枝迎向水流,平展开来,像一张蜘蛛的捕虫网,守株待兔,专等食物送上门。
因为羽星可自由行动,身体颜色又能随环境改变,它们后来反而成了海百合家族中的旺族,现存480多种。它们喜欢以珊瑚礁为家,因为那里海水很温暖,生物种类繁多,求食容易。而那种有柄的海百合,相对来说适应能力就差一些了,不能有效保护自己,数量也就日渐稀少,现存仅70来种。也许几百年之后,它们便会给鱼儿吃得一个不剩,永远从大海里消失!
七、蛇尾
蛇尾
蛇尾是棘皮动物大家族中种类最多的一支。全世界海洋中大约有1800多种蛇尾类棘皮动物,我国沿海就有百余种。因为它们腕的形状和运动姿式都很像蛇的尾巴,所以人们称之为蛇尾。
我国古书中对蛇尾早已有记载,不过古书中不叫它蛇尾,而称为“阳遂足”。例如,《本草纲目》书中记有:“阳遂足生海中,色青黑、腹白,有五足,不知头尾,生时体软,死即干脆。”古书中说的阳遂足,其实就是现在的蛇尾,但为什么古代叫它阳遂足?“阳遂”二字的含义到底是什么?尚需人们进一步考证。
蛇尾分布海域十分广泛。从两极寒冷水域到热带海洋,从泥沙滩到岩礁间,到处都有它们的踪迹。1957年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金星”号调查船在渤海湾内,用拖底栖动物的小网一次就拖得6000多个萨氏真蛇尾,其数量之多,由此可见一斑。
蛇尾的食物主要是一些有机物质的碎屑和一些小的底栖生物,如硅藻、有孔虫、小型蠕虫和甲壳动物等。它的摄食器官主要是腕和口部的触手。
蛇尾是靠腕的伸屈和腕棘与海底的摩擦作用来运动的。它们最常见的运动方式有两种:一种是遵循一个腕的方向前进,即一个腕向前进,其余四个腕向后倒退;另一种是两个腕同时向前进,其余三个腕向后退,蛇尾就顺两个腕中间的合力方向前进。
我们知道蛇尾的腕很容易断,采集蛇尾时,稍有不慎就会把它的腕掐断。事实上,蛇尾有很强的“自切”和再生能力,为此有人把蛇尾类动物称之为“脆海星”。蛇尾的“自切”是御敌的良方,它们凭借断掉部分腕足来换取整体的生存还是非常值得的。失掉的部分,不久又会重新再生出来,所以蛇尾类的“自切”和再生是它们得以生存所必不可少的手段。甚至它们的体盘损伤或失掉后也能够再生出来。
蛇尾类是一些名贵鱼类———真鲷、大黄鱼、牙鲆等的重要饵料之一。特别是大黄鱼,蛇尾是它的主要食物来源。
【知识链接】
棘皮动物门概述
棘皮动物门是一种体腔动物。身体辐射对称,具独特的水管系统。体中有与消化道分离的真体腔,体壁有来源于中胚层的内骨骼,幼体两侧对称,变态发育。口从胚孔的相对端发生,属后口动物,在无脊椎动物中进化地位很高。包括海星、蛇尾、海胆、海参和海百合等。因表皮一般具棘而得名。全为海产。现生约5900种,中国已发现500多种。
(一)形态
棘皮动物门的各纲动物外观差别很大,有星状、球状、圆筒状和花状等。成体一般呈五放辐射对称,由管足排列表现出来。根据管足的有无,身体区分为有管足的辐部或步带和无管足的间辐部或间步带。内部器官包括水管系、神经系、血液循环系和生殖系,除了消化道以外均呈辐射对称。身体有口面和反口面之分。
尽管各纲动物体形差别很大,但其基本构造还是十分一致的。海星和蛇尾类均呈星形,上下扁平,体轴很短,口面朝下,管足沿着腕(辐部)作放射状排列。海胆和海参则体轴延长,辐部和间辐部结合,体呈球形或圆筒形,管足作子午线排列。海百合口面向上,反口面具长柄或卷枝供附着用。
棘皮动物骨骼由许多分开的碳酸钙骨板构成,很发达,各板均由一单晶的方解石组成。骨骼外包表皮,皮上一般带棘。海胆和海星有不同的叉棘。海胆骨骼最为发达,骨板密切愈合成壳。海星、蛇尾和海百合的腕骨板成椎骨状。海参骨骼最不发达,为微小的分散骨针或骨片。
(二)构造
棘皮动物成体体腔主要包含了消化系和生殖系,但海百合体腔还有结缔组织的膜和索。
水管系是由体腔的一部分———水腔演变而来。它们的运动、摄食、呼吸和感觉全都要靠它来完成。典型水管系自筛板开始,经过石管,通至围绕口部的环管和伸至辐部的辐管。辐管上有小分枝分到管足。管足基部有坛囊,末端有吸盘,内充海水,靠肌肉伸缩来移动身体。
神经系、血系和水管系各有一个围绕食道的环,从环上向各辐部再分出一条主枝。棘皮动物有3种神经系:①口面神经系(外神经系),位于表皮内或表皮下,包括围绕食道的神经环与伸入各辐的辐神经,是现代棘皮动物的主要神经,各纲都有,并且多半还很发达(海百合纲除外);②下神经系,位于口神经内部,排列与口神经几乎完全相同;③反口面神经系(内神经系),在反口面皮肤下,在海百合类里表现比较发达。血系位于神经系和水管系中间,海参和海胆的比较发达。
海星和蛇尾的消化系里面都包括一个囊状的胃,肠直走,不弯曲;海星常有从胃向各腕伸出的一对称为幽门盲囊的消化腺。其他各纲的消化管多为一长而弯曲的管子,由肠系膜连于体壁。蛇尾和某些海星无肛门,凡是不能消化的东西从口里吐出。海百合的口和肛门全朝上,许多歪形海胆肛门常在体后部或口面。没有明显的排泄器官,排泄功能由变形游走细胞负责。呼吸系也不发达。海星的皮鳃和海胆的围口鳃可增加呼吸的能力和面积。某些海参有特殊的呼吸器官,称呼吸树。
棘皮动物一般都是雌雄异体,雌雄在外形上区别不是很大。生殖细胞被释放到海水中受精。本门幼体在初时形状基本相同、均有纤毛环、消化道分为3部分,以后则随纲而异,发育成4种不同类型的幼体:耳状幼体(海参)、羽腕幼体(海星)、蛇尾幼体和海胆幼体。海百合类幼体呈桶形,称为樽形幼体。
(三)生态习性
棘皮动物是大海里一种非常重要的底栖动物,分布于世界各大海洋。垂直分布范围很广,从潮间带到万米深的海沟到处都可以见到棘皮动物的身影。它们多为狭盐性动物,不太喜欢盐分太大的地方,在半咸水或低盐海水中少见或偶见。体外无特殊的覆盖层,但具有特别的水管系。身体所含水分可以随外界盐度的高低而自由渗透。棘皮动物对水质污染很敏感,在被污染了的海水中很少见到它们。前面我们也已经提到棘皮动物的再生力一般很强,如果腕、盘或其他外部器官发生损伤或断落,都能再生。某些种类常有自切现象。少数种类还可进行无性裂体繁殖。
它们的栖息环境要因种类而异,常匍匐于海底或钻到泥沙底内生活。并有少数海胆还会钻石。海百合类营固着或暂时固着生活。少数海参营浮游生活。自由生活的种类能够缓慢移动。摄食方式多样化,有的为吞食性,有的为滤食性,有的为肉食性。
除蛇尾纲的板蛇尾以外,棘皮动物中没有寄生的种类。吸口虫类是专门寄生于海百合类的特殊多毛类。少数螺类寄生于棘皮动物,有的为外寄生,有的为内寄生。甲壳类与棘皮动物营寄生或共生的都有。隐鱼是著名的寄生在海参泄殖腔内的动物。寄生于棘皮动物体内的还有纤毛虫、扁虫和圆虫。
(四)分类
棘皮动物具有发达的体腔和内骨骼,这点要比腔肠动物进步得多。棘皮动物成体的辐射对称形状是由曾经两侧对称的祖先长期过着固着生活而再获得的次生性状而来的。到现在在身上一些比较原始的性状仍然存在,例如没有头和高级神经中枢,感觉器官比较原始,没有心脏,血管是窦系,呼吸器官比较低级,营养物质的输送和废物的排除均靠原始的阿米巴细胞进行等。
现生棘皮动物分为5个纲:海百合纲,海参纲,海星纲,海胆纲和蛇尾纲。1986年在新西兰又发现一个新纲,被称为同心纲,英文名海菊花。该纲动物体小,呈圆盘状,形似水母,边缘有棘,背面有作同心状排列骨板,内部有双环的水管系统。
(五)意义
我们平时吃的海参、海胆卵都是很珍贵的棘皮动物。在海洋生态系统内,在深渊海底的底栖动物生物量中,棘皮动物最高可占90%。在研究海洋动物地理学上,棘皮动物常是很好的指标种。某些吞食性种类能够大量搬运腐败物质,能减少海底微生物的活动。某些钻石的种类对海岸线造成破坏。某些蛇尾类常是底栖鱼类的饵料。海星喜吃贝类,在贝类养殖上常是敌害。棘皮动物化石种类甚多,在地质学上是占有一定地位。有的石灰石地层全部由分解了的海百合骨骼构成。在实验胚胎学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海胆卵是很好的实验材料之一。某些棘皮动物具有毒腺或毒液,有可能通过研究发展成药物。人们从几种海参体内分离出的海参素和粘多糖还具有抗癌活性。
节肢动物门是动物中最大的一个门类,在目前已知的100多万种动物中,这个门就约占了85%。由于该门类动物的身体被分为头、胸、腹三部分,附肢分节,故名节肢动物。目前,在中国海域记录的节肢动物有4362种,约占中国海域全部海洋生物物种的1/2。
海南三强蟹
中华新尖额蟹
海洋中的节肢动物有肢口纲、海蜘蛛纲、昆虫纲和甲壳纲等四大类,其中甲壳纲是很重要的海洋生物类群,像我们平常喜爱吃的虾和蟹就属于这个纲的生物种类。
篦额尖额蟹
屠氏招潮蟹
豆光蟹
一、招潮蟹
招潮蟹
招潮蟹,足红色,身体深褐色。雄蟹的一螯很大,重量约可占到总体重的一半,而另一半却比步足还小。雌蟹则两螯均小,且大小相等。招潮蟹喜欢成群穴居海滩,以含有机碎屑的泥土为食。退潮时,在港湾、河口的泥滩上,常常可以看到许多奇异的蟹跑来跑去,忙忙碌碌,活跃非常。退潮时它们在泥滩上奔跑、觅食,涨潮时便迅速钻进洞穴中。由于这种蟹的活动同海水的涨潮、落潮密切相关,故名“招潮”或“望潮”蟹。
人们知道,海洋潮汐主要是由月球引力造成的,而潮汐的高低也受太阳引力的影响。看来招潮蟹既能根据太阳,又能根据月亮来校准自己的“时钟”。它们按太阳日改变颜色,同时又随潮汐涨落,也就是按太阳日来寻觅食物。它们在感到潮水即将涌来的10分钟之前,就会安全地藏在洞穴里了。
二、中国对虾
中国对虾
中国对虾,也称东方对虾。食底栖虾类、小型甲壳类和双壳类软体动物,以及其他各无脊椎动物的幼体,也食硅藻。栖息于浅海海底,常在泥沙上爬行。白天潜伏于泥沙内,夜晚活动于海水的中上层。主要分布于我国黄海、渤海以及朝鲜西部沿海。
三、关公蟹
关公蟹
生活在海洋中的蟹类,种类繁多,本领各异。有行走如飞的沙蟹、不付房租的寄居蟹、能上树的椰子蟹以及用一米多长的长腿支撑自己身体在海底爬行的高脚蟹等等。在众多的海蟹中,最奇特和最有传奇色彩的还要算是关公蟹。
关公蟹生活在浅海泥砂质海底,营底栖生活,是一种小型蟹类,它的甲壳宽只有3厘米左右,背、腹之间的距离很小,几乎没有什么厚度,所以蟹体显得特别薄。因为它背甲上面的沟纹像三国时期蜀国大将关公的脸谱———卧蚕眉、丹凤眼,因而在我国人们称之为关公蟹。
关公蟹有四对步足,后两对步足短小而且尖锐,呈剪刀状,能用这两对短小的步足抓住比自己躯体还要大的贝壳、石块或树叶等物背负在自己的背上,把自己的身体伪装起来,以此防御敌害。
关公蟹在日本的名字叫平家蟹。关于日本人叫它“平家蟹”的原因还有一段典故呢。据说,曾经有个平氏家族是日本有名的一门武士家族,1185年和源氏家族在獭户内海的檀之浦一战中,被源氏打败,平家武士们葬身大海。于是,日本人认为这种蟹就是平家武士们亡灵的化身,因为它背甲上面的沟纹正像一个怒气冲天的人的脸:两眼竖起,口成八字状,看上去带着深仇大恨的样子,又因为它们多生活在濒户内海,所以日本人称它为平家蟹。关于平家蟹的传说,至今在日本仍广为流传,甚至日本的自然科学书籍中,也叫这种蟹为平家蟹。
四、龙虾
龙 虾
龙虾,也称龙头虾、海虾、大虾、虾魁等。民间又俗称虾王。属于甲壳纲十足目龙虾科属动物。它头胸部较粗大,外壳坚硬,色彩斑斓,腹部短小,体长一般在20~40厘米之间,重0.5公斤上下,是虾类中最大的一类。最重的能达到5公斤以上,人称龙虾虎。
龙虾在世界各大洲都有分布,品种非常多,一般栖息于温暖海洋的近海海底或岸边。我国产的龙虾至少在8种以上。主要的有:中国龙虾,体形较大,呈橄榄色,产于广东沿海一带,产量也较大;波纹龙虾,色、形均和中国龙虾相似,产于南海近岸区;密毛龙虾,色形均同上两种,产于海南岛和西沙群岛;锦绣龙虾,有美丽五彩花纹,最大可达4~5公斤,产于浙江舟山群岛一带,产量不大。此外,还有日本龙虾、杂色龙虾、少刺龙虾、长足龙虾等,但产量都很少。
龙虾不但体型大而且肉很多,营养丰富,其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8.9克,尼克酸4.3毫克,维生素E3.58毫克,硒39.36微克,其他营养成分如磺、磷、铁等,含量也不低。我国对龙虾的烹制方法有许多。一般民间吃龙虾,多蒸或煮熟后剥壳取肉,再蘸姜醋等调味料食用。饭店、酒楼加工则复杂多了,常出肉后改刀成型入烹,菜品以广东、福建、海南多见,如“上汤火局龙虾”、“油泡龙虾球”、“蒜茸蒸龙虾”等等。但不管怎么烹制,有一点必须注意:吃之前必须剔去其屎肠(或称沙线),此处是其藏污纳垢部分,隐藏很多致病微生物,不小心吃下去的话很容易闹病。另外,还要注意“放尿”:虾腹朝下,扳起尾部,用一只筷子从近尾叶的底端插入其体内,再抽出筷子,会随之排出一道有异味的液体;如不去除,会影响其味道。
龙虾除可以做美味佳肴外,还有很高的食疗作用。据一些药书记载:龙虾肉味甘咸、性温,具有补肾壮阳、滋阴健胃的功效,可以治肾虚阳痿、神经衰弱、筋骨疼痛、皮肤搔痒等症。
五、鲎
鲎腹面观
鲎号称节肢动物中的活化石,属于海栖用鳃呼吸的节肢动物,因其附肢位于口的周围,故属肢口纲。鲎的身体像一个瓢,由头胸部、腹部和尾剑三部分组成。整个身体都被硬甲覆盖,背部圆突,腹部凹陷。在动物界中,像鲎这样4亿多年来,一直顽固地保持着古老面貌、拒不进化的现象是不多见的。这对人们今天来研究亿万年前生物的进化是一个很好的参考对象。
鲎在古生代的泥盆纪就已经出现了,并占据着统治地位。当时恐龙尚未崛起,原始鱼类也刚刚问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它同时代的一些动物,或则进化,或已灭绝,唯独鲎坚强的保存下来并保留其原始形态、古老的相貌,所以鲎有“活化石”之称。从它的胚胎发生过程来看,幼鲎酷似古生代寒武纪出现的三叶虫,所以鲎有可能是与三叶虫由共同祖先进化而来。
亿万年来,鲎一直在默默无闻地生长、发育、繁衍后代。长期以来人们只把它做为一种鲜美的海味来品尝它的肉、卵,别无他用。然而,到20世纪60年代初,人们发现鲎的眼睛很像一个地磁波接受器,能在光线昏暗的海底准确无误地捕捉食物,于是人们利用鲎眼做仿生对象,根据它的结构原理,研制设计出许多新仪器,至此,这一默默无闻的古老动物名声大噪,为世人所瞩目。
圆尾鲎是现存鲎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它平均体长为30厘米左右,体重平均在0.5公斤左右。过去的资料记载,我国沿海只有中国鲎一种。1984年广西海洋研究所的科学工作者,在调查我国沿海鲎资源的过程中,在南海北部湾沿岸浅海现了圆尾鲎。为此现今我国沿海已有中国鲎和圆尾鲎两种。
但是,圆尾鲎的肉不能食用,人们吃了之后会引起中毒乃至死亡。所以广西一带沿海渔民称它为鬼鲎仔。圆尾鲎在我国北部湾沿海的发现,不仅丰富了我国沿海鲎的种类,而且对进一步研究它的形态、生态和生理机能,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六、藤壶
当我们漫步海滨时,常常会看到岩石上一簇簇灰白色、有石灰质外壳的小动物,这些小动物就是节肢动物大家族中的又一分支,叫藤壶。由于藤壶的形状有点像马的牙齿,所以生活在海边的人们常叫它“马牙”。藤壶不但可以附着在礁石上,也能固着在船体上,任凭惊涛骇浪的打击也冲刷不掉。为什么它能这么牢牢地附着在岩礁和船体上呢?这是因为藤壶在每一次蜕皮后,就要分泌一圈粘性的藤壶初生胶,这种胶含有极强的粘着力。目前,藤壶的这种奇特胶着力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一旦开发成功,这种“藤壶粘合剂”,将会在水下抢险补漏工作中大显威力。
藤 壶
【知识链接】
节肢动物概述
节肢动物是属于动物界节肢动物门的一类无脊椎动物,数量占到动物总数的85%以上。
一、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
1.虫体左右对称:躯体和附肢(如足、触角、触须等)即是分节,又是对称结构。
2.体表骨骼化,由几丁质及无机盐硬化而成,内附肌肉,故称外骨骼。
3.循环系统开放式,体腔称为血腔,含有无色,或不同颜色的血淋巴。
4.发育过程中大都有蜕皮和变态现象。
二、与医学有关的节肢动物
危害人体健康的节肢动物分属以下5个纲。
(一)蛛形纲
虫体分头胸和腹两部或头胸腹愈合成躯体,有足4对,无触角。能传播疾病或引起疾病的有蜱、螨,能毒害人体的有蜘蛛和蝎子等。
(二)昆虫纲
虫体分头、胸、腹3部。头部有触角1对,胸部有足3对。能传播疾病或引起疾病的有蚊、蝇、白蛉、蠓、蚋、虻、蚤、虱、臭虫、蟑螂、锥蝽、桑毛虫、松毛虫、毒隐翅虫等。
蝎子
(三)甲壳纲
虫体分头胸部和腹部,有触角2对,步足5对,大多数种类水生,有些是蠕虫的中间宿主。例如淡水蟹或蝲蛄是并殖吸虫的第二中间宿主;淡水桡足类中的剑水蚤、镖水蚤是阔节裂头绦虫、曼氏迭宫绦虫、棘颚口线虫及麦地那龙线虫等的中间宿主。
(四)唇足纲
中华按蚊
剑水蚤
虫体窄长,腹背扁,多节,由头及若干形状相似的体节组成。头部有触角1对,每一体节各有足1对。第一体节有1对毒爪,螫人时,毒腺排出有毒物质伤害人体,如蜈蚣。
蜈蚣
(五)倍足纲
体呈长管形,多节,由头及若干形状相似的体节组成。头部有触角1对,除第一体节外,每节有足2对,所分泌的物质常引起皮肤过敏,如马陆。
三、节肢动物对人的危害
(一)直接危害
1.骚扰和吸血:蚊、白蛉、蠓、蚋、虻、蚤、臭虫、虱、蜱、螨等都能叮刺吸人的血,对我们造成骚扰,影响工作和睡眠。蚊虫在夏天一般2天吸血一次。有人做实验表明:臭虫一生可吸人血163次。非洲某些地区婴儿贫血就与臭虫吸血有关。
马陆
2.螫刺和毒害:某些节肢动物具有毒腺、毒毛或者它们的体液有毒,蜇刺人时会分泌毒液到人体内从而使人体受害。如蜈蚣、毒蜘蛛、蝎子等刺咬人以后,不仅会使人的被咬部位产生红、肿、痛,甚至会引起全身症状;桑毛虫、松毛虫的毒毛及毒液可引起皮炎、结膜炎等;松毛虫还可致骨关节疼痛,严重者可致骨关节畸形、功能障碍等;蠓、蚋、虻等叮刺人体后可出现红肿,甚至溃烂;硬蜱叮刺后唾液可使宿主出现蜱瘫痪;毒隐翅虫的体液接触皮肤可导致皮炎。
3.过敏反应:节肢动物的唾液、分泌物、排泄物和皮壳等都是异性蛋白,可引起人体过敏反应。如尘螨引起的哮喘、鼻炎等;粉螨、尘螨、革螨引起的螨性皮炎。蚊、蠓、蚤、臭虫等螫刺后也出现过敏。
4.寄生:蝇类幼虫寄生引起蝇蛆病,潜蚤寄生引起潜蚤病,疥螨寄生引起疥疮,蠕形螨寄生引起蠕形螨病,粉螨、跗线螨等侵入肺、肠、尿路引起肺螨病、肠螨病和尿螨病。
(二)间接危害
节肢动物携带的病原体会传播疾病。传播疾病的节肢动物称传播媒介或病媒节肢动物或病媒昆虫。由节肢动物传播的疾病称虫媒病。虫媒病的种类很多,其病原体有病毒、立克次体、细菌、螺旋体、原虫、蠕虫等。
我国重要虫媒病
(续表)
另外,根据节肢动物与病原体的关系,我们可以将节肢动物传播疾病的方式分为两类:
(1)机械性传播:这些节肢动物对病原体的传播只起一个媒介的作用。病原体附在节肢动物的体表、口器上或通过消化道散播,当节肢动物接触其他物体时,病原体会借机转入另一个宿主,形态和数量均不发生变化,但仍保持感染力。如蝇传播痢疾、伤寒、霍乱等。
(2)生物性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是指病原体在节肢动物体内经历了发育、增殖或发育和增殖的阶段,才能传播到新的宿主。对病原体来说,这种蜕变的过程是必需的。例如某些原虫和蠕虫,在节肢动物体内的发育构成生活史中必需的一环。待病原体发育至感染期或增殖至一定数量之后,才能传播。生物性传播只有某些种类的节肢动物才适合于某些种类病原体的发育或增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