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猿向人类进化的历程
前面我们讲到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变,古猿从树上到了地面,在新的环境里,为了生存,古猿艰难地劳动着,当他们在劳动中制造出第一件石器时,猿就变成了人,人类的历史从此开始。但这时的人,我们称之为猿人,他们的体质和我们今天现代人还有很大差别,他们的体质还在继续向前发展。古代的猿人向现代人进化中,人的特征的逐步形成是十分漫长的。
一、人的特征和动物的区别
在前面,我们曾谈到人也是一种动物,人和其他动物在身体构造、生理功能各方面有许多相同或相似之处。但人又并不是普通的动物,人和一般动物有着明显的区别。
首先,人是直立行走。这是人不同于动物的最显著的特征。
由于直立行走带来了许多体质的变化。由于直立行走,人的许多内脏器官压在骨盆上,在历史过程中,人的骨盆的构造改变了,充分表现为盆状,脊柱跟头颅的连接也另有特点,人的头颅接在脊柱的上方。
由于两脚行走,人的手足分工,手从行走的功能中解放出来,成为劳动的器官,劳动使人手日益灵活。这是任何动物即使是类人猿也远远不及的。
人手之所以灵活表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人的大拇指长而有力。就大拇指长度与整个手掌长度相比,大猩猩的大拇指占手总长的50%,黑猩猩的为47%,猩猩的为44%,长臂猿的为54%,所有类人猿的大拇指都不超过四指的基部,而人的大拇指却远远超过其他灵长类动物,为整个手掌长度的68%,超过其余四指的基部。大拇指长了,手才可能灵活。
第二,人手有握力。因为大拇指长了,与其他指头对握,产生了更大的握力和更多样的能力。并且,在人手的附在第一掌骨上的大鱼际肌非常发达,可以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这样可以握住工具。而猿类的大鱼际肌弱软无力,在手的灵活中,大拇指起重要作用,所以古代战争中,抓到了俘虏,常常砍去他们的大拇指,以防止他们重新拿起武器。
第三,人手掌转动灵活。我们的手翻转起来极为自如,俗话说“易如反掌”,然而让猿作“反掌”动作却非常困难。
人的直立行走使人的后肢也不同于其他动物,如人的前肢比后肢短,类人猿的前肢比后肢长;人脚的大拇趾发达,和其他趾并列排在一起,脚板平放,底面作弓形,便于载重和疾走。而类人猿的“手”和脚没有什么显著的变化,他们的脚仍旧适宜于抓握。
其次,人的脑很发达,这是任何动物都无法相比的。
人的脑容量大。一般为1200~1500毫升,体积上超过了其他灵长类,如黑猩猩的脑容量只有350~450毫升。脑的大小差异,从动物进化来说,就是智力差异的物质基础。
人脑的构造复杂。人脑由大脑、小脑、延脑等构成,大脑的表层叫做大脑皮层,这里有管高级神经活动的许多中心,人的大脑皮层有许多褶纹,这大大增加了面积,增加了神经细胞的数目,从而使人的大脑皮层最发达。而且人的大脑皮层分成许多区,专管身体各种活动,人的大脑皮层各分区在比例上不同于任何动物,而且出现了在动物里看不见的分区。比如,人的大脑皮层管手的活动的“手区”发达了,管语言的“语言区”扩大了,管抽象思维的分区也占了相当大的面积,这超过了任何动物。
第三,人会说话。这是动物界独一无二的现象。
在整个动物界,虽然大多数动物都能发声,有些动物也能用不同的叫声来表达感情,但并不会说话,即使黑猩猩高兴时会露出笑脸,悲伤时会流下眼泪,但他们也不会用语言表达他们的情感。有人可能会说:鹦鹉也会说话。但我们知道鹦鹉只是模仿人说简单的话,它并不理解话的含义,更不会有意识说话,所谓“鹦鹉学舌”,只有人有复杂的语言,全世界各民族,不论人多人少,都有自己的语言,有丰富的词汇,有惊人的表达能力,能表达人的各种情感、各种思想。
二、直立行走和手脚的分工
上面讲了人的显著特征是直立行走,这个本领是怎么来的呢?这与古猿生活环境的改变有着密切的关系。
古猿从树上到了地面,最早主要吃植物根块,这必须去刨。怎么刨呢?过去在树上往往是前肢攀援,后肢能灵活地抓到小鸟,但到了地面,无东西可攀援,自然用后肢支撑身体,前肢去刨根块,前肢自然刨不开,就拿起身边一些自然工具如石块、木棍去刨。
到地面,遇到了更多的猛兽,怎么办?既没有尖利的爪牙来自卫,又难以以快跑来躲避,过去本能地爬到树上躲避,现在地面树木越来越少,无处可躲,求生的本能使他们用前肢挥着树枝,抛掷石头,大喊大叫,把猛兽吓跑。
南方古猿依靠集体力量,依靠手,利用天然的石块、树枝去御敌,去寻食。
古猿使用自然工具是生存斗争的需要,在这斗争中,猿自身经过漫长艰巨的历程,前后肢在慢慢变化着。
最初树上的古猿骨骼关节比较灵活,这便于树上活动;到了地上,太灵活了就站不稳了,但为了生存,前肢要寻找食物,要御敌,迫使后肢支撑身体站立,站不住,再站,反反复复,坚持不懈,知难而进,历尽艰辛,终于脱胎换骨,前后肢骨胳分化越来越明显。在地面上使用天然工具与骨骼的变化互为促进:脚趾缩短些了,脚板长得宽阔些了,这就能够更好地支持全身的重量。慢慢,古猿的下肢由“活”变“死”,站不住变成站得住了。古猿开始蹒跚地走了,在这过程中,胸部也逐渐发达起来,腹部底下的骨盆长得大些了,更加像个盆。以后就能挺直身子,昂着头走路了。
古猿能直立行走了,随着下肢能力的变化,上肢随之得到了更大程度的自由,上肢发展为制造工具、使用工具的手,下肢则用来行走,手脚正式分工。这为猿以后更频繁地从事真正意义上的劳动创造了条件。
三、制造工具和手的进化
手脚分工了,手成为专门劳动的器官,我们今天的人能如此灵巧从事各种复杂的劳动:能制造精密的仪器,能从事复杂的外科手术,能绘出精美的图画,能弹奏出美妙的乐曲等等。这种结果并不是古猿手足一分工就这样的,而是在手足分工后,人类的祖先在同大自然搏斗过程中,经过上千万年的劳动慢慢进化而来的。恩格斯就说过:“手,是劳动的器官,也是劳动的产物。”
人类的祖先是如何开始真正意义上的劳动的呢?是怎样制造第一件石器的呢?
我们上面已谈过猿从树上到地面后,为生存已开始使用天然工具寻觅食物、御敌,在这过程中,可吃的植物性食物逐渐减少,尤其是干旱或冬季就更严重了,因此人类祖先就慢慢开始去寻找肉类食物。
我们可以这样推想:几百万年前的草原上,一只猛兽如老虎、狮子之类咬死了一头鹿,吃饱之后留下了残尸,而这时一群猿也许正饥肠辘辘,就被这残尸引过去了,它们围着残尸转着,嗅着,舔着,最后也学着猛兽的样子用嘴去吃鹿肉,它们发现这肉可以充饥,而且味道也还可以。
它们尝到了甜头,以后就在草原上寻找残尸,渐渐古猿越来越习惯用肉食来弥补素食的不足,后来,它们就不仅等待猛兽的残食,而且开始尝试着自己捕杀大动物。如有一天,它们发现一匹马,于是群体出动,有的手拿木棍,有的手拿石块(当然仍然是天然的),大喊大叫把马包围起来,把马打死,大家饱餐一顿。
随着我们祖先越来越多地吃肉,他们的身体特别是脑子,得到了较好的养料,因为动物含的蛋白质比植物含的蛋白质更适合于人体的营养需要。因此我们的祖先渐渐变得比以前聪明了,这为它们用手去制造工具起了内在推动作用。
在捕食大动物过程中,我们的祖先越来越感到天然工具不够用了。如捕猎大动物需用大木棒,而砍伐大树需要用大石头,切割兽肉要用锐利的石片。但古猿生存的地方,并不一定随时随地有那么多合适的“工具”,如一群古猿生活在河滩边,周围尽是被河水冲圆的鹅卵石,显然用它来切割东西就不行了。对它们来说,有棱有角的石块、石片是最有用的,然而在大自然中,现成的是有限的。
怎么办?慢慢,它们模仿用石头去敲打坚果的办法,用一块石头去敲打另一块石头。也许第一次失败了,再来一次,反反复复,终于在敲碎的一堆石块中找到一些合适的工具,如尖利的石块石片。
第一件劳动工具——石器制造出来了,这是一件具有标志性意义的事,它标志着人类出现了。
当然,这时通过敲打而制成的石器是很粗糙的,并且每一块形状也不一样。像北京人的洞穴里发现的10万件石器都是这样的石器,考古学上称之为旧石器。
北京人制造的石器
1.砾石砍砸器 2.脉石英尖状器 3.燧石刮削器 4.燧石尖状器
旧石器成了人类重要的劳动工具,我们的祖先使用这种简单粗糙的石器与大自然搏斗着,艰难地生活着。经过几百万年的磨炼,人类开始用一块石头在另一块石头上磨,按照自己的意愿磨出细长的、方片的、尖利的石器,这种经磨制而成的石器比较精细,考古学上称之为新石器。我国的距今一万八千年的山顶洞人已经会磨制石器,但山顶洞人主要的工具仍是旧石器,到距今六七千年时,北京人普遍使用新石器了。
母系氏族繁荣时期的石器
石器出现后,石器又会产生新的工具,它可以造出一根削尖的木棍,又可以造出一件骨器或角器。而石器和骨器彼此合作,利用兽皮做材料缝制出一件原始皮衣。
用尖利的石头、骨头、角和木棍又可以制出一支长矛。
长矛的出现是一件大事,在当时长矛是更高一级的武器,它把尖石块和木棍两方面的优点综合在一起,使长长的“手”上长着尖利的“牙齿”。而且这种“手”如果打断了,可以换上新的,这“牙齿”如果磨损了,不能再用了,可以换上新的。
有了长矛,人类就可以更好地制服像虎、熊这样的猛兽,减少猛兽对自己的伤害,提高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在劳动的过程中,人类渐渐知道长矛的另一用法——投掷,这样可以从远处袭击野兽,捕捉更多的猎物,人类的食物增加了。
但投矛也有缺点,如投得不够远,不够有力,对小动物也不易投准。劳动中,人类逐渐学会利用一条狭长的竹片或有弹性的树条和绳子(植物纤维做成)制造出一个弧形的东西,这就是弓,那绳子就是弦,用削尖的小树枝或小石块安在弦上,用力拉弦,就可以把削尖的小树枝或小石块弹射出去,这就是箭。
从此,弓箭成为人类祖先的最重要的工具,它的出现是又一件大事,它使人手“长”得更长,更有力了。从此,人类的食物有了更多的来源。
同时,人在劳动、生活中学会制造陶器,这也是历史上一件大事。
手制造的工具由简单到复杂,由一种到许多种,从旧石器到新石器,到长矛、弓箭的出现,陶器的产生,无一不是手的杰作,所以说人手是劳动的器官。同时劳动、制造工具也改造着人的手,使它更加适应新的生活方式,人的大拇指长得比古猿长了,占整个手掌的68%,从而更灵活,而且也更有力了,因为在劳动中,人手的附在第一掌骨的大鱼际肌非常发达,可以形成一个有力的拳头,其他四个手指也变得灵活了;手掌转动更加灵活,因为制造工具、劳动使手与臂相连处骨骼和肌肉所能转动的角度增大了。
这样,手就变得更加适宜制造工具和使用工具了。于是,猿人的手就逐步进化成我们今天的手了。
四、语言的形成
劳动使人手进化了,同时也使人类语言产生。
劳动是如何促使人开口说话的呢?
首先,劳动使人有了一个功能齐全的发育器官,有一个发达的能够指挥讲话和分析声音的脑子。
从猿到人的进化过程中,由于劳动而推动发音器官一点一滴慢慢进化,古猿从树上到树下,由四肢着地行走到直立行走,肺部得到发展,肺活量越来越大,下须骨由猿的“V”形发展到人的更适于存气的“U”形,声道角逐渐由猿的142°缩小到今天的99°。人直立后,舌头的后1/3下降到咽喉,变为舌根,这1/3的固定,对另外2/3的灵活,作用很大,并且舌头的长度变得短些了。这一切为人开口说话创造了物质基础。
同时猿人在劳动中迫切需要说话。
恩格斯曾说过,猿人“已经到了彼此间有些话非说不可的地步了”。在猿人的群居生活中,由于劳动逐渐复杂,群居逐渐扩大,猿人迫切需要进行交流,互通信息,以便更好地劳动。例如,当一个猿人发现某处有兽群,他迫切需要通知伙伴,当大家一起围捕猎物时,他们迫切需要商量一下彼此如何配合才能尽快抓到猎物;当一个老猿掌握了制造先进工具的技术时,他想把这种技术传授到下一代,而下一代尤其需要向长者学习好技术。所以这就迫切需要开口说话,猿人已到了有话非说不可的时候了。在语言产生之前,技术的传递是靠人身传,所以极易失传,这也是旧石器时代经历二三百万年漫长历史的重要原因。
所以说劳动迫使人必须开口说出自己的意愿。刚开始可能只会说一个字或几个字,然而语言一经产生,就在劳动中发展起来了,成为人类思维、交流的工具。
语言产生后也帮助劳动的发展,因为有了语言,传授和交流劳动经验就成为可能了。从此,人类在劳动中所获取的经验不会随个体死亡而化为乌有,而是一代一代传递下去。人类文化、科学、技术的积淀因而越来越丰富,导致人类历史和人类以越来越快的速度向前发展。
五、大脑向人类的进化
今天,我们都知道,人类有一个非常发达的头脑。正是因为有了这发达的头脑,才创造出今天如此辉煌灿烂的物质和精神文明。人类高度发达的大脑与人类高超的语言能力一样,也不是天生的,而是由猿脑逐渐进化来的,那么是什么力量推动大脑进化的呢?
首先是劳动,然后是语言和劳动一起,推动着人脑的进化。
劳动使人身体构造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头部逐渐由前倾变为垂直,这为脑子进一步扩大为球形创造了条件。手的劳动提供了愈来愈多的丰富食物,尤其火的使用,猿人能吃到烤熟的食物,人体得到了易于消化吸收的动植物蛋白,使脑髓得到比过去多得多的营养,因此脑量不断扩大。
在劳动中,手日益灵巧,手指的触觉逐渐完善,手的发展、活动刺激着大脑神经。因为手里有无数神经的纤维,它们分布在肌肉里,控制手的动作,它们组成一条条神经,经过脊椎骨里的脊髓,通到脑子。通过神经,脑子控制着手的活动;通过神经,手的各种活动会刺激脑子,促进脑子的发育。
同时,劳动也促使脑子积极思考。因为劳动中会遇到很多困难,也会遇到许多技巧性问题,这一切都需要大脑进行思考,想出对策,想出巧技。如在制造石器过程中要思考怎样敲打能得到一件尖利的工具;在打猎时,想怎样能把一头牛活捉;杀动物时,思考怎样剥才能得到一张完整的兽皮等等,这一切都不断刺激着大脑的发展。
除了劳动,在大脑的发展中起重要作用的还有语言。语言是思想的表达方式,而思想是大脑的功能,语言的发展自然促进大脑的进化。
有了语言后,人脑从外界获得的信息的原材料大大增加了,大量的信息原材料进来之后,首先要在大脑里有一个庞大的记忆库,于是,在这种需求的刺激下,大脑中的颞叶增大了。大量信息的原材料半成品进入大脑后,还需要经过一个加工过程,留下有用的,剔去无用的,而要处理这些数量巨大的混乱的原始材料,就需要大脑有功能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这就必然刺激大脑不断改进,扩大这方面功能。
语言对大脑的影响,还可以从大脑各区中语言区所占大小比例中看出来。如人因为用嘴说话,所以大脑里与嘴相联系的大脑皮层运动区特别大,而人说话又主要用嘴里的舌头,所以大脑与舌头相联系的区域又是嘴里最大的。大脑的语言区多在大脑额叶,随着人类语言的发展,人类大脑中的额叶面积也迅速扩大,额叶表面积占脑总面积比例也不断扩大,猿类为17%~20%,早期智人为21%~25%,晚期智人为27%,现代人为28%~31%。
所以说劳动和语言是推动人脑进化的动力,同时,发达的大脑反过来促进劳动能力和语言能力的提高。
劳动、语言、大脑这几个环节是在互相影响、互相作用中发展的。
六、现代人的形成
上面讲了,人类出现后,通过劳动改造着自身结构,刺激语言产生,促进大脑的发展,在这进化过程中,现代人逐渐形成了。这是一个漫长的进化过程,经历了四个阶段,大约二三百万年的时间,下面综述一下现代人的形成过程。
古猿头像
(一)早期猿人
我们已讲过当古猿制造出第一件石器时,人类就诞生了。这是第一批人类,是早期猿人,生活在距今300万年至200万~150万年前。迄今发现的最古老的猿人是在东非发现的,后来在其他地方也发现不少早期猿人,如我国的元谋人。据考古研究,早期猿人过着约10人一组的群居生活,因为人少,在当时无法抵御猛兽,人太多又难以在他们有限的活动范围内获取勉强够吃的东西。他们的生活主要靠采集,也会捕捉比较大的动物如鹿、羊之类的来吃。
早期猿人的体质特征是:直立行走,手有一定的握力,能够制造粗糙的石器,脑子比较小,平均脑容量只有550毫升,脸部特征基本还是猿脸。
(二)晚期猿人
早期猿人进一步发展成为晚期猿人,又叫直立人,我国习惯上称猿人。关于晚期猿人的资科比较多,在欧、亚、非三洲都有发现,其生存年代大约是200万~150万年前至二三十万年前。
最早发现的是印尼爪哇猿人,而轰动世界的晚期猿人则是我国北京周口店龙骨山发现的北京猿人,我们习惯称北京人。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掘了大量猿人骨骼化石,尤其重要的发现了完整的头盖骨。
根据研究,知道北京人前肢的发展较其他躯体部分更接近人类,但北京人头部和下肢还较多地保留猿的特征。如北京人额头低平,脑壳比较粗厚,眉脊相当突出,吻部向前伸,没有下颌。可见在人类躯体进化中,手是最先向现代人方向发展的。
从北京人遗址发现6米厚灰烬可以断定北京人已会使用火(这时用的还是自然火),从而吃到熟食,为大脑发展提供了更适合的营养,北京人脑的褶纹比爪哇猿人更复杂,脑容量平均达1059毫升,是早期猿人的2倍。
(三)早期智人
到距今约20万年前,人类体质由晚期猿人发展进入了早期智人阶段,早期智人也叫古人,又由于最早发现的早期智人化石是在德国的尼安德特河谷,所以也称“尼安德特人”。早期智人分布很广,亚、非、欧洲许多地方都发现了化石,我国最著名的是广东马坝人、山西丁村人等。
早期智人能制造比较复杂的工具了,他们有许多种类的石器,如我国丁村人遗址发现有多边砍砸器,有大三棱尖状器,还有作为投掷武器用的石球等。他们制造石器的技术比猿人有了显著提高,加工也更加精细,但他们还不会把石器磨光。他们已知道利用兽皮做件粗糙的衣服,不再像猿人那样赤身裸体了。他们也已经会人工取火。
从早期智人遗址发现的化石研究可知他们体质特征如下:前额比猿人高,眉脊发达,眼眶深而成圆形,已经有了下颌,但还不很明显,下腿骨比上腿骨短,手很粗大,能大大张开,但大拇指还不是十分灵活。头颅骨变薄,脑容量约为1100~1600毫升,平均为1350毫升,比晚期猿人大得多,但脑形及褶纹不及现代人发达。总之,比猿人更接近现代人。
(四)晚期智人
早期智人继续发展,他们适应着生活的种种需要,不断制造出新的工具,复杂的劳动促使他们体质继续向前发展。距今5万年至1万年,早期智人发展为晚期智人。晚期智人也叫新人。
晚期智人在体质上与形态上已经逐渐消失了猿人遗留下的原始性,与我们今天现代人已经看不出什么区别。
晚期智人分布更广,在亚、非、欧、美、大洋洲都发现了其化石,并且,黑、黄、白不同人种也已经形成了。
我国发现的最典型的晚期智人是山顶洞人,他们生活在北京人遗址顶部的山洞里。
从发掘的头骨和其他骨化石来看,他们跟现代人在体质上已没有多大区别,如他们的前额已经升起很多,眉脊不怎么突出,吻部后缩了,下颌完全出现了,脑容量已平均达到1400毫升,和现代人完全一致。
山顶洞人具有蒙古人种的特征,完全有理由认为他们就是蒙古人种的分支,中国现代人的直接祖先。
总之,晚期智人与现代人在体质方面已没有什么差别,如果说还有区别的话,那主要在文化的高低、劳动力的高低,而劳动力水平、文化水平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提高的。
从猿到人,经过了1000多万年漫长的历程,在生存斗争中,当古猿制造出第一件石器时就标志着人类诞生了,这时还是猿人,又经过二三百万年的劳动,不断改造着人类祖先的体质,终于到距今1万年前,现代人完全形成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