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打仗的蚂蚁
蚂蚁是集群昆虫,过的是群体生活,它们各自都有自己的家。大多数蚂蚁的家是在地面以下的,在那里它们不易找到丰富的食物。
当天气晴暖的时候,我们常常看到一队队蚂蚁在地面上忙碌地爬行。若仔细观察,或你在它前方撒上一些面包屑时,你就会看到:当它们抵达食物所在地时,就开始搬运你为它们准备的美味了。若一只蚂蚁搬不动时,就会有两只、三只、或更多的蚂蚁一起上来,共同搬运。当它们得到食物后,除了充饥外,还会顺着它们的来路秩序井然地爬回它们的家里,将食物拖回贮存,供以后美餐。如果中途不发生意外的话,它们一般都能安全地回到家里。难道蚂蚁能认识路吗?它们就不会有迷路的时候吗?据实验证明,蚂蚁不但视觉极为敏锐,它们还可依靠嗅觉来辨认归途。
不信,你可试一试,在它们取食的路上,你用手指划一些线,看它们是否能沿来路顺利地回家。
有时你在观察一群蚂蚁搬食或运土,若有另一群蚂蚁与它们相遇时,常常会看到,两群蚂蚁竟然大动干戈、互相厮杀,战斗好不激烈。为什么蚂蚁会打仗呢?有人做过这样一个实验:把一只蚂蚁与另一窝的蚂蚁放在一起,当它们的触角一接触,就立刻厮杀起来。但如果把同一窝的两只蚂蚁放在一起时,它们不但不厮杀,反而表现得十分友好。原来,不同窝的蚂蚁身上有着不同的气味。而蚂蚁的嗅觉又极敏锐。当它们一旦嗅出对方不是自己家族的成员时,在本能的驱使下,就会通过厮杀“保卫”自己的家园。如果把异窝蚂蚁放在一起,把其中一窝用水洗掉它们身上的特殊气味,两军大战就会因没有气味而避免。若是把同窝蚂蚁中一只的身上喷些香水,把它再放回蚂蚁群中,虽是自己“人”,但因气味的不同也会被驱逐出境或被打死。这是蚂蚁长期进化过程中的一种集群适应。
蜜蜂、蚂蚁都是过社会生活的昆虫。因此有人称它们为集群昆虫或社会昆虫。一群蜂中只有一只蜂王,一群蚁中只有一只蚁后。蜂王或蚁后是蜂群或蚁群中唯一能产卵来延续后代的个体,因此有人说,蜂王或蚁后是活的产卵机器。
就拿蜂王来说吧。由于在蜂群这个昆虫社会中,仅有蜂王是可以产卵延续后代的。工蜂就用特殊的食物来喂养它,这种物质就是蜂王浆。这样蜂王长得肥肥胖胖。由于王浆营养丰富,使蜂王能产极多的卵,这对维持强大的蜂群是十分有益的。蜂王很少飞出蜂巢,因而遇到敌害的机会很少,偶受外敌侵袭,工蜂就会竭力保护它,使它不受伤害。优越的生活条件和特殊的作用,使蜂王长得比工蜂大,体长约为工蜂的两倍,体重约为工蜂的2.8倍。这种得天独厚的条件,使蜂王寿命一般可达五、六年,甚至十几年。
在蚂蚁的社会中,蚁后也有其特殊的地位和待遇,因而它的寿命可长达10年以上。
一只蚂蚁死在窝里,几只同窝的蚂蚁把它拖出窝外,走了一段路,它们把尸体放在地上,然后把尸体埋起来。蚂蚁为什么千千万万代遗留下来这种“土葬”方式一直是个谜。
蚂蚁过着群居生活,它们个体之间怎样互相说话、互相联系呢?原来它们是用嗅觉说话的。
蚂蚁头上有两种触角,这就是它们的“鼻子”,能分辨各种不同的气味。当一只蚂蚁碰到一块食物,就会拖运回窝里,如果这块食物过重,它会回巢报信,回巢后用触角碰碰巢里的蚂蚁的触角,告诉它外边有食物。这时一群蚂蚁会跟随报信的蚂蚁出洞,像一队士兵一样,排成纵队,一直走到食物的周围。原来报信的蚂蚁在回窝的路上从肛门里排出一种外激素,边走边排放,这种外激素起了“路标”的作用,因此从窝里出来的蚂蚁闻到外激素的气味就顺着“路标”找到食物。大家一起搬运食物返回窝里去,蚂蚁的这种外激素能起到路标的作用,传递信息,科学家就把它叫做“示踪信息素”。蚂蚁靠嗅觉来说话,有时也会发生误会。一只蚂蚁死在窝内,发出难闻的臭味,这种尸臭会使蚂蚁再闻不到其他嗅觉信息,同伴们一闻到尸臭就要把尸体抬出窝外埋葬掉。如果一只活蚂蚁身上沾染了浓厚的尸臭,同伴们也会把它拖出去活埋,因为蚂蚁只能辨别香臭而不辨死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