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污染
环境污染主要是指各种生物的生存环境中充满各种污染物质,威胁着生物多样性存在和发展。
污染物质主要来自工业“三废”、生活污水、垃圾、汽车尾气、轮船失油和油污、放射性物质以及农药和化肥等。这些物质都是人类生产和生活过程的产物,数量巨大,引起了大量物种灭绝或濒临灭绝。
污染物对陆地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危害陆地生物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大气中的二氧化硫、飘尘及其中的重金属铅、镉等。此外,大量喷撒杀虫剂和除草剂,也对陆地生物多样性造成严重危害。
二氧化硫和酸雨
所有含硫燃料燃烧时,都产生二氧化硫。一吨煤中含有5~50千克的硫磺,一吨石油也有3~50千克硫磺。这些硫磺燃烧时,变成约2倍于硫磺的二氧化硫排入大气。一个火力发电站,如果每昼夜烧煤4500吨,按含硫3%计算,二氧化硫排放量可达270吨。因而工业排放废气和民用燃料的燃烧,是二氧化硫的主要来源。
大气中的二氧化硫在强光照射下,进行光化学氧化作用,产生直径为0.19~0.45微米的硫酸雾。硫酸雾在空气中凝聚增大,遇到水汽就以酸雨(亚硫酸)的形式降落。此外,进入大气中的硫和氮氧化物,可变成硫酸和硝酸,这些强酸在雨水中也使雨水酸碱度(pH值)下降。一般将酸碱度小于5.6的雨雪称为酸性降水,所以进入大气的二氧化硫和硫,都会导致酸雨的形成。
二氧化硫、硫酸雾和酸雨对陆地生物多样性危害很大,可使整片的森林、农田变成一片荒芜。即使是1%浓度的二氧化硫,就能使棉花、小麦和豌豆等农作物明显减产。硫酸雾的毒性比二氧化硫大10倍。硫酸雾和酸雨对植物有直接灼伤作用,能引起植物大片死亡,例如,在我国四川的峨嵋山顶,大片冷杉慢慢死亡,经研究,发现是酸雨为害的结果。酸雨落到地面和水中,毒化了土壤和水质,使土壤pH值降低,变成酸性或强酸性土,从而抑制土壤中硝化细菌和固氮细菌等大量微生物活动,严重时会引起土壤微生物的大量死亡。
光化学烟雾
光化学烟雾是一种次生污染物,它是由石油燃烧和汽车尾气等排出的氮氧化物和碳化氢,经太阳光紫外线照射而生成的浅蓝色烟雾,主要成分有臭氧、醛类、过氧乙酰基、硝酸酯、烷基硝酸盐等。其中,臭氧占90%。
光化学烟雾对动物植物都是极其有害的,它破坏植物体的结构,刺激动物产生病变,并最终导致动物死亡。尤其是当光化学烟雾中的臭氧与二氧化硫共同存在时,对动植物的危害更为严重。
农药
农药曾被作为现代化农业的四大支柱之一,在防治农业病虫害、消除杂草、灭鼠灭蝇等方面应用相当广泛,对农业增产起了一定作用。近年来,世界上农药的用量逐年增加,估计目前每年已超过100万吨。
但是,大量喷撒农药,对森林、草原和农田带来了严重危害。喷撒农药从两个方面危害陆地生物多样性。一方面是直接接触农药引起急性中毒。农药不仅杀死了病菌、害虫、鼠类和杂草,同时也伤害了一些有益的动物。另一方面是长期潜移默化的慢性中毒。一些不易分解的农药残留在农作物、土壤、牧草中,沿着食物链转移、浓缩和富集,即使残留量很少也会危害各类生物。例如,大量使用DDT、六六六等杀虫剂后,这些杀虫剂经过植物的茎叶和根系进入植物体,在体内积累起来,经过食草的动物吃草,食肉动物吃食草动物,杀虫剂便逐级浓缩。又如,喷撒的杀虫剂落入地面后,经过蚯蚓吃土壤有机物,小鸡吃蚯蚓,鹰吃小鸡,杀虫剂逐级浓缩。这种通过食物链加以浓缩的过程,叫做“富集”。食物链的营养级越高,富集能力越强,杀虫剂在体内积累得越多,被危害的程度就越大。
污染物对湿地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危害湿地生物的污染,主要有化肥、农药、工业废水及放射性元素等。
化肥
施于农田中的化肥,一部分被农作物吸收利用,另一部分通过灌渠或地表径流汇集于江河湖沼,使水域中含有大量的可溶性氮和磷的化合物。高浓度养分刺激水域中许多浮游植物如蓝藻和硅藻大量繁殖,过度生长,整个水面被藻类覆盖。藻类死后,沉积于水底,微生物分解这些藻类遗体时,消耗水底大量的溶解氧,导致鱼类因缺氧而大批死亡。当水中的溶解氧被耗尽以后,便转为无氧分解,产生大量的硫化氢气体,散发出恶臭气味。就这样,一个生机勃勃、清澈的湖泊,在化肥的作用下逐渐变成了一个生命停止了的死湖。
工业废水
工业废水中含有大量有毒物质,如2,4-滴、铅、镉、汞等,如果不加以处理和回收,直接流入江河湖泊或用于灌溉稻田,都会造成严重污染,危害水生生物和人类。例如大家熟知的日本骨痛病,就是日本富山县神通川一带,工业废水中的镉污染了水稻田,镉在水稻谷粒中富集浓缩,人们长期吃了这种超标的镉米之后,侵入骨质,引起一种极为痛苦的污染病。
农药
向农田、森林和草原大量喷撒农药,经过风雨和径流汇入江河,最后汇集于湖泊沼泽之中,造成严重污染。
农药污染湖泊沼泽后,除了直接杀死各种水生生物外,还通过食物链浓缩富集,使各种生物慢性中毒和死亡。其富集过程与上面提到的陆生生物富集情况基本相同。
例如,湖泊水中DDT浓度只有0.000003微克/克(百万分之0.000003),经湖泊浮游生物吸收后,在游动物体内富集到0.04微克/克(富集1.3万倍),小鱼捕食浮游动物后,体内为0.5微克/克(富集14万倍),大鱼再吃小鱼,DDT在大鱼体内进一步富集,浓度增加到2.0微克/克(富集57万倍),如果大鱼被水鸟所吞食,体内DDT浓度又增到25微克/克(富集858万倍)(如图)。由此可见,农药喷撒时浓度很低是无害的,但经过食物链转移、浓缩,最后到达高位营养级的肉食动物,可以富集上千万倍。不言而喻,人要是吃了这些鱼或水鸟,将会受到很大的危害。
湖泊生态系统对农药的富集
污染物对海洋生物多样性的危害
危害海洋生物的污染物主要有工业废水、生活污水和石油,其中以石油的危害最为突出。
随着石油和石油产品的用量急剧增加,以及海运规模日益扩大,海水被石油污染的情况日趋严重。石油污染多集中在海港、河口及沿海大陆架的浅海带,这里恰恰是海洋生物最多的地方,因此,它的危害性也就更加突出。
据估测,全世界由于各种原因每年倾注到海洋的石油有200万至1000万吨。我国沿海石油污染也比较严重。由于石油的比重小于海水,因而散到水中的石油飘浮在水面上,形成一层均匀的油膜,使海洋与大气隔绝,影响海水与大气之间的气体交换。油膜还阻碍阳光射入,影响浮游植物与海底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造成海洋植物的减少,又影响以它们为生的浮游动物和鱼虾的生存。而且海洋植物是海洋甚至整个地球氧气的主要供应者,它们供应的氧气占地球总供氧量的70%,由于海面油膜造成海洋植物的大量死亡,必然减少氧气的来源,影响整个生物圈的氧循环。
石油油膜对海鸟的危害更大,由于油斑的引诱,海鸟常常误落海中,它们的羽毛被石油浸污后,或因丧失浮力而沉落,或因羽毛中的空气被排出,失去防寒能力而被冻死。因石油污染造成海鸟死亡的数字,每年高达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只。
石油污染还引起了海洋中鱼卵和幼鱼的不正常发育。当水面的油膜因不断挥发,体积缩小比重增大时,会和海中其他悬浮物一起凝聚下沉,造成海底污染。许多底栖软体动物,由于石油氧化,消耗海底大量氧气,或因石油堵塞它们的出水管和入水管而窒息死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