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变的瞳孔
如果没有一定形式的保护,突然遇到极亮的光照,灵敏眼睛的一切优点就发挥不了什么作用。所以人们往往喜欢戴墨镜来保护自己的眼睛,防止眼睛受强光照射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强光将破坏视杆中的化学物质,光线越强,时间越长,破坏就越厉害,从而恢复到原来状态所需的时间也就越长,这在野生动物中甚至可能造成致命的危险。
渗到反光组织里的许多保护性色素对防止强光是十分必需的。当光线较强时,瞳孔的收缩是防护的第一线。瞳孔是位于有色虹膜中央的一个孔,光线通过它射到视网膜。它像照相机的光圈,瞳孔的直径缩小一半,光的通透量大约减少到四分之一。如果我们对着镜子观察,当强光照射眼睛时,就可看到瞳孔的收缩。可以推算出,如果瞳孔直径由8mm缩小到2mm,光的通透量只有未收缩时的6%。
人的瞳孔收缩是有极限的,和夜间动物相比,收缩速度也很慢。猫头鹰的瞳孔对光反应所产生缩小和散大的时间仅是人的一半。做一个简便的实验,在鱼缸里养一只章鱼,并装一盏明亮的闪光灯。随着灯光的闪现和熄灭,可明显地看到章鱼的瞳孔在迅速地收缩和散大。
大多数动物的瞳孔是圆形的,这可能是动物界中最多的瞳孔形状。在夜间它们开得很大,而在光线强烈的白天,有些动物的瞳孔几乎收缩成一个针尖那么大的小孔。但这还不算小,例如鱼类为适应其在夜间觅食,发展了比较灵敏的视网膜,但当它们在白天游到明亮的水面时,用小圆形的瞳孔来保护视网膜显然是不够的,因而它们需要由一束环形肌所组成的结构把瞳孔收缩到最小限度,以致像紧闭的门缝一样。大多数动物都具有这种类型的瞳孔,根据它们的需要,这条缝可能是垂直的,也可能是水平的或斜的。
在强光和弱光两种情况下都能活动的动物身上,我们均可看到细长缝形状的瞳孔。水中的鲨鱼,陆上的家猫也许是大家所熟悉的例子。但是,还有无数其他的动物——两栖类、爬行类和哺乳类都具有这种类型的瞳孔。据我们所知,能收缩成细长缝的所有瞳孔,有阴暗的光线下就散大成圆形或近似于圆形。猫鲨瞳孔是最独特的,瞳孔的两边重迭起来,只在两端各产生一个极小极小的孔,这比一条普通的缝更为有效。
某些有蹄类(以马为例)有一层从瞳孔顶部悬挂下来的遮盖膜。它是虹膜上缘的附属物,当瞳孔闭合时,它碰到瞳孔的下沿,有前后留下一个孔的未遮盖区,这类动物就从这个区察看其周围发生的一切,以保持高度警惕。这个膜处于半舒张的松弛状态,当它收缩时,可以看到其瞳孔与猫鲨特别相似。北非野羊像所有的野山羊和绵羊一样有灵敏的视网膜,它由收缩成一条水平细缝的瞳孔保护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