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动脉粥样硬化有效治疗

动脉粥样硬化有效治疗

时间:2023-02-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最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动脉粥样硬化病的EC-SOD酶活性和蛋白含量均升高,泡沫细胞的EC-SOD表达增加;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EC-SOD表达下降,且下降幅度随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而增大。缺乏维生素E的小鼠,主动脉近端粥样硬化损伤严重程度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氧化应激关系密切。小分子抗氧剂在动物中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SOD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
动脉粥样硬化_超氧化物歧化酶

16.3.1 动脉粥样硬化

动脉粥样硬化(atheriosclerosis)等多累及大中等肌型动脉,尤其是在中动脉及其分支的弯曲和分叉部位易发。病变可见动脉内膜有脂质和复合糖类积聚、出血和血栓形成、纤维组织增生和钙质沉着,并有动脉中层的逐渐蜕变和钙化。病变多呈偏心性分布。如果发展到足以阻塞动脉腔,则此动脉供血的组织器官将缺血坏死。尸解发现10~14岁儿童动脉管壁内膜就有粥样硬化的早期标志甚至条纹。40~50岁之间的人群,冠状动脉和主动脉粥样硬化的检出率分别为58.14%和86.3%,并且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和心肌梗死的主要病因。

已经证明,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糖尿病和吸烟均使血管壁的img1262生成增加,在大中动脉弯曲和分支处,血液涡流剪切力也使血管内皮老化,产生img1263增多,产生NO和SOD减少。膜连NADPH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线粒体及NO合酶是img1264的来源。内皮细胞氧化应激活化NF-κB,诱导VCAM-1和MCP-1基因表达,黏附和趋化单核细胞能力增加。氧化应激也使内皮细胞损伤,血细胞渗出增加。

低密度脂蛋白(LDL)经跨胞浆作用(trancytosis)穿过内皮细胞进入皮下层,被细胞外基质蛋白脂多糖捕获(trapping),此处的巨噬细胞活化后呼吸爆发生成img1265,可将LDL氧化为氧化型oxLDL。oxLDL具有趋化单核细胞和淋巴细胞的作用,并使巨噬细胞的清道夫受体表达增多。巨噬细胞通过其清道夫受体吞噬大量oxLDL,形成泡沫细胞。oxLDL也使巨噬细胞增殖,脂质条纹形成。

由于细胞内氧化应激活化信号传导通路和转录因子,巨噬细胞被活化,分泌PDGF、FGF和TGF-β等生长因子,促进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并合成结缔组织,形成纤维帽。平滑肌细胞和巨噬细胞可能由于oxLDL的积累引发氧化应激,产生功能坏死凋亡,形成含有大量氧化脂质的坏死中心。伴随氧化应激产生的img1266和NO反应,使NO含量下降,中和了NO舒张血管、抗血液成分黏附和抑制平滑肌细胞迁移增殖的作用。

氧化应激使纤维帽的平滑肌细胞死亡,纤维帽变薄。最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在血栓形成过程中,中性粒细胞和血小板产生的img1267参与血小板对血管内皮的黏附和两者的相互作用。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管内皮结合的EC-SOD仅为正常人的1/5左右,这可能与结合EC-SOD的硫酸肝素的含量下降有关。动脉粥样硬化病的EC-SOD酶活性和蛋白含量均升高,泡沫细胞的EC-SOD表达增加;而血管平滑肌细胞的EC-SOD表达下降,且下降幅度随动脉粥样硬化加重而增大。

缺乏维生素E的小鼠,主动脉近端粥样硬化损伤严重程度增加。丙丁酚、维生素E等小分子抗氧剂在动物体内具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虽然补充维生素C和维生素E能够改善冠状动脉患者的内皮细胞功能,但4个研究组对4万多患者的研究结果显示,补充维生素E不能提供对心血管的保护作用。

缺失Mn-SOD的小鼠,补充Mn-SOD可保护血管线粒体DNA免受损伤,防止主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转基因使Cu,Zn-SOD在小鼠体内超量表达,内皮细胞功能和调节受到保护。SOD也能抑制凝血酶诱导的内皮细胞黏附血小板和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含有人EC-SOD末端6个氨基酸残基的人Mn-SOD能够结合于血管内皮表面,对损伤提供保护作用。超量表达EC-SOD能够减弱蛛网膜下出血时的脑血管痉挛。

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与氧化应激关系密切。小分子抗氧剂在动物中有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SOD防止动脉粥样硬化已引起国内外广泛关注。由于血管内皮能够结合EC-SOD并能使之内化进入细胞内,且EC-SOD半衰期长,因而EC-SOD非常有希望用于动脉粥样硬化的治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