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神奇的琴弓

神奇的琴弓

时间:2023-0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神奇的琴弓1947年,笔者在上海杜美大戏院观看了一部1946年11月出品的英国电影,至今难以忘怀。1782年10月27日,帕格尼尼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父亲是货船上的一名职员。天使表示可以答应她的这一要求。11岁在热那亚举行公开演奏会演奏自己的作品,获得极大成功。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艺堪称出神入化、空前绝后,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
神奇的琴弓_名人基因密码

神奇的琴弓

1947年,笔者在上海杜美大戏院(今东湖电影院)观看了一部1946年11月出品的英国电影,至今难以忘怀。这部电影有一个雅致的中文译名叫《剑胆琴心》,英文原名是TheMagic Bow,笔者喜欢把它译为《神奇的琴弓》,并且觉得这似乎更能准确地反映该片的主题,因为影片记叙了音乐史上最神奇的小提琴大师、被誉为“小提琴之神”的尼科罗·帕格尼尼(Niccolo Paganini,1782—1840)。饰演帕格尼尼的是英国红极一时的影星斯图尔特·格兰杰(Stewart Granger,1913—1993)。该片更出彩的亮点是请了20世纪小提琴大师耶胡迪·梅纽因(Yehudi Menuhin,1916—1999)演奏片中《妖精之舞》、《钟》、《摩西主题变奏曲》、《魔鬼的颤音》等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曲。

1782年10月27日,帕格尼尼出生于意大利的热那亚,父亲是货船上的一名职员。他母亲声称,在帕格尼尼出生之前的一天夜里,有一位天使出现在她的梦中,告诉她可以满足她的任何愿望。她说她希望她的儿子将来成为世界上从未有过的最伟大的小提琴家。天使表示可以答应她的这一要求。显然,他母亲是把家庭梦想神奇化了。事实是,尽管帕格尼尼的双亲都没有受过正规的音乐教育,却酷爱音乐,一心想把儿子培养成小提琴家。帕格尼尼3岁时,父亲开始教他小提琴,很快,业余水平的父亲就教不下去了,只得请当地剧院的小提琴手来教。后来,帕格尼尼又到帕尔马,得到意大利最杰出的小提琴大师们的指导。帕格尼尼幼年就充分显露出音乐才能,不论什么曲子,他立刻能轻松地演奏出来。他还能作曲,8岁就写小提琴奏鸣曲。11岁在热那亚举行公开演奏会演奏自己的作品,获得极大成功。13岁开始旅行演出,在意大利、奥地利、德国、法国、波兰、捷克和英国的音乐爱好者面前尽情展示他神奇的演奏技艺。

帕格尼尼的小提琴演奏技艺堪称出神入化、空前绝后,至今无人能望其项背。帕格尼尼在不足20岁时创作的《24首随想曲》,是最能代表他演奏技艺的作品,此后也成了所有小提琴演奏家演奏技艺的试金石,直到20世纪上半叶,还一直没有人敢公开演奏或录音其全部。天才如梅纽因,经常演奏或录音的也只能达到其中的半数。1947年,有“帕格尼尼再世”之称的美国出生意大利裔小提琴家鲁杰罗·里奇(Ruggiero Ricci,1918— )才第一次录音了全部《24首随想曲》。20世纪70年代以来,又有几位小提琴家敢于挑战《24首随想曲》。由于小提琴训练方法的改进,能够完全掌握《24首随想曲》的小提琴家的年龄也就越来越年轻了。被国际音乐界誉为“伟大的小提琴教育家”的中国著名小提琴教授林耀基(1937—2009),运用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林氏教学法则”,先后培养出李传韵和杨天娲两位天才小提琴演奏家,分别于1993年和2000年在香港和北京的音乐会上现场演奏了全部《24首随想曲》,当时的李传韵和杨天娲都年仅13岁。2011年,我国著名小提琴演奏家俞丽拿的学生黄蒙拉在德国录音了全部《24首随想曲》,完全按照作曲家的原谱演奏,反复段落也不省略,还应用了帕格尼尼的独特弓法,实属不易。

img23

小提琴之神帕格尼尼

img24

操琴弓的魔术师

从与帕格尼尼同时代人留下的记叙材料中可以看出,他在演奏时的许多技巧简直不可思议。他左手的动作快如闪电,左手拨弦与右手连续跳弓(用琴弓连续奏出几个跳音)同时进行等高难度技巧神奇无比。他更擅长用G弦演奏,变化之多出人意料。为了炫耀技巧,他甚至故意弄断小提琴上的一两根弦,然后在剩下的琴弦上继续演奏。他不仅是演奏技巧的奇才,演奏的表现力也感人至深。演奏时,他热情奔放,情绪激奋,气势非凡,似痴如醉,充满幻想,富有诗意,犹如魔鬼附身。他在加强小提琴艺术感染力的同时,还丰富了乐器的色彩。他的演奏,音响力度微妙多变,最弱音如絮絮低语。帕格尼尼确实为小提琴演奏艺术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在任何一个城市举办音乐会,门票往往在一瞬间便被抢购一空。他所到之处都轰动一时,形成了一股席卷欧洲的帕格尼尼狂潮。

法国著名小提琴家鲁道尔夫·克鲁采尔(Rodolphe Kreutzer,1766—1831)听了他的演奏被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在日记中写道:“犹如见到恶魔的幻影。”著名音乐家柏辽兹(Louis Hector Berlioz,1803—1869)称帕格尼尼是“操琴弓的魔术师”。

为了进一步加深读者对帕格尼尼超凡演奏技艺的印象,下面抄录一段2001年9月出版的《万象》杂志中余凤高《帕格尼尼的手》一文中的几段文字(见《万象》第三卷第九期第123—131页)。

1840年5月27日,当意大利小提琴家尼科罗·帕格尼尼在法国东南的港口城市尼斯去世的时候,著名的匈牙利钢琴家弗朗茨·李斯特(Franz Liszt,1811—1886)在讣告上写道:“我毫不犹豫地说,再也不会有第二个帕格尼尼了。”

李斯特的话可能说得有些绝对,但到今天为止,的确还未曾见到有哪一位小提琴家达到他这样精湛的技艺。专家们常提到帕格尼尼写的一支小提琴曲《无穷动》(Moto Perpetuo),不但非常不容易听懂,演奏更具很大难度。从那时到现在,一百多年过去了,可是就连最优秀的小提琴家也极少能够演奏此曲,即使能演奏,也得花三分三十秒钟。而帕格尼尼大约只需三分钟就够了。这就意味着帕格尼尼每分钟必须奏出一百二十六个节拍,每拍八个音符,共一千零八个音符。这是多大的难度啊!更主要的是帕格尼尼以完美的音色和圆熟的音调把曲子解释得十分明了,正如著名的德国小提琴家、作曲家和指挥路德维希·斯波尔(Ludwig Spohr,1784—1859)说的:“他连拉得极快的时候都非常和谐。”

对帕格尼尼的赞美,不仅只是李斯特和斯波尔。德国诗人亨利希·海涅(Heinnich Heine,1797—1856)打破他所习惯的诗创作,在小说《佛罗伦萨之夜》(Florentine Nights)中,以独特的富有诗意的浪漫情节,赞美了帕格尼尼在汉堡一次魔幻般抒发内心隐秘感情的演奏技艺,说他的琴声,“如一对情侣,时而亲吻戏谑,时而追逐逃奔,临了儿便嬉笑着拥抱在一起,融和为一个整体,消失在和谐之中”;又如“两只蝴蝶,在做着快活的游戏,一只在对另一只进行挑逗后逃开,躲在一朵鲜花背后,但终于被同伴找到了,便双双欢快地在金色的阳光中飘飘飞去”。海涅觉得他奏出的这种旋律,“只有在春天的黄昏,蔷薇的芳馨使夜莺感到了春的来临,因而陶醉于对幸福的渴望中时”才会有。德国大诗人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1832)在魏玛听了帕格尼尼的演奏之后,以十分简洁的语言称赞说:“我只觉得像是流星的闪烁。”还有大作家维克多·雨果(Victor Hugo,1802—1885)、奥诺瑞·巴尔扎克(Honoréde Balzac,1799—1850)、女钢琴家克拉拉·舒曼(Clara Schumann,1819—1896)都曾以极其美好的语言赞美他。事实上,还没有一位小提琴家,甚至一位音乐家生前死后能够像帕格尼尼这样受到如此众多的赞誉,以致打破了音乐史上的一条“准法则”:持久的伟大只有作曲家才具有。因为帕格尼尼并不是因他的作曲,而完全是因他的演奏。

如果这一些都只是一些名人的评论,那么《巴黎评论》(Revuede Paris)对帕格尼尼在巴黎的演出所发表的评述,则代表了公众的看法:

帕格尼尼是艺术领域中一个绝无仅有的现象……他有着非常发达、非常灵巧的手指、手掌和腕关节。他的手像闪电一样在乐器上飞速地移动着,而他的乐器就像是漂浮在空中,能够自己找到自己应有的位置。……对帕格尼尼的弓子与提琴的最好的比喻是把它们比之于魔棍,比之于一根能使整个世界处于其控制之下的魔杖。

在帕格尼尼手中,小提琴竟然就像魔棍和魔杖,真是太不可思议了。(引文中的外文人名及生卒年系笔者所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