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富国强兵霸春秋

富国强兵霸春秋

时间:2023-11-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富国强兵霸春秋正如俗话所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春秋时期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旧有的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此外,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掠夺财富、人口与土地,经常发动战争,正所谓“春秋无义战”,这种不义之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

富国强兵霸春秋

正如俗话所说:“天下大势,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1043年在位)率领诸侯联军在牧野之战中打败了殷商的队伍,推翻了商纣王的残暴统治,建立了崭新的奴隶制王朝——周王朝。从公元前1046年到公元前771年这一段时间,天下太平,国家统一,由于这一时期的首都在镐京(今天的陕西西安一带),而镐京处在西部地区,因此在历史上被称为“西周”。

然而到了西周末年,以周王为首的统治者昏庸无道,骄奢淫逸,末代国王周幽王(公元前781年-公元前771年在位)更是为了博妃子褒姒一笑,居然点燃烽火,骗得各诸侯国的军队来到镐京勤王救驾,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而周幽王由于宠信褒姒,还要废掉原来的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褒姒的儿子为太子,结果一下子惹恼了对周幽王早已心怀不满的申侯(王后申氏的父亲)。

公元前771年,申侯联合少数民族犬戎(就是秦汉时期的匈奴),攻破镐京,周幽王被杀,太子宜臼即位,即周平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720年在位)。由于镐京遭到犬戎军队毁灭性的破坏,周平王被迫迁都洛邑(今河南洛阳一带),由于洛邑在镐京的东边,所以从此开始,一直到秦始皇统一六国这一段时间,历史上称为“东周”。而又以“三家分晋”这一历史事件作为分水岭,“东周”时期又被分为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

春秋时期是一个天崩地裂的时代,旧有的秩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一方面,周天子的地位一落千丈,在西周时期,天子对诸侯拥有无上的权力,可以任意对诸侯发号施令,甚至讨伐不听话的诸侯。然而到了春秋时期,周天子的领地大大缩小,跟一个普通诸侯国没有什么区别。周天子的势力也大大削弱,基本上没几个国家的诸侯再听周天子的话。周王室在经济上也越来越捉襟见肘,比如周平王死了之后,即位的周桓王(公元前719年-公元前697年在位)居然没钱给他办丧事,最终还是靠诸侯国的救济才将其下葬。如此懦弱无能的周天子,怎么能够指望他来维护天下的秩序呢?

另外一方面,由于天下大乱,少数民族的势力大举进入中原地区。史书上记载说当时的情形是:“南蛮与北狄交,中国不绝如线。”也就是说,当时南方与北方的少数民族都大举发动进攻,一个个诸侯国成为少数民族嘴上的肥肉,任由宰割,经常受到他们的攻击,华夏文明就像是一条细线一样,虽然存在,但是随时都可能被折断。此外,各个诸侯国之间为了掠夺财富、人口与土地,经常发动战争,正所谓“春秋无义战”,这种不义之战,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于是时代和人民呼唤新的维持秩序的人物出现。在这种情况下,“王业”被“霸业”所取代,陆续有齐桓公(公元前685年-公元前643年在位)、宋襄公(公元前650年-公元前637年在位)、晋文公(公元前636年-公元前628年在位)、秦穆公(公元前659年-公元前621年在位)、楚庄王(公元前613年-公元前591年在位)五位强有力的君主称霸,为维护天下秩序、促进社会发展做出了一定的贡献,史称“春秋五霸”。而首位霸主齐桓公,他的霸业与手下一位臣子主导的改革密不可分,这就是管仲的改革。(www.guayunfan.com)齐桓公所统治的齐国,也算是周王朝的老牌诸侯国了。当年姜太公辅佐周文王、周武王灭商成功,为了表彰他的功勋,周王朝赐予他“公”的爵位,地位仅仅低于王,封他为齐国(今山东西部与北部一带)的君主。早在姜太公时期,他就利用齐国靠近海洋、资源丰富的便利条件,大力发展工商业、渔业和盐业,壮大齐国的实力,也为管仲改革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然而好景不长,到了西周中后期,齐国已经逐渐衰落,齐国的国君齐哀公就是因为被纪国(今山东寿光县南)的国君在周天子面前告了一状,结果就被周天子抓去,丢到锅里活活煮死。齐国的衰弱也可见一斑。到了齐襄公(公元前697年-公元前686年在位)的时候,齐国逐渐恢复国力,东征西讨,开疆拓土,成为东方的强国。然而就在齐襄公满怀壮志,要成就霸主之业的时候,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改变了这一切。公元前686年,对齐襄公心怀不满的贵族公孙无知发动叛乱,杀死了齐襄公,第二年公孙无知又被杀,齐国陷入一片混乱之中。

在叛乱之前,齐襄公的弟弟公子小白听从师傅鲍叔牙的建议,逃往莒国(今山东胶县西南)。齐襄公的另一个弟弟公子纠,也在师傅管仲的辅佐下逃往鲁国(今山东西南部)。而在公孙无知被杀之后,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在各自势力的拥戴下竞相回国,想要抢先登基。为了阻拦公子小白,管仲自告奋勇去袭击他,并一箭射中他衣带的带钩。公子小白很聪明,假装被射死,于是公子纠一行人放慢了行进的步伐。而公子小白一行人日夜兼程,终于提前赶回了齐国,公子小白登基,即齐桓公。后来管仲率领公子纠的军队与齐桓公作战,战败被俘,沦为阶下囚。

有一天,齐桓公找来自己的师傅鲍叔牙说:“鲍爱卿多年以来辅佐寡人,立下大功。寡人要封你为相国,辅佐寡人治理国家,爱卿意下如何?”鲍叔牙深深一拜,说:“鲍叔牙谢过君上厚恩。但是微臣自以为才能平庸,不足以辅佐君上成就大业。在此特向君上推荐一位治国之能臣。”“哦?”齐桓公很好奇地问:“是哪一位呀?”鲍叔牙平静地说:“是微臣的好友——管夷吾(管仲的字)。”

原来,鲍叔牙和管仲是好朋友。管仲出身寒微,为了谋生,他与鲍叔牙等人一起,干过很多职业,而他经常表现出自私、懦弱的一面,为众人所不齿,只有鲍叔牙以宽广的胸怀对他多多包涵。比如在一起做生意的时候,管仲在结算的时候总要多拿走一些钱。大家都很不满,鲍叔牙却说:“管夷吾家境贫穷,需要多拿些钱回去贴补家用。”而后来管仲等人又改行去参军打仗,一旦战败,管仲总是率先逃跑,大家都笑管仲是懦夫,而鲍叔牙却说:“管夷吾家有老母,需要他回去奉养。所以他必须得保全性命。”因此管仲总是说:“生我养我的人,是我的父母;而真正理解我的人,是我的好朋友鲍叔牙啊!”正因为鲍叔牙理解管仲,所以才知道他的才干所在。

然而听了鲍叔牙的话之后,齐桓公勃然大怒:“哼!管夷吾这个人,当年差点一箭把寡人射死,寡人怎么能够让他来当相国呢?”“君上,”鲍叔牙发话了:“当年管夷吾是公子纠的谋臣,为主子出谋划策那是应该的,这也是他的本分,没什么可挑剔的。再者说,如果他能为您所用,肯定也会像辅佐公子纠那样尽心尽力,这不是什么坏事吧?”齐桓公听到这里,气消了一半。

鲍叔牙接着说:“微臣可以告诉君上,如果君上只想治理好齐国这么一小块地方,那么用微臣就足够了;然而如果君上想要谋霸天下的话,那就必须得任用管夷吾那样能够经天纬地的大才不可。另外,成大业者需要有容人之大度,如果君上连管夷吾都无法容忍的话,又怎样吸引天下的贤才来为您效劳呢?”话说到这里,齐桓公恍然大悟,连声赞同,下令释放管仲,并任命他为相国。而管仲也不负众望,积极倡导改革,增强齐国的实力。

管仲的改革以富国强兵作为最直接的目的,他明确地提出了改革的原则,那就是:改革旧法,对旧法中的合理成分进行创新之后再加以利用;增加民财,通过发展生产来使老百姓的财富增加,而且要倾听贵族和人民的声音。为了实现这些目标,管仲主要从以下方面进行了改革:

第一,在政治上,坚持“国”“野”分治的制度,实行“参其国而五其鄙”。“国”“野”分治是西周以来的旧制度,规定贵族与平民居住在城市(即“国”)之内,享受有当兵、受教育等种种特权,被称为“国人”,而奴隶和其他低阶级的人只能居住在城市之外(即“野”),被称为“野人”。“参其国”就是把“国”分为三个部分,分别作为士、工、商三类居住区进行管理。每个“国”分为二十一个乡,其中由手工业者和商人各占三个乡,士人占十五个。齐桓公亲自管理十一个乡,由贵族大臣国子和高子各管理五个。“五其鄙”就是把“野”分作五个行政区来进行管理,每个行政区分为邑、卒、乡、县、属五级,其中三十户为一邑,由邑司来管理;十邑为一卒,由卒长来管理;十卒为一乡,由乡良人来管理;三乡为一县,由县帅来管理;十县为一属,由属大夫来管理;而五个属大夫直接由君主和相国来管理。而居住在“国”和“野”当中的士人、农民、手工业者和商人世世代代从事各自的职业,不能随意改行和迁徙。

应该说,这项改革充分体现了管仲改革的原则。一方面,这项改革坚持旧有的制度,充分发挥贵族的作用,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并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来振兴齐国;另一方面,这种明确划分行政区划、分级管理的新制度,也有利于加强国家对各个地方的统治与管理。而士、农、工、商固定职业与居住地,在动荡不安的春秋时代,也的确有利于社会生产的发展。

第二,经济方面,大力发展工商业,实行“相地而衰征”的赋税制度。有一次,齐桓公问管仲说:“管爱卿,寡人想要对房屋征税,来增加国家收入,可以吗?”管仲摇摇头:“不行,不行。”后来齐桓公又问了对树木、牲畜和人口能不能征税,管仲都一一否决。齐桓公坐不住了,就问管仲说:“这也不行,那也不行,那寡人从哪里弄钱来供养官员、训练军队、维持国家啊?”管子说:“君上不用着急,微臣已经想好了,只要实行‘官山海’的政策就可以了。”齐桓公好奇地问:“什么是‘官山海’?”

“君上”,管仲胸有成竹地说:“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咱们齐国依山傍海,这是上天赐给我们的宝贝啊!咱们既可以开采铁矿炼铁,还可以晒海水制盐,而这两样东西都是每个人生活离不开的。微臣以为,要把盐铁的生产经营收归国家所有,这样国家收入就能大大增加。”齐桓公拍手称快,说:“好主意啊!寡人准备征发囚犯和老百姓去生产盐铁,爱卿觉得怎么样啊?”“万万不可啊!”管仲说:“请君上想一想,如果调派犯人去生产盐铁的话,犯人经常会逃亡,这样就会影响到生产的正常进行。而如果征发百姓的话,老百姓会把这当成负担,会对国家不满的。”

“也是。”齐桓公点点头,“那怎么办呢?”管仲想了一想说:“不如这样,国家仍然要控制盐铁的生产与经营,同时也要允许老百姓生产经营盐铁。对于盐铁的利润,国家与老百姓分成,老百姓占七成,国家占三成。这样一来,老百姓就会卖力生产经营,为君上效力,国家又能得到大量收入,有什么不好呢?”齐桓公觉得此建议不错,就下令实行。在管仲“官山海”政策的刺激下,老百姓生产积极性得到很大提高。盐业生产得到大发展,为齐国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硬通货”。铁矿得到大量开采,促进了冶铁业的发展,而冶铁业的发展又促进了铁器的运用,不仅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生产,也带动了各项手工业的发展。

可是仅仅促进生产是不够的,生产出来的东西必须能够销售出去。而齐国地处交通要道,四通八达,路过这里的各国商人川流不息,这对发展贸易是十分有利的。管仲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在商业方面推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首先,设立市场。管仲认为,市场是天下财富汇聚的地方,谁能利用好它,谁就有机会获得财富。因此他大力主张在齐国首都临淄(今山东临淄附近)建立市场。经过长久的发展,临淄也成了天下的商业中心,直到战国时期纵横家苏秦来到临淄的时候,这里繁荣依旧。其次,管仲意识到,要注重与其他国家互通有无。为此他提倡通过黄河和济水两条大的河流,将齐国盛产的食盐等物产运到宋国(今河南商丘一带)、卫国(今河南濮阳一带)等地,去换取那里盛产的粮食。再次,优待商旅。管仲规定,在大道之上,每三十里要设置一处驿站,为过往的商人提供服务。而且针对不同财富等级的商人有不同的待遇,对有一匹马和一辆车的商人可以提供饮食;有两匹马和两辆车的商人还可以给马提供草料;而有五匹马和五辆车的商人,则可以安排住宿。与此同时,管仲下令,对于往来齐国的货物都要进行检查,但是不收关税;市场只对商人收取店铺的租金,不能再收其他的税。这样优惠的政策,自然吸引了大量商旅纷纷来到齐国经营。

如果说发展工商业解决了齐国短期内的发展问题的话,那么管仲“相地而衰征”的改革就具有一定的历史性意义了。西周建立以来,普遍实行的是“井田制”。所谓“井田”,就是把一块大的土地划为九块,形成一个“井”字形,因此被称作“井田”。其中中间那一块是国家经营的“公田”,其他八块是人民自己经营的“私田”。人民耕种“私田”来维生,并通过耕种“公田”,以劳动的形式向国家缴纳赋税。在这种制度下,土地归国家所有,不得买卖。但是伴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土地被私人所占据,越来越少的人用心耕种公田,这种赋税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国家的收入因此受到很大的影响。

在这种情况下,管仲提出“与之分货”“案亩而税”“相地而衰征”政策。“与之分货”指的是农民要向土地的所有主缴纳地租;“案亩而税”和“相地而衰征”指的是按照土地的质量,将土地分为几种等级,按照等级高低分别征税。管仲的改革实际上承认了土地私有的合法性,加速了“井田制”的废除,顺应了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向封建社会土地私有制转变的历史潮流,为后世的改革奠定了基础,也促进了齐国生产力的发展。

第三,在军事上,实行军政合一,将全体民众按照军事编制组织起来。管仲规定,五家为一轨,由轨长管理;十轨为一里,由司里管理;四里为一连,由连长管理;十连为一乡,由良人管理;五乡为一军。与此同时,一家出一人,五人为伍,五十人为小戎,两百人为卒,两千人为旅,一万人为军。全国一共有三军,分别由桓公、高子和国子率领。民众们平时各司其职,从事生产劳动,而到了每年的春天和夏天,就要进行统一的军事化训练。通过这样的组织方式,齐国既扩大了兵源,拥有了一支能征善战的军队,而且还不耽误正常的生产,真可谓一箭双雕。而且由于军队士兵平时在一起生产与生活,彼此熟悉,感情深厚,在战场上更有利于团结协助,这样一来就使得齐国军队的凝聚力大大增强。与此同时,管仲还向齐桓公建议用先进的青铜器当作武器来武装军队,并且制定了一套以兵器来赎罪的刑法:比如重罪可以用一柄车戟和一件犀牛皮甲来赎罪;小罪可以用铁来赎罪;打官司需要一束箭作为诉讼费用等,这些都进一步增强了军队的战斗力。

第四,在外交上,尊王攘夷,施行仁义,提高齐国的地位。当时周天子虽然已经是扶不起来的阿斗,早已在诸侯国中丧失威信,但是毕竟在名义上仍然是天下诸侯的共主。管仲巧妙地看到了这一点,建议齐桓公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一方面在表面上尊崇周天子,并利用周天子的权威来号令诸侯,扩大齐国的影响力。另一方面,针对威胁华夏诸国的游牧民族势力,要不失时机地予以打击,这样既能树立威信,还能扩充实力。从后来的历史看,齐桓公也的确做到了这一点。比如在葵丘会盟的时候,周天子赐给齐桓公周王朝祖庙中祭祀的胙肉,并下命齐桓公朝见天子的时候可以不下拜。但是齐桓公说:“天子地位崇高,本君不敢不拜。”坚持要对周天子下拜。而北方的游牧民族山戎和狄族对燕国(今北京、河北一带)、邢国(今河北邢台附近)、卫国等国构成很大威胁,于是齐国联合燕国打败了山戎,并联合宋国、曹国建都陶丘(今山东定陶西北)等国制止了狄族的进犯。此外,齐桓公还出兵击败狄人,拯救邢国于危难之中,还帮助卫国复国。

此外,齐桓公也通过一些外交举措,来树立齐国“仁义”的名声。比如在齐桓公出兵帮助燕国打败山戎之后,燕庄公(公元前690年-公元前658年在位)非常感激他,齐桓公回国的时候,他一路护送,就这样逐渐走出了燕国的边界,进入齐国境内。齐桓公发现后,就说:“按照礼法,诸侯送别的诸侯,不能走出自己的国境,咱们不能破坏了规矩。”于是下令,把燕庄公送他走过的齐国边境几十里内的地方都割让给燕国。这样一来,齐国不仅进一步拉拢了燕国,还给自己树立了尊奉仁义的好名声。通过这些举措,齐国在诸侯国中的地位日益提升。

通过管仲一系列的改革,齐国实现了国富民强的目标,国力蒸蒸日上,成为公认的首席强国与大国。在这样的情况下,公元前651年,齐桓公与各诸侯国在葵丘(今河南兰考)举行会盟,史称“葵丘会盟”。周襄王(公元前651年-公元前619年在位)派大臣与会并送重礼,说明周天子也承认了齐桓公的霸主地位,这标志着齐桓公的霸业达到顶峰。会盟通过了齐国提出的盟词,里面规定:第一,诛杀不孝之人,不要改变已确立的太子,不要以妾为妻;第二,尊重贤能之人,培育人才,大力表彰有德行的人;第三,尊重老人,爱护儿童,不忘来宾和旅客;第四,士不能世代为官,不要独揽官府的事情,取士一定要选贤用能,不专杀大夫;第五,不要故意设堤坝来让洪水流到别的国家去,在荒年不要阻止别国人来本国买粮食渡过难关,也不能不报告天子就进行分封。

通过这些盟词我们可以看到,齐桓公的霸业有助于维护天下秩序和社会稳定,有利于促进各国之间的和平,对于华夏文明的保留与发展也起到积极的作用。而这一切的一切,管仲功不可没。对此,连一贯对管仲颇有微词的孔子也不得不承认:“齐桓公能够联合各个诸侯国,而不仅仅使用武力,这就是管仲的功劳啊!这也是仁义啊!”而在另外一次与学生的谈话中,孔子也慨叹道:“要是没有管仲啊,我们都要像少数民族那样披头散发,从左边系扣子,过野蛮人的生活了!”赞赏之情溢于言表。

然而非常可惜的是,晚年的齐桓公被自己的霸业冲昏了头脑,用人不察,信任竖刁、易牙等一帮奸佞小人。管仲对此早有预感,他在临死前警告过齐桓公一定要对他们提高警惕。齐桓公表面答应,然而在管仲死了之后,他依旧我行我素,齐国的政治一天天败坏下去。齐桓公病重期间,由于没有明确自己的继承人人选,加之这些奸臣兴风作浪,齐国爆发了争夺君位的内乱。这些奸臣为了假借君命,就把王宫用高墙围起,使齐桓公在没吃没喝的情况下惨死。而在他死后,各位公子忙于争权夺利,居然直到他去世七日之后才发丧,而这时他的尸体早已腐烂不堪,连虫蛆都爬了出来。齐国经过这次打击,从此一蹶不振,霸业一去不复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