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染色质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装

染色质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装

时间:2023-0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若干核小体重复排列,便形成直径约10nm的串珠状纤维。1.染色体支架与襻环结构 以葡萄糖处理中期染色体,去除组蛋白,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由非组蛋白的密集纤维网组成的染色体支架。锚定在染色体支架上的DNA襻环30nm染色质纤维构成。
染色质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装_分子医学导论

二、染色质的结构及染色体的组装

人体一个细胞中的DNA序列约为3×109bp,连接起来可长达1.74m。这样长的DNA分子要在一个直径仅约5μm的细胞核内保存并行使功能,如何折叠是非常重要的。现在已知染色体的基本结构是核小体(nucleosome),由核小体再进一步压缩,构成更高级的结构(图1-4)。

(一)核小体

核小体由长约200bp的DNA和5种组蛋白组成。其中组蛋白H2A、H2B、H3、H4各2分子组成一个八聚体核心(nucleosome core),DNA在其外表缠绕1.75圈(~146bp),形成直径为10nm的“珍珠”状核小体。其余60bp左右的DNA连接相邻的核小体,对核酸内切酶敏感。组蛋白H1位于连接DNA上。核小体是染色质的基本结构单位,若干核小体重复排列,便形成直径约10nm的串珠状纤维。

核小体核心的装配与两种非组蛋白有关:①与H2A、H2B结合的核质蛋白(nucleoplas-min);②与H3和H4结合的N1蛋白。它们和DNA混合,随着核质蛋白和N1蛋白的释放,形成核心粒。

(二)螺线管

电镜看到直径为10nm的串珠状核小体结构,若加入Mg2+,则纤丝逐渐变粗,形成直径30nm紧密缠绕的螺旋状态,即螺线管(solenoid),其每6个核小体绕一圈,形成外径为30nm,内径为10nm,螺距为11nm的中空管状螺线管。组蛋白H1位于中空的螺线管内部,具有成群地与DNA结合的特性,是螺线管形成和稳定的关键因素。电镜下常见的为30nm纤维的染色质天然结构,可以由螺线管得以解释。

(三)染色体的构建

关于30nm的染色质纤维如何进一步压缩形成染色体,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家们提出了多种模型,其中折叠纤维模型和四级结构模型(又称多级螺旋模型)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染色体的一些复杂现象,但缺乏充足的实验根据。目前,受到人们广泛重视并被接受的是襻环模型(loop model),该模型认为30nm的染色质纤维折叠成襻环,襻环沿染色体纵轴由中央向四周放射状伸出,环的基部集中在染色单体的中央,联结在非组蛋白支架上。

1.染色体支架与襻环结构 以葡萄糖处理中期染色体,去除组蛋白,在电镜下可观察到由非组蛋白的密集纤维网组成的染色体支架(chromosome scaffold)。组成支架的蛋白种类非常复杂,其中的拓扑异构酶Ⅱ(topoisomeraseⅡ)已被鉴定,是中期染色体的主要骨架蛋白。锚定在染色体支架上的DNA襻环30nm染色质纤维构成。不同的襻环大小可能不同,一般襻环中的DNA长度在30000~100000bp之间,平均为63000bp,含315个核小体,长约21μm。而一个典型的人染色体可能有2600个襻环。

2.襻环结构是如何进一步组装成染色体 Painta等(1984年)对襻环模型进行了较详细的研究,提出每18个襻环以染色体支架为轴心呈放射状排列一圈形成微带(miniband),大约106个微带沿轴心支架纵向排列便构建成染色单体(chromatid)。因此,微带是染色质的高级结构单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