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生命有机体的自私性与利它性
与人文生态学有关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生命有机体的自私性与利它性。牛津大学的动物行为讲座尼科.廷伯金(NikoTinbergen)于1968年提出《侵略行为的生物学》,他说:“对于动物机体和机能的研究,有助于医学的发展;对动物行为及其社会组织的研究,有助于人类社会制度的建立。”他与卡尔.冯.弗里希(Karl Von Frisch)及康拉德.洛伦(Konrad Lorenz)共同研究上述问题,与1973年得到诺贝尔奖金。今天科学界研究动物侵略行为,也反映了人类历史上曾经有强凌弱、众暴寡的野蛮现象。中国儒家哲学早已指出:人类社会应靠人性生存;并认为人性本善;由于后天习染,染于善者则更善,染于恶者则变为不善。
动物为什么有自私性?为什么有侵略行为?为什么有好斗?洛伦兹认为:动物的侵略行为是自发的,它们的自私性与好斗性出自它们的本能,并不一定有对方侵害它们才引起反抗。欣德(R.A.Hinde1968)则不同意这种看法。他认为:斗打与侵略是由于有关情况造成的;动物不到万不得已的情况时不会斗打。1968年廷金伯综合上述两种看法,找出内外两种因素;内因与动物的本能及生理条件有关,外因与动物面临的环境情况有关。
环境因素中最主要是争夺食物。如果一个地区的食物丰富,另一个地区贫乏,则贫区动物容易与富区动物发生打斗。居住拥挤也容易导致侵略行为;例如栖息在珊瑚礁丛的各种鱼类,适应当地的生态环境,当它们的密度增加时,就容易发生为争夺地域而斗争。此外繁殖的季节也会促使一些动物发生殴斗;例如老虎与狗熊平时是离群独居的,到了交配时期,两只雄虎为了争夺一只雌虎而搏斗。
这些例子对于人类群体在不同的程度上也是存在的。人类的侵略行为,情况更为复杂;威尔逊则指出有领土侵略、资源侵略、支配侵略、统治侵略,这就涉及到帝国主义侵略与军国主义侵略。
侵略、斗争、竞争行为的生理机制与动物的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浓度有关,而这种浓度又与光照时间的长短有关。哈佛大学威尔逊研究这一问题,1975年指出,与侵略行为有关的四种激素是: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肾上腺素(Epinephrime)、促卵泡激素(FSH)、雄性促黄体激素(LH)。它们对动物的生理与心理有很大的影响,对动物的侵略行为有直接作用。这四种激素是由于中枢神经“下丘脑”、外围神经与肾上腺受到刺激而分泌出来的。肾上腺皮质激素能使肾上腺皮质扩大,而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上述第一、二两种激素能促进身体的代谢作用,使动物能作烈激的活动。第三种和第四种激素,对于雄性则是促进雄性激素的分泌,对于雌性则是促进雌性激素的分泌,使两性各作激烈的活动。
脑下垂体腺受外围神经系统的刺激而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使肾上腺皮质激素在血液中的浓度增高;于是该动物能提高警觉,立即作出紧急反应。由于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刺激,此皮质的功能加强;于是该动物能开发潜能,应付临时情况。野外观察证明:如果外界的压力小,动物体内就降低激素的过度分泌,因而寿命较长。显然,这一情况对于研究人类的行为可以备作参考。
关于动物的利它性在本章第三节已经涉及,那是对保卫主雄进食,帮助配偶繁殖后代而言的;昆虫社会也有利它行为,例如白蚁的巢穴如果受到威胁,工蚁与幼蚁都向内迁移,兵蚁则向外聚集,准备战斗。又如蜂窝受到外来敌人的危害时,工蜂则全体出动向敌人猛刺毒素,结果自己大都死亡。这实际上是牺牲小我,成全大我的一种精神。
动物的利它性也表现在“有福同享”。例如工蚁都有一个自动膨胀与收缩的胃囊,当它们在外觅食时,尽量摄取食物,存放在胃囊中;回巢后把胃中的食物吐出来分给其他蚂蚁。又如工蜂在食物缺少的时候,它们到处寻找有糖分的水液,能吸收这种水分并转化为蛋白质,然后供给幼蜂。非洲的野狗外出猎取食物时,洞中必留几只老狗以护幼狗。猎狗在外觅食尽量摄取营养,并口衔一些食品带回洞中以养老狗,同时让幼狗吸它们的乳汁。
关于动物的利它行为,威尔逊根据野外观察与理论分析,于1975年指出三种情况:
第一是舍己为人的利它行为。动物为了捍卫自己的巢穴,维护自己的物种,牺牲自己的生命是很普遍的。对于人群来说,就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或是见义勇为,当仁不让。
第二是损人利己的自私行为。强大的动物为了自己的存活,经常捕食弱小者。对于人群来说,则有先进控制落后;对于国家来说,则有帝国主义侵略弱小民族。
第三是人己不利的俱伤行为。两个动物为了争夺食物,经常撕斗,结果是两败俱伤,中间者得到利益。所谓鹬蚌相争,渔人得利。
威尔逊的上述三种情况是从动物争夺食物引出的,对于其中第二种情况,我们引申到某些个人与帝国主义,因为本书是讨论人文生态的。此外,按中国的人文哲与人伦观念还可以补充下面的一种情况。
第四是利人利己的互惠行为。前面提到的动物分食与护幼行为实际上对于个体与群体都有利益。中国人文思想特别强调“成人、成物、成己”的互利行为;并指出:“成己,仁也;成物,智也。性之德也,合内外之道也。”这里的“成”简单来说可以看作“成全”、“成就”。能成全自己,必然对人对物是一视同仁;能成全万物,开化万物,就是自己智能的展现。这两方面是人类自性本来具有的美德;符合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共同进化的大道。
上述中国人文哲学思想是一体圆融的,实际上是以人为中心的生态观。当然这些看法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管怎样,它的基本精神是要求人类加强利人利己,成人成物的统一互利行为,与今天生态学中的利它性及互利性是一致的。牛津学派的廷伯金指出,认识动物的侵略行为有利于建立人类社会制度;哈佛学派的威尔逊分析了动物的利它性与自私性,从而提倡基因伦理学,希望使人类社会优质化。当今欧美这两派的人文生态思想体系与中国古代的人伦哲学是一致的;所以本节把这三方面的基本论点合并在一起讨论,应该说,这是时代的需要,人类社会继续向前进化的需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