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电脑与人脑比较
今天机器中起主要所用的应该说是电脑,因为电脑能有自动控制与调节各种机器系统的功能。为什么称为电脑,因为它在某些功能方面类似于人脑的功能,可以代替人脑完成机械性的劳动,例如记忆、运算、画图、设计、经济决策、商情预测等等。
为了模拟人脑,今天的电脑向小容积进化,在一平方英寸的面积上可以组装10万个晶体管。人脑大约有1千亿脑细胞,相当于1千亿个晶体管。要组装这样多的晶体管,需要很大的空间,即使能组装成这样大的电脑系统,各个晶体管之间如何连通也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而且,诺贝尔奖金获得者剑桥大学的克里克认为,人脑思维的功能不是按照线路的脉冲传递,可能是另外一种途径。看来这些问题的解决恐怕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不管怎样,今后电脑的工作在某些方面将会更多地代替人脑的功能。今天电脑起主要作用的机械系统有以下特征:
(1)机器的生态效率超过人的生态效率
人的体重平均为65公斤左右,其中约有70%是水分,少量的氮等元素,主要是12公斤左右的碳;每个人平均每天大约需要2400千卡的热量,故其生态效率大致为
T人=12÷2400=0.005公斤·天/千卡
美国在1970年平均每4个人有一辆汽车,大城市差不多每两个人有一辆小轿车。每辆汽车平均重量约为1500公斤,其中约有84%多的铁,余下的主要是250公斤的碳;每辆汽车每年大约消耗600加仑的汽油,每加仑汽油的热量为3×104千卡/加仑,故每辆汽车平均每天大约消耗5000千卡的热量(3×104×600÷360),故其生态效率为
T车=250÷5000=0.005公斤·天/千卡
以上二式表明:人与汽车的生态效率相等,这是以碳量为基数的一个偶合。二者的比较只是为了说明下列问题:从整个情况来看,机器的生态效率在增加。当前美国汽车的总质量大约是全部机器的千分之十,美国人的总质量只是机器的千分之二。显然汽车的质量是人的五倍,而机器的质量是人的500倍。看来人类所制造出来的机器已代替人类占据了很大的生态环境。
(2)电脑正向优质化方向进化
更远的情况不好讨论,从北京猿人开始知道取火、用火,人脑到现在已进化了40万年,具体说来脑量已由800毫升进化到1600毫升,这也许是脑细胞翻了一倍;更重要的恐怕是单个细胞的功能及其整体性学习效率有惊人的进化,关于这一类的问题,很多脑科学家现正在研究之中。人脑是否继续向前增大,其可能性很小,因为整个地球的自然生态条件已经定型了,今天的人脑是自然选择最佳的产物。是否如此,还可以讨论。
另外,从纽科门的机器雏形开始进化到现在大约是300年,今天的电脑似乎也象当初的人脑那样,向最佳效能进化,具体说来就是向思维过程方面进化。为了问题的比较,下面简单介绍韦斯利等人模拟人脑思维的初步设想:
(A)输入系统
(a)按外界物理刺激,设计反应装置,
(b)把反应的信息与信号换成数据输入,
(c)让有关数据的相互影响,自动派生综合集成的感性认识。
(B)中心控制系统
(a)通过模式识别的感性认识换算,给出概念,上升到理论分析,
(b)自动选择最短过程与最佳程序,决定问题,
(c)由数学逻辑以及几何构象进行加工,给出答案。
(C)输出系统
(a)把答案变成物理行为所需要的概念,
(b)完成物理行为,
(c)给出物理行为所需要的结果。
当然这些设想是粗糙的,因为人脑为什么会思维的机制目前还不清楚,很多脑神经科学家正在努力研究。
人眼有108个圆柱细胞和圆锥细胞,每1/15秒记录图象一次,因此人的两眼每秒能接收大约109个信息单位。再考虑人脑内的另一种感觉细胞,每秒能接收大约1010信息单位。这个容量远远超过目前任何计算机或多道分析器等设备的容量。仿造人脑的视觉成像及其思维过程,很多电脑科学家正在设法让计算机每秒能处理107个信息单位,以便趋近人脑的识别能力。
在图象识别这方面,人脑当然是优胜者,是得天独厚的;而目前的计算机在识别能力方面正在加强。有些计算机文献报道:电子显微镜在接收光的位置与强度方面,其功能有很大的提高,它的视野形象能够数字化;这些数字信息编制的程序能识别红血球与白血球成核的情况。电子计算机能识别大气云层的实际形状,从而经过运算,能够比较准确地预报天气变化情况。
上面是从形象思维的图象识别方面,初步介绍了人脑与电脑的一点情况,下面再从逻辑思维的逐步推理方面把二者的功能大致比较以下,可以看出人脑更是地球上独一无二的优胜者。电脑在这个优胜者的控制下,也在向前进化。
逻辑思维过程或逐步推理过程,根据脑科学家的初步分析,需要全部脑细胞(约1010个)的协同作用,这个复杂的巨系统含有1013个突触。人脑的推理、论证、演绎、归纳、构思的物理化学机制很不清楚,而要设计一个能象人脑这样会推理的电脑,看来为时尚早。但埃姆宾德(Eimbimder)认为利用真空技术与集成电路的微型化,设计一个相当1010个元件的计算机不是不可能的。
上面就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从进化方向上把人脑与电脑进行简单的对比,最后再从人脑潜在的创造性智能,来推想未来的电脑。在这里创造二字意味不断推陈出新。当然创造性与时间性并非线性关系,也不是必然关系;但是根据中国、印度、希腊等国古代文化中的其人其事,可以想到:人脑确实有潜在的正智与大智;否则人类的文化怎能从过去发展的现在,也不会从现在进化到未来。尽管地球文化不会无穷地进化下去,但一直到遥远的未来,还是要进化的;我们没有理由说:人类的科学技术在今天已到顶点。从太阳能的利用来说,目前远远未达极限。当然未来进化的面目是怎样的,现在很难估计。
既然我们不能排除人脑潜在有创造性的智能以及正智与大智,那么未来的电脑自己内部是否也潜在有这种智能,需要认真讨论电脑在人脑智能的开发下是一代一代的推陈出新的,当它的元件达到甚至超过大脑的细胞总量时,它是否也象人脑那样有潜在的智能,并离开人脑而自行开发“这种智能”。我们的答案是否定的。只要人脑存在一天,电脑的自动性是由人脑控制的。一旦地球上的好奇人脑死光了,电脑也就寿终正寝。这似乎涉及到人脑与电脑的神话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